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共情能力及其發(fā)展:回顧與前瞻
發(fā)布時間:2021-08-18 19:47
共情是指個體能夠理解和體驗他人的內心世界和情感狀態(tài),這種能力在兒童的成長和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共情能力明顯提高;相比情緒共情能力,3~5歲的學齡前兒童認知共情能力更高,5歲后差異不再顯著。共情的性別差異出現(xiàn)在6~12歲期間,7~18歲階段差異擴大,此時女性具有更高水平的認知共情;共情有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兩種相互作用的加工機制,在發(fā)展中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生并抑制其攻擊行為。然而,目前對兒童移情機制的研究相對缺乏;針對特殊兒童群體的研究較少,未來可以在這些領域進行深入研究。
【文章來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 2020,40(01)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兒童共情發(fā)展的研究
(一)一般兒童的共情發(fā)展
1.性別差異
2.年齡發(fā)展特征
3.干預訓練下的共情發(fā)展
(二)ASD兒童共情能力發(fā)展研究
(三)留守兒童共情能力發(fā)展研究
二、共情發(fā)展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
(一)共情的神經(jīng)基礎
(二)共情的神經(jīng)加工機制
1.自下而上的共情加工
2.自上而下的共情加工
三、共情能力與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一)親社會行為
(二)攻擊行為
四、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共情的心理加工過程機制[J]. 袁曉勁,劉昌,柳林.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9(11)
[2]3-6歲學齡前兒童共情能力現(xiàn)狀研究[J]. 楊子珺,張婷婷,劉豹. 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9(10)
[3]兒童共情問卷的修訂及信效度檢驗[J]. 顏志強,劉月,裴萌,蘇彥捷.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9(09)
[4]學齡前兒童中的共情及其不同成分[J]. 魏祺,蘇彥捷.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9(09)
[5]自閉癥譜系障礙者共情能力發(fā)展研究述評[J]. 張曉霞,王葉,劉欣,向友余. 中國特殊教育. 2019(08)
[6]同感等于鏡像化嗎?——鏡像神經(jīng)元與現(xiàn)象學的理論兼容性及其爭議[J]. 陳巍. 哲學研究. 2019(06)
[7]不同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共情能力的關系[J]. 賈立茹,于晨,于少杰,武敬亮,田桂香.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9(06)
[8]共情陪伴與留守兒童精神健康——基于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實證研究[J]. 魏東霞,諶新民. 世界經(jīng)濟文匯. 2018(05)
[9]中小學留守兒童共情發(fā)展問題及對策[J]. 姜英杰,姜淑梅.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 2018(08)
[10]幼兒共情的研究綜述[J]. 張榮臻,曹曉君.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8(06)
碩士論文
[1]移情訓練對四年級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促進研究[D]. 劉紅霞.遼寧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50516
【文章來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 2020,40(01)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引言
一、兒童共情發(fā)展的研究
(一)一般兒童的共情發(fā)展
1.性別差異
2.年齡發(fā)展特征
3.干預訓練下的共情發(fā)展
(二)ASD兒童共情能力發(fā)展研究
(三)留守兒童共情能力發(fā)展研究
二、共情發(fā)展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
(一)共情的神經(jīng)基礎
(二)共情的神經(jīng)加工機制
1.自下而上的共情加工
2.自上而下的共情加工
三、共情能力與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影響
(一)親社會行為
(二)攻擊行為
四、展望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共情的心理加工過程機制[J]. 袁曉勁,劉昌,柳林.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9(11)
[2]3-6歲學齡前兒童共情能力現(xiàn)狀研究[J]. 楊子珺,張婷婷,劉豹. 科教導刊(上旬刊). 2019(10)
[3]兒童共情問卷的修訂及信效度檢驗[J]. 顏志強,劉月,裴萌,蘇彥捷.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9(09)
[4]學齡前兒童中的共情及其不同成分[J]. 魏祺,蘇彥捷.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9(09)
[5]自閉癥譜系障礙者共情能力發(fā)展研究述評[J]. 張曉霞,王葉,劉欣,向友余. 中國特殊教育. 2019(08)
[6]同感等于鏡像化嗎?——鏡像神經(jīng)元與現(xiàn)象學的理論兼容性及其爭議[J]. 陳巍. 哲學研究. 2019(06)
[7]不同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共情能力的關系[J]. 賈立茹,于晨,于少杰,武敬亮,田桂香.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9(06)
[8]共情陪伴與留守兒童精神健康——基于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實證研究[J]. 魏東霞,諶新民. 世界經(jīng)濟文匯. 2018(05)
[9]中小學留守兒童共情發(fā)展問題及對策[J]. 姜英杰,姜淑梅.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 2018(08)
[10]幼兒共情的研究綜述[J]. 張榮臻,曹曉君.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8(06)
碩士論文
[1]移情訓練對四年級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促進研究[D]. 劉紅霞.遼寧師范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3505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50516.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