中國人戀錢情結的實證研究
本文關鍵詞:中國人戀錢情結的實證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戀錢情結 內隱態(tài)度 單類內隱聯(lián)想測驗 兩難情境
【摘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單類內隱聯(lián)想測驗(SC-IAT)、金錢心理問卷和兩難情境問卷,對戀錢情結進行概述,探討了碩士生在認知評價、情感體驗和行為傾向三個維度對金錢的內隱態(tài)度及其與外顯態(tài)度的差異,考查了本科生和碩士生戀錢情結的影響因素。整個研究包括三部分。研究一:文本研究。中國人戀錢情結的內涵、表征和原因。中國人戀錢情結內涵包括對金錢的認知評價、情感體驗及行為傾向三個層面;中國人戀錢情結的表征有:信奉財神、喜愛象征金錢的事物、拼命掙錢、喜歡存錢;中國人戀錢情結產生原因主要有:滿足缺乏性需要、推崇富貴價值觀、實現(xiàn)意志的工具。研究二:中國人戀錢情結的內隱和外顯研究。以60名在校碩士生為被試,采取單類內隱聯(lián)想實驗及問卷法,3(屬性詞類別:認知評價詞、情感體驗詞、行為傾向詞)×2(性別:男、女)二因素混合實驗設計。結果表明:(1)被試對金錢在認知評價、情感體驗、行為傾向上均表現(xiàn)出積極的內隱態(tài)度,說明碩士生有積極的內隱戀錢情結。(2)男性碩士生對金錢持有更積極的內隱情感體驗。(3)內隱金錢態(tài)度與外顯金錢態(tài)度在認知評價、情感體驗、行為傾向及總分間均無顯著相關關系。研究三:中國人戀錢情結影響因素的問卷研究。采用自編的戀錢行為影響因素兩難情境問卷,以420名本科生和碩士生為被試,有效數(shù)據(jù)380份,結果表明:(1)金錢數(shù)額越大,個體做出戀錢行為反應的可能性越大。(2)獲得金錢概率越大,個體做出戀錢行為反應的可能性越大。(3)金錢對個人意義越大,個體做出戀錢行為反應的可能性越大。從以上三個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中國人戀錢情結有其獨特的行為表征和形成原因。(2)無論從內隱還是外顯層面,被試普遍有積極的戀錢情結。(3)金錢數(shù)額大小、獲得金錢概率大小、金錢對個人意義大小是影響被試戀錢行為的三個因素。
【關鍵詞】:戀錢情結 內隱態(tài)度 單類內隱聯(lián)想測驗 兩難情境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4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10
- 前言10-15
- 1 研究意義10-12
- 1.1 深入認識中國人的戀錢心理10-11
- 1.2 豐富中國文化心理學“情結”的研究內容11
- 1.3 有利于國人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11-12
- 2 研究目的與假設12
- 2.1 研究目的12
- 2.2 研究假設12
- 3 研究方法12-14
- 3.1 研究工具12-13
- 3.2 研究被試13
- 3.3 研究設計13
- 3.4 研究結果13-14
- 4 研究結論14
- 5 創(chuàng)新之處14-15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15-24
- 1.1 金錢的內涵15-16
- 1.1.1 金錢的經濟學涵義15
- 1.1.2 金錢的心理學意義15-16
- 1.2 金錢心理的理論研究16-17
- 1.2.1 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16
- 1.2.2 行為主義者的觀點16-17
- 1.2.3 資源交換理論17
- 1.3 “戀錢”的相關研究17-18
- 1.3.1 物質主義的研究17-18
- 1.3.2 拜金主義的研究18
- 1.4 “情結”的相關研究18-20
- 1.4.1 西方對“情結”的研究18-19
- 1.4.2 中國關于“情結”的研究19-20
- 1.5 金錢態(tài)度的相關研究20-23
- 1.5.1 金錢態(tài)度涵義20
- 1.5.2 金錢態(tài)度的測量20-21
- 1.5.3 金錢態(tài)度的內隱研究范式21-23
- 1.6 以往研究的優(yōu)點和有待改善的地方23-24
- 第二部分 研究構思24-26
- 2.1 問題提出24
- 2.2 研究方案24-26
- 第三部分 中國人戀錢情結的理論探討26-32
- 3.1 前言26
- 3.2 戀錢情結定義26-27
- 3.3 中國人戀錢情結的行為表征27-29
- 3.3.1 信奉財神27
- 3.3.2 喜愛象征金錢的事物27-28
- 3.3.3 拼命掙錢28
- 3.3.4 喜歡存錢28-29
- 3.4 中國人產生戀錢情結的原因29-31
- 3.4.1 滿足缺乏性需要29-30
- 3.4.2 推崇富貴價值觀30
- 3.4.3 實現(xiàn)意志的工具30-31
- 3.5 總結31-32
- 第四部分 戀錢情結內隱及外顯研究32-45
- 4.1 前言32
- 4.2 研究假設32-33
- 4.3 研究方法33-36
- 4.3.1 實驗被試33
- 4.3.2 實驗材料33-35
- 4.3.3 實驗設計35
- 4.3.4 實驗程序35-36
- 4.3.5 數(shù)據(jù)處理36
- 4.4 結果36-41
- 4.4.1 內隱戀錢情結各成分間的關系36-37
- 4.4.2 金錢詞的內隱效應37-38
- 4.4.3 不同性別被試的內隱金錢態(tài)度38-39
- 4.4.4 屬性詞類別和性別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39
- 4.4.5 不同性別被試金錢外顯態(tài)度結果39-40
- 4.4.6 內隱及外顯金錢態(tài)度的關系40-41
- 4.4.7 內隱及外顯金錢態(tài)度的比較41
- 4.5 討論41-44
- 4.5.1 金錢詞的內隱效應顯著41-42
- 4.5.2 金錢詞的內隱效應性別差異顯著42-43
- 4.5.3 內隱外顯戀錢情結比較43-44
- 4.6 結論44-45
- 第五部分 戀錢情結影響因素的問卷研究45-56
- 5.1 前言45-46
- 5.2 研究工具46-48
- 5.2.1 問卷初步編制46
- 5.2.2 問卷內容評定46-47
- 5.2.3 形成正式問卷47-48
- 5.3 被試48
- 5.4 數(shù)據(jù)處理48
- 5.5 結果48-52
- 5.5.1 問卷的信度、效度分析48-50
- 5.5.2 三種情境下戀錢行為反應情況50
- 5.5.3 金錢數(shù)額大小對戀錢行為反應的影響50-51
- 5.5.4 獲得金錢概率大小對戀錢行為反應的影響51-52
- 5.5.5 金錢意義大小對戀錢行為反應的影響52
- 5.6 討論52-55
- 5.6.1 三種情境下戀錢行為總體情況52-53
- 5.6.2 金錢數(shù)額大小對戀錢行為的影響53
- 5.6.3 獲得金錢概率大小對戀錢行為的影響53-54
- 5.6.4 金錢對個人意義大小對戀錢行為的影響54-55
- 5.7 結論55-56
- 第六部分 總討論、總結論、不足和展望56-60
- 6.1 總討論56-58
- 6.1.1 中國人為何普遍懷有戀錢情結56-57
- 6.1.2 中國人為何對金錢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57-58
- 6.2 總結論58
- 6.3 研究不足58-59
- 6.4 研究展望59-60
- 參考文獻60-65
- 附錄65-75
- 致謝7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海波;李夢麗;白學軍;;不同年級學生數(shù)學內隱態(tài)度的特點[J];心理學探新;2008年01期
2 徐瑩;張慶林;;不同原因吸煙者的內隱態(tài)度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3 任娜;佐斌;汪國駒;侯飛翔;;美德情境下年輕人對老年人的內隱態(tài)度[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年02期
4 李德忠,于廣濤;從內隱態(tài)度研究到雙重態(tài)度模型[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楊燁;滕飛;;大學生對父母的內隱態(tài)度差異及性別分離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年05期
6 張婉莉;錢國英;;雙重態(tài)度模型理論研究綜述[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7 杜曉燕;;基于反應時范式的內隱態(tài)度測量及其方法學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S1期
8 徐偉慶;賈林祥;;內隱視野下態(tài)度和行為關系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9 李夢麗;楊海波;白學軍;;不同年級學困生與學優(yōu)生數(shù)學學習內隱態(tài)度的比較[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10 佐斌;張陸;葉娜;;內隱態(tài)度之“內隱”的涵義[J];心理學探新;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文婕;;大學生對老年人內隱態(tài)度試驗的研究[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2 王曉嘉;張子淳;;內隱態(tài)度在決策過程中的影響機制述評[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曹莉萍;吳繼霞;;考試作弊內隱態(tài)度的實驗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羅彥紅;石文典;;消費者內隱與外顯態(tài)度及其對食品選擇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楊偉娜;;泛性化對青年男性對青年女性內隱態(tài)度的影響[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薛藝;劉瀟肖;;接觸污名對象時對大學生內隱態(tài)度與認知操作的影響[A];北京市社會心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曉麗;蘆詠莉;;中學教師師生沖突外顯態(tài)度、內隱態(tài)度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許靜;梁寧建;王巖;;內隱態(tài)度評價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武萌;張改葉;;小學生對待欺負/被欺負問題的內隱態(tài)度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陳建勇;周穎;何潔;;線索暴露改變戒除者對海洛因的內隱態(tài)度[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高旭辰;公眾對他國內隱態(tài)度的激活與轉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2 吳明證;內隱態(tài)度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佳寧;網絡謠言對態(tài)度改變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佳麗;內隱態(tài)度是一種獨立于外顯態(tài)度的有效預測工具嗎?[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耿穎;內隱態(tài)度改變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陳勇成;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的中職教育內隱態(tài)度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引;情緒對內隱學業(yè)態(tài)度與外顯學業(yè)態(tài)度及其聯(lián)結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5 錢淼;幼兒友好型內隱聯(lián)想測驗的建構及幼兒種族態(tài)度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6 馬駿明;情緒性自傳體記憶對個體囤積行為及其內隱態(tài)度的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7 沈倩;內隱態(tài)度的改變[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8 胡東;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6年
9 李笑;大學生對老年人的內隱態(tài)度、從事老年相關職業(yè)的意向及二者關系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10 楊昕;吸毒者對毒品內隱態(tài)度與外顯自尊、內隱自尊的關系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5204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52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