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心理理論對不公平厭惡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3-21 07:15
【摘要】: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發(fā)展出了排斥不公平分配的傾向,即不公平厭惡。在不公平的情景中,個體作為優(yōu)勢方,會表現(xiàn)為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作為劣勢方,則會表現(xiàn)出劣勢不公平厭惡。大量研究表明,不公平厭惡涉及多種社會情緒和社會認知功能。心理理論作為基本的社會認知功能之一,是指理解他人認知和情緒的能力或過程。心理理論是否參與兩種不公平厭?論文通過兩個研究,在大學生群體中探究心理理論和兩種不公平厭惡的關系。研究一探究心理理論傾向與兩種不公平厭惡的相關關系,并嘗試考察內(nèi)疚這一社會情緒在其中的作用。研究二通過改變右側顳頂聯(lián)合區(qū)(rTPJ)的神經(jīng)活性,干預心理理論過程,進一步驗證心理理論過程是否影響兩種不公平厭惡。研究一采用大樣本調(diào)查的方式(N=2626),用人際反應指針量表(IRI)中的觀點采擇分量表測量心理理論傾向,用內(nèi)疚羞愧傾向量表(GASP)測量內(nèi)疚情緒特質(zhì),用改良版的獨裁者范式測量優(yōu)勢和劣勢不公平厭惡程度。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心理理論傾向、內(nèi)疚情緒特質(zhì)和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程度三者之間呈兩兩正相關。進一步的中介分析顯示,內(nèi)疚情緒特質(zhì)部分中介心理理論傾向對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程度的影響。而對于劣勢不公平厭惡,沒有發(fā)現(xiàn)以上關系。根據(jù)觀點采擇分量表得分,將被試分為高、中、低心理理論傾向三組。結果同樣顯示,三組被試的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存在顯著差異,心理理論傾向高分組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最強,低分組最弱。此時,三組被試的劣勢不公平厭惡也呈現(xiàn)出類似的趨勢。為進一步探究心理理論過程與不公平厭惡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二采用高精度經(jīng)顱直流電刺激(HD-tDCS),改變心理理論的關鍵腦區(qū)右側顳頂聯(lián)合區(qū)(rTPJ)的神經(jīng)活性。HD-tDCS中的陽刺激能夠增強目標腦區(qū)的神經(jīng)活性,陰刺激能夠抑制目標腦區(qū)的神經(jīng)活性。在HD-tDCS刺激過程中,被試完成二項迫選的獨裁者博弈。在實驗結束后,被試報告選擇分配方案的過程中,自己考慮同伴利益的程度、考慮個人利益的程度、考慮總體利益最大化的程度,以及為避免感到愧疚而做決策的傾向。結果顯示,相對于陽刺激組,陰刺激組的優(yōu)勢和劣勢不公平厭惡程度均顯著更低。這意味著,相對于激活rTPJ,抑制rTPJ的活性會降低兩種不公平厭惡。主觀報告的結果顯示,在選擇分配方案的過程中,三組被試考慮同伴利益的程度差異顯著,具體表現(xiàn)為陽刺激組顯著高于陰刺激組。相關分析顯示,考慮同伴利益的程度、避免愧疚的傾向與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程度呈顯著正相關,考慮自身利益的程度與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程度呈顯著負相關;考慮總體利益最大化的程度與劣勢不公平厭惡程度呈顯著負相關。兩個研究的結果共同說明了心理理論與兩種不公平厭惡的關系:心理理論是不公平厭惡的重要基礎,心理理論傾向低或者能力受到干擾,都會降低不公平厭惡,尤其對于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
【圖文】:

心理理論,預測作用,特質(zhì),情緒


圖 2.1 內(nèi)疚情緒特質(zhì)部分中介心理理論傾向對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的預測作用。其中,心理理論傾向為 IRI 中觀點采擇分量表得分,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為優(yōu)勢下選擇公平的次數(shù),內(nèi)疚情緒特質(zhì)為內(nèi)疚羞愧里量表中內(nèi)疚易感性分量表得分。**表示 p < 0.001,*表示 p < 0.01。3.3 根據(jù)心理理論傾向分組比較群體水平不公平厭惡為進一步檢驗心理理論傾向對不公平厭惡的影響,根據(jù)觀點采擇分量表得分將被試大致均分為三組,并進行組間比較。以得分在 17 分及以下的被試 903 人作為低分組;得分在 18 至 20 分之間(包括兩端)的 892 人作為中分組;得分在21 分及以上的 831 人作為高分組。運用模型隨機抽取群體內(nèi)的試次,進行 200次擬合,取 1800 次至 2000 次之間的 201 次擬合得到的優(yōu)勢與劣勢不公平厭惡系數(shù)為結果,擬合值越大,厭惡程度越大。分別計算三組擬合值的均值和 95%置信

示意圖,群體,心理理論,示意圖


2.2 觀點采擇分量表得分越高的群體,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越強結果示意圖?v坐標是劣勢平厭惡系數(shù),橫坐標為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系數(shù)。每個點表示一次擬合結果(每組有 201 個結果)。菱形為低分組,正方形為中分組,三角形為高分組。4 研究一討論.1 心理理論傾向正向預測優(yōu)勢不公平厭惡前人研究對心理理論和不公平厭惡關系的探討主要在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開?赡苁且驗閷τ诔扇硕,發(fā)展心理學中心理理論的測量方法——一級級錯誤信念范式都能通過。然而能力和傾向是有區(qū)別的,對于心理理論,,前味著能夠推斷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但不一定習慣于這么做),后者意味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B8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雪;李鴻晨;張蕾;;大學生述情障礙心理理論和共情能力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7年05期

2 李亞真;桑標;;不同攻擊/受欺負類別兒童的冷熱心理理論能力特點[J];心理研究;2017年02期

3 齊冰;;兒童心理理論研究述評及展望[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27期

4 劉曉年;;學前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的影響因素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6期

5 黨喜靈;;成人心理理論對大學生心理韌性發(fā)展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16年01期

6 吳紅;馬婧瑾;;心理理論研究取向的演變[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11期

7 王葉;;基于心理理論的幼兒欺負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東方娃娃·保育與教育;2019年01期

8 馬慕青;;基于心理理論探析幼兒合作行為的指導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C);2016年11期

9 武建芬;王秋利;;從混齡班兒童互教的策略看兒童心理理論的發(fā)展[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7年04期

10 海東;王娟;;兒童欺騙研究綜述:發(fā)生、發(fā)展、測量及其與心理理論的關系[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季思姚;張曉靖;劉巖;;心理理論對助人意愿的影響:情景建構的作用[A];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2019年

2 張杰;趙俊峰;;聾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特點[A];中國心理學會發(fā)展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二00六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3 劉娜;李春雷;劉希平;;心理理論研究范式的發(fā)展[A];中國心理學會發(fā)展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二00六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張麗錦;董奇;;4~5歲兒童在4種經(jīng)典心理理論任務上的發(fā)展[A];中國心理學會發(fā)展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二00六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陸慧菁;蘇彥捷;;回憶中提及他人與心理理論關系的縱向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發(fā)展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二00六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陳雨露;張明;;11—12歲兒童的同伴互動特點與其共情、心理理論的關系[A];第二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心理學與國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7 趙婧;蘇彥捷;;回憶過去和想象將來時談及他人與心理理論的關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金吉;;關于理論心理學的幾個基本問題的看法[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于宏;陳健芷;李巍巍;王京京;;成人心理理論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劉彥;;畢生發(fā)展觀下的心理理論研究述評[A];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201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浙江師范大學心理研究所 王淞佳;“讀心”的能力從何而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

2 俞彥誠;市場尋底心理探路[N];證券日報;2004年

3 白河縣第二中學 衛(wèi)志強;也談學生的“向師性”[N];安康日報;2010年

4 任建之(作者單位:青島市李滄區(qū)教育體育委員會);啟動“名師”工程實施素質(zhì)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0年

5 浙江師范大學心理與腦科學研究院 宋曉蘭;“白日夢”:心智游移現(xiàn)象揭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欽;心理理論的認知神經(jīng)基礎[D];遼寧師范大學;2018年

2 王元;3-5歲兒童自我調(diào)節(jié)各成分與其心理理論發(fā)展水平的關系[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秀麗;學前兒童欺騙發(fā)展的研究——從心理理論視角透析學前兒童欺騙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4年

4 丁芳;幼兒心理理論與執(zhí)行功能的關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角度[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張坤;幼兒反事實思維的發(fā)展及其與心理理論的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旭;漢語幼兒心理理論與語言的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于松梅;兒童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認知特征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萌;漢語兒童反語理解的心理學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金心怡;社會互動對幼兒不一致愿望理解的影響及機制[D];浙江大學;2017年

10 陳俊嬴;3~6歲兒童嫉妒結構、發(fā)展特點及內(nèi)在相關因素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春雷;心理理論對不公平厭惡的影響[D];浙江師范大學;2019年

2 梁好;4-6歲雙言兒童和雙語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D];廣州大學;2019年

3 李夢媛;6歲高、低自閉特質(zhì)兒童心理理論能力的評估[D];天津師范大學;2019年

4 李露;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比較[D];云南師范大學;2019年

5 林朝湃;表揚對幼兒成就歸因的影響:選擇性信任的視角[D];廣州大學;2019年

6 曾晶;雙相障礙患者及一級親屬的心理理論特點研究[D];深圳大學;2018年

7 鄧曉鸞;對不可見對象的二級自動觀點采擇研究[D];浙江大學;2019年

8 寇二虎;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學前兒童同伴關系:心理理論的作用[D];湖北師范大學;2019年

9 尹徐蕾;3-6歲兒童白謊認知與心理理論、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9年

10 張盛進;學前流動兒童同伴關系、師幼關系與心理理論發(fā)展的關系研究[D];深圳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59297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259297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de9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