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簡稱BJW)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人們相信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是公正的,在這個世界中,好人能得到好報,壞人會受到懲罰,人們都能得其所應得。”助人行為是人們自愿地關心他人并為他人提供幫助的行為,是社會所期待的一種良好道德行為。如果人們擁有公正世界信念,相信善有善報,在他人需要時就會傾向于提供幫助。然而“小悅悅事件”之類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這促使人們開始思考類似社會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以往研究者已經(jīng)開始關注公正世界信念與助人行為的關系,但研究內(nèi)容還比較單薄,研究方法比較單一,還有很多未知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關注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進行了三個研究。研究一用外顯和內(nèi)隱兩種方法來測量公正世界信念,旨在探索大學生外顯和內(nèi)隱公正世界信念的現(xiàn)狀,以及其對助人行為的影響有何區(qū)別,以拓展以往研究中僅用外顯方法研究公正世界信念與助人行為關系的局面。研究二從情境特征入手,旨在探究情境特征對助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公正世界信念在情境特征與助人行為關系中的作用。研究三從受助者特征角度展開,旨在探究公正世界信念對不同年齡、經(jīng)濟狀況受助者的助人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jié)論:(1)外顯自我公正世界信念與助人行為存在正相關,且可以有效預測助人行為;外顯他人公正世界信念與助人行為不存在顯著相關,不能預測助人行為;內(nèi)隱的自我和他人公正世界信念與助人行為均不存在顯著相關。(2)大學生的助人行為受到情境特征的影響,在不公正情境啟動下,大學生助人行為水平更高;情境特征和外顯自我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是相對獨立的。(3)大學生的助人行為受到受助者經(jīng)濟狀況的影響,他們更傾向于幫助貧窮的人而非富裕的人;自我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有影響,相比低水平公正世界信念,高水平公正世界信念的大學生對不同年齡、經(jīng)濟狀況的受助者都會表現(xiàn)出更多助人行為;不同水平公正世界信念的大學生對不同年齡特征受助者的助人行為有差異,高水平公正世界信念的大學生在幫助老年和青年受助者上沒有差異,而低水平公正世界信念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幫助老年人而非青年人。
【關鍵詞】:公正世界信念 助人行為 情境 年齡 經(jīng)濟狀況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848.4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引言9-10
- 1 文獻綜述10-17
- 1.1 公正世界信念10-14
- 1.1.1 公正世界信念的內(nèi)涵10
- 1.1.2 公正世界信念的測量10-13
- 1.1.3 維護公正世界信念的策略13-14
- 1.2 助人行為14-15
- 1.2.1 助人行為的內(nèi)涵14
- 1.2.2 助人行為的測量14-15
- 1.3 公正世界信念與助人行為15-17
- 2 問題提出與研究意義17-20
- 2.1 問題提出17-18
- 2.2 研究意義18-19
- 2.2.1 實踐意義18
- 2.2.2 理論意義18-19
- 2.3 研究設計19-20
- 3 實證研究20-36
- 3.1 研究一:外顯和內(nèi)隱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20-26
- 3.1.1 研究目的20
- 3.1.2 研究假設20
- 3.1.3 研究方法20-23
- 3.1.4 研究結(jié)果23-24
- 3.1.5 討論24-25
- 3.1.6 結(jié)論25-26
- 3.2 研究二:情境特征和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26-30
- 3.2.1 研究目的26
- 3.2.2 研究假設26
- 3.2.3 研究方法26-27
- 3.2.4 研究結(jié)果27-29
- 3.2.5 討論29-30
- 3.2.6 結(jié)論30
- 3.3 研究三:受助者特征和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30-36
- 3.3.1 研究目的30
- 3.3.2 研究假設30-31
- 3.3.3 研究方法31-32
- 3.3.4 實驗結(jié)果32-33
- 3.3.5 討論33-34
- 3.3.6 結(jié)論34-36
- 4 總討論36-40
- 4.1 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36-38
- 4.2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38-40
- 5 結(jié)論40-41
- 參考文獻41-45
- 附錄45-49
- 后記49-50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文娟;段錦云;朱月龍;;組織中的助人行為:概念界定、影響因素與結(jié)果[J];心理研究;2013年01期
2 閔昌運;鄭超然;郜廣超;林靜洛;張林;;情景風險因素對助人行為傾向的影響作用[J];社會心理科學;2013年07期
3 張向葵,蓋笑松,,陳彩琦,宋小冬;當前社會形勢下兒童──老年助人行為發(fā)展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6年02期
4 楊麗珠,胡金生;不同線索下3~9歲兒童的情緒認知、助人意向和助人行為[J];心理科學;2003年06期
5 岑國楨,王麗,李勝男;6~12歲兒童道德移情、助人行為傾向及其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4年04期
6 付慧欣;;助人行為研究綜述[J];前沿;2008年07期
7 李心記;;助人行為的心理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8 俞睿瑋;劉文;;國外群體間助人行為的地位關系模型研究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13年02期
9 李幼穗;韓映虹;陳淑芳;;不同情境下移情訓練對幼兒助人行為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10 顧嘉佳;;助人行為研究述評[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陳旭;;情境討論、榜樣學習和角色扮演對兒童助人行為發(fā)展的心理效應的比較研究[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2 李婷玉;蓋笑松;;獎勵對幼兒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為傾向的影響[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3 齊亞靜;劉惠軍;;關系評價對助人行為的影響:自尊的社會標尺作用[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岑國楨;;5~11歲兒童道德移情、助人行為傾向及其關系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5 胡金生;楊麗珠;;兒童移情指向性的發(fā)展及不同語言提示的作用[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蔡穎;鄒泓;王英春;馬存燕;張秋凌;;小學生助人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邢采;孫健敏;劉婷婷;張希;;危機事件中的助人決策:求偶動機影響對男性和女性的不同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8 陳朝陽;王晨雪;翟昶明;張鋒;;親社會視頻游戲?qū)τ螒蛘咧诵袨榈挠绊慬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鄭蕊;周潔;陳雪峰;傅小蘭;;消極社會熱點事件長期負面影響的縱向研究——以“小悅悅”事件為例[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湖北省嘉魚縣紀委 木須蟲;“立法懲誣”亦需機制協(xié)同[N];人民法院報;2011年
2 張玲;救還是不救[N];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秀娟;3-6歲幼兒在園助人行為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2 翟天宇;自豪對不同群體助人行為的影響:共情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西南大學;2015年
3 柴江霞;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4 張海形;觀點采擇與共情反應對助人行為的影響:群體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5 司方超;幼兒助人行為的旁觀者效應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佳麗;小學生助人行為發(fā)展及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韓麗穎;特質(zhì)移情和狀態(tài)移情及其對助人行為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趙燕琴;關注幸福感與共情反應和助人行為的關系[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9 尹寅;助人行為及其培養(yǎng)[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10 李婷玉;獎勵對幼兒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為傾向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公正世界信念對助人行為的影響,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80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