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際接觸和多元認同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5-16 09:21
淵源于Allport(1954)的群際接觸理論,亦已成為降低群際偏見、促進群際關系的最有效策略之一。通過對中外相關文獻的梳理,發(fā)現(xiàn)此領域存在如下傾向:研究對象聚焦于“優(yōu)勢群體”而忽視“弱勢群體”;研究內(nèi)容側(cè)重于群際態(tài)度的改變、和諧群際關系的形成和維護,而對群際接觸過程認知機制和特征的探析較少;诖,本文意圖以弱勢群體為研究對象,探索其在群際接觸中的認知特征(歸因傾向)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一,探索群際接觸對象可選性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首先,通過問卷對弱勢群體的歸因傾向進行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弱勢群體歸因結構中,歧視歸因傾向顯著存在,且層級高于內(nèi)部歸因傾向。其次,采用單因素組間實驗設計(實驗1),探索群際接觸對象可選性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在積極接觸條件下,接觸對象可選性對歧視歸因傾向無顯著影響;即無論對象可選性強弱,積極接觸之后,弱勢群體的歧視歸因傾向減弱,內(nèi)部歸因傾向增強,但總體水平上前者仍然強于后者。研究一發(fā)現(xiàn),群際接觸之后,雖然弱勢群體的歧視歸因傾向有所下降,但歸因結構沒有明顯改變(歧視歸因高于內(nèi)部歸因),針對此境況,研究二引入社會認同,采用2(群際接觸:接觸組、控制組)...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獻綜述
2.1 歧視歸因傾向
2.1.1 歧視歸因傾向效應
2.1.2 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因素
2.2 群際接觸
2.2.1 群際接觸效應
2.2.2 群際接觸效應的特點
2.2.3 群際接觸效應的影響因素
2.2.4 群際接觸的類型
2.3 社會認同
2.3.1 認同模型
2.3.2 多元認同
2.4 文獻總結和研究假設的提出
2.4.1 對以往文獻的總結及評價
2.4.2 研究構想及假設
2.4.3 研究意義
3 研究一 群際接觸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3.1 預實驗
3.1.1 實驗目的
3.1.2 實驗假設
3.1.3 實驗方法
3.1.4 實驗結果
3.2 實驗 1
3.2.1 實驗目的
3.2.2 實驗假設
3.2.3 實驗方法
3.2.4 實驗結果
3.2.5 討論
4 研究二 群際接觸與認同數(shù)量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設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試
4.3.2 實驗設計
4.3.3 實驗材料
4.3.4 實驗程序
4.4 實驗結果
4.4.1 群際接觸與認同數(shù)量對歧視性歸因傾向的影響
4.4.2 群際接觸與認同數(shù)量對內(nèi)部歸因傾向的影響
4.4.3 歧視性歸因傾向與內(nèi)部歸因傾向?qū)Ρ?br> 4.5 討論
5 研究三 群際接觸與認同復雜性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設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試
5.3.2 實驗設計
5.3.3 實驗材料
5.3.4 實驗程序
5.4 實驗結果
5.4.1 群際接觸與認同復雜性對歧視性歸因傾向的影響
5.4.2 群際接觸與認同數(shù)量對內(nèi)部歸因傾向的影響
5.4.3 歧視性歸因傾向與內(nèi)部歸因傾向?qū)Ρ?br> 5.5 討論
6 總體討論
6.1 群際接觸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6.2 社會認同和群際接觸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6.3 弱勢群體的群際接觸效應的價值
6.4 本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7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出版或公開發(fā)表的論著和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歧視知覺的影響效應及其機制[J]. 劉霞,趙景欣,師保國.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1(02)
[2]群際接觸理論——一種改善群際關系的理論[J]. 李森森,龍長權,陳慶飛,李紅. 心理科學進展. 2010(05)
[3]流動兒童的歧視歸因傾向及其對情感的影響[J]. 劉霞,申繼亮.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9(08)
[4]群體交叉分類效應的代數(shù)模型及其潛在加工過程[J]. 黎情,佐斌,胡聚平. 心理科學進展. 2009(04)
[5]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fā)展[J]. 張瑩瑞,佐斌. 心理科學進展. 2006(03)
碩士論文
[1]雙重認同視角下的刻板印象行為效應研究[D]. 蔡嫵萍.蘇州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189430
【文章來源】:蘇州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獻綜述
2.1 歧視歸因傾向
2.1.1 歧視歸因傾向效應
2.1.2 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因素
2.2 群際接觸
2.2.1 群際接觸效應
2.2.2 群際接觸效應的特點
2.2.3 群際接觸效應的影響因素
2.2.4 群際接觸的類型
2.3 社會認同
2.3.1 認同模型
2.3.2 多元認同
2.4 文獻總結和研究假設的提出
2.4.1 對以往文獻的總結及評價
2.4.2 研究構想及假設
2.4.3 研究意義
3 研究一 群際接觸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3.1 預實驗
3.1.1 實驗目的
3.1.2 實驗假設
3.1.3 實驗方法
3.1.4 實驗結果
3.2 實驗 1
3.2.1 實驗目的
3.2.2 實驗假設
3.2.3 實驗方法
3.2.4 實驗結果
3.2.5 討論
4 研究二 群際接觸與認同數(shù)量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設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試
4.3.2 實驗設計
4.3.3 實驗材料
4.3.4 實驗程序
4.4 實驗結果
4.4.1 群際接觸與認同數(shù)量對歧視性歸因傾向的影響
4.4.2 群際接觸與認同數(shù)量對內(nèi)部歸因傾向的影響
4.4.3 歧視性歸因傾向與內(nèi)部歸因傾向?qū)Ρ?br> 4.5 討論
5 研究三 群際接觸與認同復雜性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設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試
5.3.2 實驗設計
5.3.3 實驗材料
5.3.4 實驗程序
5.4 實驗結果
5.4.1 群際接觸與認同復雜性對歧視性歸因傾向的影響
5.4.2 群際接觸與認同數(shù)量對內(nèi)部歸因傾向的影響
5.4.3 歧視性歸因傾向與內(nèi)部歸因傾向?qū)Ρ?br> 5.5 討論
6 總體討論
6.1 群際接觸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6.2 社會認同和群際接觸對歧視歸因傾向的影響
6.3 弱勢群體的群際接觸效應的價值
6.4 本研究的不足與展望
7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出版或公開發(fā)表的論著和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歧視知覺的影響效應及其機制[J]. 劉霞,趙景欣,師保國.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2011(02)
[2]群際接觸理論——一種改善群際關系的理論[J]. 李森森,龍長權,陳慶飛,李紅. 心理科學進展. 2010(05)
[3]流動兒童的歧視歸因傾向及其對情感的影響[J]. 劉霞,申繼亮.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9(08)
[4]群體交叉分類效應的代數(shù)模型及其潛在加工過程[J]. 黎情,佐斌,胡聚平. 心理科學進展. 2009(04)
[5]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fā)展[J]. 張瑩瑞,佐斌. 心理科學進展. 2006(03)
碩士論文
[1]雙重認同視角下的刻板印象行為效應研究[D]. 蔡嫵萍.蘇州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1894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18943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