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分明:黑白視覺對比極化道德判斷
本文關鍵詞:黑白分明:黑白視覺對比極化道德判斷,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道德判斷一直是道德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早期如科爾伯格提出的道德推理的研寬方法對道德判斷的研究有著重要影響,認為道德推理是道德判斷的唯一影響因素(e.g., Kohlberg, Levine, Hewer,1983),但是近來關于道德判斷的研究更集中于非理性的過程,并將其視為道德考慮非常重要的因素。Haidt (2001)提出的社會直覺模型,認為個體道德判斷的加工過程是在無意識情況下進行的,而后再為自己的判斷尋求合理的解釋。的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厭惡情緒會影響個體的道德判斷(e.g., Eskine, Kacinik, Prinz 2011; Schnall, Haidt, Clore, Jordan,2008; Wheatley Haidt,2005)。 Schnall, Benton和Harvey (2008)將兩組被試暴露于不同氣味,相比沒有暴露于惡臭氣味的被試,被暴露于惡臭氣味環(huán)境的被試更加認為如撒謊、偷盜等道德違反行為是錯誤的。此外,有研究表明,身體厭惡的體驗和道德譴責的體驗涉及相似的大腦結構(e.g., Moll, Oliveira-Souza, vlolll, Ignacio, Bramati. Caparelli-Daquer,2005)。因此,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諸如厭惡的情緒可以改變道德判斷。盡管,有充足的情緒研究支持了社會直覺模型,但是其中的一般主張,即直覺對道德判斷有影響,還未得到充分的考察。Zarkadi和Schnall (2013)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關主附帶的黑白視覺線索是否能夠?qū)Φ赖屡袛喈a(chǎn)生效應。該研究通過給被試呈現(xiàn)不帶任何情感效價的視覺線索來探索這一關系,發(fā)現(xiàn)黑白視覺對比極化道德判斷。本研究采用Zarkadi和Schnall (2013)的實驗范式,繼續(xù)檢驗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判斷的極化效應,采用不同于Zarkadi和Schnall (2013)使用的道德判斷材料進行檢驗。另一方面,考察各種因素對道德判斷的效應的中介也是道德判斷研究關注的重點。Chiou和Cheng (2013)發(fā)現(xiàn),明亮會啟動個體的道德概念,從而影響個體的道德行為。據(jù)此,本研究考察了道德突出是否是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判斷的中介因素。為了更具體地考察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判斷的影響,以及其間的中介效應,使用抽象的負性社會問題、道德兩難情境作為為道德判斷的材料,以大學生為被試,設計3個實驗,圍繞以下問題展開研究:(1)附帶的視覺線索——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判斷有什么影響?(2)黑白視覺對比的視覺線索是否通過道德突出影響道德判斷?研究得到了以下結論:(1)黑白視覺對比極化道德判斷,即,黑白視覺對比背景使得個體將負性的社會問題判斷得更不道德,將道德兩難情景中的行為判斷得更偏離中性判斷;(2)個體對不道德詞語的正確分類比對道德詞語的正確分類要慢,即個體存在對不道德的注意偏向。
【關鍵詞】:道德判斷 黑白 視覺對比 隱喻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42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9
- 1.1 概念隱喻理論對隱喻的解釋9-10
- 1.2 道德隱喻的研究10-12
- 1.2.1 垂直空間隱喻10
- 1.2.2 潔凈隱喻10-11
- 1.2.3 顏色隱喻11
- 1.2.4 溫度隱喻11
- 1.2.5 其他隱喻11-12
- 1.3 道德的黑白隱喻12-15
- 1.3.1 黑白隱喻的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13-14
- 1.3.2 道德黑白隱喻的研究14-15
- 1.4 道德判斷15-17
- 1.4.1 理性主義模型15-16
- 1.4.2 社會直覺模型16
- 1.4.3 加工理論模型16-17
- 1.5 問題的提出17-19
- 2 實驗一:黑白視覺對比對負性社會問題道德判斷的影響19-22
- 2.1 實驗假設19
- 2.2 實驗方法19-20
- 2.2.1 實驗設計19
- 2.2.2 被試19
- 2.2.3 實驗材料19-20
- 2.2.4 程序20
- 2.3 實驗結果與分析20-21
- 2.3.1 三種視覺背景條件下被試道德判斷分數(shù)的差異檢驗20-21
- 2.3.2 三種視覺背景條件下被試道德判斷偏差分數(shù)的差異檢驗21
- 2.4 討論21-22
- 3 實驗二: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兩難材料道德判斷的影響22-25
- 3.1 實驗假設22-23
- 3.2 實驗方法23-24
- 3.2.1 實驗設計23
- 3.2.2 被試23
- 3.2.3 實驗材料及其評定23
- 3.2.4 實驗程序23-24
- 3.3 實驗結果與分析24
- 3.3.1 兩種視覺背景條件下道德判斷偏差分數(shù)的差異檢驗24
- 3.3.2 兩種視覺背景條件下道德判斷分數(shù)的差異檢驗24
- 3.4 討論24-25
- 4 實驗三: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判斷的影響及其中介因素25-29
- 4.1 實驗假設25-26
- 4.2 實驗方法26-27
- 4.2.1 實驗設計26
- 4.2.2 被試26
- 4.2.3 實驗材料及其評定26
- 4.2.4 實驗程序26-27
- 4.3 實驗結果與分析27-28
- 4.3.1 兩種視覺背景條件下被試道德判斷的差異檢驗27-28
- 4.3.2 兩種視覺背景條件下被試道德判斷的偏差分數(shù)的差異檢驗28
- 4.3.3 道德Stroop效應的檢驗28
- 4.4 討論28-29
- 4.4.1 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判斷的影響28-29
- 4.4.2 道德Stroop效應29
- 4.4.3 不道德注意偏向29
- 5 總討論29-32
- 5.1 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判斷的影響29-30
- 5.2 黑白視覺對比對道德判斷極化效應的中介因素30-31
- 5.3 未來研究方向31-32
- 6 結論32-33
- 參考文獻33-38
- 附錄138-40
- 附錄240-43
- 附錄343-47
- 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發(fā)表的論文47-48
- 致謝48-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潤生;論道德判斷的形式[J];求索;1983年04期
2 陳欣銀,項宇;我國青少年道德判斷的發(fā)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1990年01期
3 李彥 ,姜珍;道德判斷論綱[J];社科縱橫;1993年06期
4 ;道德判斷的標準[J];甘肅理論學刊;1994年01期
5 白冰河;道德判斷的形式研究[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6 何亞云,馮江平;道德理論的新進展——道德判斷的社會直覺模式[J];心理科學;2004年05期
7 邢強;;道德判斷中的性別差異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5年04期
8 陳建兵;黃富峰;;論道德判斷[J];齊魯學刊;2006年03期
9 唐嘉榮;;漢語符號系統(tǒng)所傳達的道德判斷考釋——以“德”、“仁”、“和”、“善”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10 徐平;遲毓凱;;道德判斷的社會直覺模型述評[J];心理科學;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振群;戶秀安;柯森;鄧一允;;華南兒童道德判斷發(fā)展的初步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2 莫雷;;5—7歲兒童道德判斷依據(jù)的研究[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3 岑國楨;李伯黍;;訓練對兒童道德判斷的影響的實驗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4 李曄;魯銥;陳昭蓉;;判斷視角和道德立場對道德判斷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袁高依莉;何貴兵;蔣多;;道德判斷的“自我-他人”差異[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6 楊文琪;金盛華;;自我構念與道德判斷[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7 張小英;鄭日昌;;小學生道德判斷量表的編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林斗秀;周璇;黃娟;張華東;李宏翰;;先前意圖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私人意圖與社會意圖的差異[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張湘一;丁道群;;情緒與道德判斷:道德判斷中的評價傾向與特異性效應[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楊飛;李明;;道德判斷中的具身效應初探[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軍寧;道德判斷后:中國改革的四個路向[N];中國經(jīng)營報;2005年
2 康秋潔;洗洗手,你會更寬容[N];經(jīng)濟參考報;2008年
3 ;理性選擇與道德判斷第三種文化的視角[N];文匯報;2004年
4 夏敏;法律思維與道德判斷[N];檢察日報;2003年
5 黃力之(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童星(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那塔利亞·穆祖妮克(俄羅斯西北行政學院國際項目與地區(qū)合作部主任) 胡貝特·海內(nèi)特(德國達姆施達特理工大學教授、歷史學與社會學系主任) 徐中振(上海市社區(qū)發(fā)展研究會副會長) 俞厚未(上海市社聯(lián)科研處) 馬提那沃(俄羅斯西北行政學院) 李琪(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 陳章亮(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凱茜·丹頓(加拿大道格拉斯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凱瑟琳·亨特 蘇珊·湯姆森(加拿大道格拉斯學院犯罪學教授) 丹·德寧(美國喬治亞大學);和諧社會論壇[N];社會科學報;2005年
6 陶一桃 ;不要濫用“和諧”[N];浙江日報;2005年
7 李曉崗;美國如何定義“愛國主義”[N];學習時報;2005年
8 吳旭陽 廈門大學法學院 葛巖 上海交通大學認知與決策實驗室 秦裕林 北京工業(yè)大學國際網(wǎng)絡智能研究院、卡內(nèi)基-摘隆大學心理學系 莊向榮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學院;公平意識可能與生俱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9 燕繼榮;寬容:現(xiàn)代文明的一種核心原則[N];學習時報;2003年
10 尤小剛;一道中國人久違了的家常菜[N];中國藝術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辛治洋;道德判斷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顏志雄;道德判斷中的親屬偏見[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3 邵愛國;關于說謊的道德認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黑白分明:黑白視覺對比極化道德判斷,,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44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2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