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理解因境而異:動作加工中情境信息的自動整合
發(fā)布時間:2023-05-10 02:44
針對動作理解的機制,模擬論主張大腦自發(fā)模擬他人的動作,就相同的動作其理解也相同,而理論論則認為人們基于合理性原則對他人動作進行推理,相同的動作發(fā)生在不同的情境時會有不同的理解。但以往研究所采用動作材料的運動學特性和發(fā)生情境存在共變,其難以區(qū)分動作理解是支持模擬論還是理論論。通過兩項實驗,采用動畫制作技術來產(chǎn)生有無約束情境下的追逐動作,以指示動作加工過程的腦電μ抑制為指標,對前述兩種觀點進行了檢驗。其中,在約束情境中存在障礙物,追逐者需改變運動方向以繞過障礙物,從后方逐漸趨近目標;而無約束情境中不存在障礙物,但追逐者依然保持與存在約束情景下相同的運動模式。結果發(fā)現(xiàn),當追逐動作發(fā)生在存在約束的情境時,其基于合理性原則推測可獲得清晰的動作目標,該條件下的μ抑制程度高于不存在約束情境的條件(實驗1);而當僅追逐者運動,即趨近的目標不確定時,雖然有約束和無約束情境間的物理差異與實驗1相同,但條件間μ抑制的差異消失(實驗2);且上述μ抑制并非與注意相關的枕葉α活動的泛化。該結果提示,動作發(fā)生的情境信息影響人們對動作的理解,即基于推理過程理解動作,支持理論論觀點。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1 前言
2 實驗1:追逐者和目標物均運動
2.1 被試
2.2 實驗儀器與刺激
2.3 實驗流程
2.4 數(shù)據(jù)記錄
2.5 數(shù)據(jù)分析
2.6 結果與討論
3 實驗2:追逐者運動但目標物靜止
3.1 方法
3.2 結果
4 討論
5 結論
本文編號:3812871
【文章頁數(shù)】:12 頁
【文章目錄】:
1 前言
2 實驗1:追逐者和目標物均運動
2.1 被試
2.2 實驗儀器與刺激
2.3 實驗流程
2.4 數(shù)據(jù)記錄
2.5 數(shù)據(jù)分析
2.6 結果與討論
3 實驗2:追逐者運動但目標物靜止
3.1 方法
3.2 結果
4 討論
5 結論
本文編號:38128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812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