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他人參照效應 ——來自ERPs的證據(jù)
發(fā)布時間:2021-10-18 13:16
人際關系網(wǎng)絡中親密差異的研究是心理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主題。自我是個人心理宇宙的中心,親密度是衡量自我與他人的心理距離一個重要的指標。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礎上運用ERP技術探討親密他人信息的知覺加工。本研究分為兩個實驗,在研究一中,采用標準的三類刺激oddball范式,其中“紅綠藍”是標準刺激,“的地得”是目標刺激,而三類人名刺激是分心刺激。被試自己的名字作為自我刺激,選被試最親密的人名作為親密刺激,以唐代詩人“白居易”作為被試熟悉的刺激。要求被試認真看刺激但只對“的地得”進行按鍵反應。結果表明,在N2上自我和最親密人名的信息相比熟悉刺激誘發(fā)了更大的波幅,在P3波幅上,自我和最親密人名的刺激相比熟悉刺激誘發(fā)了更大的P3波幅。在研究二中,同樣采用標準的三類刺激的oddball范式,不同于實驗一的是采用自我包含他人量表(IOS)對被試人際網(wǎng)絡的人物進行親密度評定,選擇三類典型的親密人名,分別是最親密人名刺激,中等親密人名刺激,低親密的人名刺激。被試的反應也與實驗一相同。實驗的結果是,在N2上,最親密的刺激相比其他兩類刺激誘發(fā)了更大N2波幅,同時還發(fā)現(xiàn),女性比男性產(chǎn)生更大的N2波幅;在P3上,最親...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獻綜述
1.1.1 自我和自我的邊界
1.1.1.1 西方心理學家對自我及自我邊界的界定
1.1.1.2 華人自我四元論
1.1.2 親密性與親密他人
1.1.2.1 親密性在心理學界的定義
1.1.2.2 親密度的分類
1.1.2.3 親密度的測量
1.1.2.4 親密度在性別上的差異
1.1.3 自我參照效應
1.1.4 親密他人參照效應
1.1.5 自我擴張模型
1.2 問題提出
1.2.1 研究假設
1.2.2 研究意義
2 實驗一
2.1 目的和假設
2.1.1 目的
2.1.2 假設
2.2 方法
2.2.1 實驗設計
2.2.2 被試
2.2.3 材料
2.2.4 程序
2.2.5 腦電記錄
2.2.6 ERPs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
2.3 結果
2.3.1 行為結果
2.3.2 ERPs結果
2.4 討論
3 實驗二
3.1 目的和假設
3.1.1 目的
3.1.2 假設
3.2 方法
3.2.1 實驗設計
3.2.2 被試
3.2.3 測量工具
3.3.4 程序
3.3 結果
3.3.1 親密性測量結果
3.3.2 熟悉度測量結果
3.3.3 ERPs結果
3.4 討論
4 總討論
4.1 知覺加工的親密他人參照效應
4.2 親密度指標
4.3 自我加工指標
4.4 自我包括他人的可能圖景
4.5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正性情緒誘導下的自我參照加工:來自ERPs的證據(jù)[J]. 鐘毅平,范偉,蔡榮華,譚千保,肖麗輝,占友龍,羅西,秦敏輝. 心理學報. 2014(03)
[2]自我參照加工的程度效應及其研究展望[J]. 范偉,鐘毅平.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6)
[3]P300在自我研究中的應用與發(fā)展[J]. 周愛保,李世峰,夏瑞雪,徐科朋,朱婧,蔡美君. 醫(yī)學與哲學(A). 2012(07)
[4]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自我”的神經(jīng)基礎[J]. 楊帥,黃希庭,傅于玲. 心理科學進展. 2012(06)
[5]自我擴張模型的研究述評[J]. 賈鳳翔,石偉. 心理科學進展. 2012(01)
[6]自我和他人的協(xié)調(diào)與心理理論的神經(jīng)機制[J]. 張慧,蘇彥捷. 心理科學進展. 2008(03)
[7]中國本土自我研究進展[J]. 張彥改.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08(03)
[8]親密關系的外顯與內(nèi)隱測量及其相互關系[J]. 張洪,王登峰,楊燁. 心理學報. 2006(06)
[9]自我參照與朋友參照對人格特質記憶的影響[J]. 管延華,遲毓凱. 心理科學. 2006(02)
[10]尋找中國人的自我:一項fMRI研究[J]. 張力,周天罡,張劍,劉祖祥,范津,朱瀅.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2005(05)
碩士論文
[1]集體自我參照效應的ERP研究[D]. 趙科.湖南師范大學 2010
[2]戀人參照效應的個體差異研究[D]. 周麗.北京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42864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獻綜述
1.1.1 自我和自我的邊界
1.1.1.1 西方心理學家對自我及自我邊界的界定
1.1.1.2 華人自我四元論
1.1.2 親密性與親密他人
1.1.2.1 親密性在心理學界的定義
1.1.2.2 親密度的分類
1.1.2.3 親密度的測量
1.1.2.4 親密度在性別上的差異
1.1.3 自我參照效應
1.1.4 親密他人參照效應
1.1.5 自我擴張模型
1.2 問題提出
1.2.1 研究假設
1.2.2 研究意義
2 實驗一
2.1 目的和假設
2.1.1 目的
2.1.2 假設
2.2 方法
2.2.1 實驗設計
2.2.2 被試
2.2.3 材料
2.2.4 程序
2.2.5 腦電記錄
2.2.6 ERPs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
2.3 結果
2.3.1 行為結果
2.3.2 ERPs結果
2.4 討論
3 實驗二
3.1 目的和假設
3.1.1 目的
3.1.2 假設
3.2 方法
3.2.1 實驗設計
3.2.2 被試
3.2.3 測量工具
3.3.4 程序
3.3 結果
3.3.1 親密性測量結果
3.3.2 熟悉度測量結果
3.3.3 ERPs結果
3.4 討論
4 總討論
4.1 知覺加工的親密他人參照效應
4.2 親密度指標
4.3 自我加工指標
4.4 自我包括他人的可能圖景
4.5 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5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正性情緒誘導下的自我參照加工:來自ERPs的證據(jù)[J]. 鐘毅平,范偉,蔡榮華,譚千保,肖麗輝,占友龍,羅西,秦敏輝. 心理學報. 2014(03)
[2]自我參照加工的程度效應及其研究展望[J]. 范偉,鐘毅平.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6)
[3]P300在自我研究中的應用與發(fā)展[J]. 周愛保,李世峰,夏瑞雪,徐科朋,朱婧,蔡美君. 醫(yī)學與哲學(A). 2012(07)
[4]內(nèi)側前額葉皮質——“自我”的神經(jīng)基礎[J]. 楊帥,黃希庭,傅于玲. 心理科學進展. 2012(06)
[5]自我擴張模型的研究述評[J]. 賈鳳翔,石偉. 心理科學進展. 2012(01)
[6]自我和他人的協(xié)調(diào)與心理理論的神經(jīng)機制[J]. 張慧,蘇彥捷. 心理科學進展. 2008(03)
[7]中國本土自我研究進展[J]. 張彥改.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08(03)
[8]親密關系的外顯與內(nèi)隱測量及其相互關系[J]. 張洪,王登峰,楊燁. 心理學報. 2006(06)
[9]自我參照與朋友參照對人格特質記憶的影響[J]. 管延華,遲毓凱. 心理科學. 2006(02)
[10]尋找中國人的自我:一項fMRI研究[J]. 張力,周天罡,張劍,劉祖祥,范津,朱瀅.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2005(05)
碩士論文
[1]集體自我參照效應的ERP研究[D]. 趙科.湖南師范大學 2010
[2]戀人參照效應的個體差異研究[D]. 周麗.北京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428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4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