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職校學生網(wǎng)絡欺負與社會適應的關系:人際關系的中介作用

發(fā)布時間:2018-06-10 09:48

  本文選題:網(wǎng)絡欺負 + 人際關系 ; 參考:《河北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與普及,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網(wǎng)絡欺負現(xiàn)象也越發(fā)嚴重。網(wǎng)絡欺負是指一個團體或個體通過使用電子設備(例如手機、電腦)對他人進行蓄意攻擊、羞辱或威脅的一種重復性、攻擊性的負面行為。有關調(diào)查顯示,職校學生是網(wǎng)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當中既有網(wǎng)絡欺負者,也有網(wǎng)絡受害者。他們正處在心理過渡期,心理狀態(tài)還不夠成熟和穩(wěn)定,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易沖動,又是將要步入社會基層或生產(chǎn)一線的生力軍,所以,很有必要幫助他們正確看待網(wǎng)絡欺負的危害性,引導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適應社會。本研究采用Erdur和Kavsut(2007)編制的網(wǎng)絡欺負量表、周暉編制鄒泓修訂(2012)的社會適應量表和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采取分層隨機整群取樣的方法,對石家莊五所職業(yè)技術(shù)院校的1120名中高職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并結(jié)合訪談法對10名職校學生進行了深入調(diào)查,以考察職校學生網(wǎng)絡欺負、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三者之間的特點和關系。采用SPSS 21.0和Mplus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分析,并對訪談內(nèi)容進行轉(zhuǎn)錄、編碼,得出以下結(jié)論:1.職校學生網(wǎng)絡欺負的特點:(1)網(wǎng)絡欺負現(xiàn)象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尤其在中職生群體中,發(fā)生率更高,并且網(wǎng)絡社交場所是網(wǎng)絡欺負事件的高發(fā)地;(2)網(wǎng)絡欺負和網(wǎng)絡受欺負與每天上網(wǎng)時間呈顯著性正相關;(3)職校學生在網(wǎng)絡欺負和網(wǎng)絡受欺負上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網(wǎng)絡欺負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2.職校學生社會適應的特點:(1)總體適應性良好;(2)職校學生的社會適應在性別、年級、是否獨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3.職校學生人際關系的特點:職校學生人際關系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4.網(wǎng)絡欺負、網(wǎng)絡受欺負與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存在顯著相關。人際關系在網(wǎng)絡欺負、網(wǎng)絡受欺負與社會適應間中介作用顯著。其中,人際關系在網(wǎng)絡欺負與積極應對間完全中介效應顯著,人際關系在網(wǎng)絡受欺負與親社會傾向間完全中介效應顯著。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has become a part of people's lives, and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bully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Cyberbullying is a repetitive, aggressive negative behavior by which a group or individual intentionally attacks, humiliates, or threatens others through the use of electronic devices (such as mobile phones, computer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et users, including online bullies and internet victim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y are in a psychological transition period, their mental state is not mature and stable, their self-control ability is poor, they are impulsive, and they are going to step into the grassroots of society or the new force in the production line, so,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them correctly view the harmfulness of cyberbullying, guide them to establish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dapt to the society.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e network bullying scale developed by Erdur and Kavsutian 2007, Zou Hong revised social adaptation scale by Zhou Hui and Zheng Richang et al., using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1120 secondary and vocational students in fiv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in Shijiazhuang, and 10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method of interview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network bullying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adaptation. SPSS21.0 and Mplus are used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and the interview content is transcribed and encod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is drawn: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bullying amo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1) the incidence of network bullying is higher, especially among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Moreover, the online social place is the most common place for online bullying.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online bullying and online bullying.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bullying and online bullying amo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 in online bull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re: 1) the overall adaptability is good.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grade, and whether the only child exists in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vocational school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 between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nd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4. There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online bullying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adapt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network bullying, network bullying and social adaptation. Among them, the complete intermediary effect between network bullying and positive coping is significant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complete intermediary effect between bullying and prosocial tendency is significant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B84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權(quán)艷,李淑娟,史文清,姜千秋,張金英;對我校學生的社會適應現(xiàn)狀與改善對策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4年02期

2 李亞紅;王有忠;;社會適應問題研究述評[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2年03期

3 于景琮;;社會適應與心身性疾病預防[J];中國社會醫(yī)學;1988年05期

4 王學臣,牛慶忠;大學畢業(yè)生社會適應狀況調(diào)查[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年04期

5 曾守錘;李其維;;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研究:現(xiàn)狀、問題及解決辦法[J];心理科學;2007年06期

6 江巧瑜;許能鋒;;大學生社會適應狀況量表研制及評價[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年09期

7 江君琴;;論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的心理危機[J];法制與社會;2009年07期

8 李彩娜;邱莎莎;王文霞;;大學生自主性與社會適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年06期

9 曾守錘;;流動兒童的社會適應狀況及其風險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10年02期

10 鄒泓;余益兵;周暉;劉艷;;中學生社會適應狀況評估的理論模型建構(gòu)與驗證[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暉;鄒泓;張沖;許志星;;中國七城市青少年社會適應狀況的綜合評估[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明寶;;心理斷乳與社會融入:畢業(yè)大學生的初始社會適應研究[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俊;鄒泓;劉喬;;青少年情感自主的發(fā)展特點及其與社會適應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孫鵬;鄒泓;;人格、問題解決能力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5 余益兵;鄒泓;周暉;侯娟;;青少年社會適應狀況評估問卷的編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王其明;李彩娜;;縱向研究:中學新生的社會適應[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3年

7 王明粵;陳會昌;;11歲兒童在群體游戲中的資源競爭類型與社會適應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郝曉玲;王英春;;流動兒童社會適應狀況及其與體育運動的關系[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9 楊阿麗;方曉義;;父母沖突、兒童的認知評價和應對風格及其與兒童社會適應的關系[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范惠玲;;談談優(yōu)等生的心理問題及矯正[A];浙江省推廣發(fā)展健康促進學校項目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胡珉琦;34條指引教你做健康北京人[N];北京科技報;2011年

2 舟心;有效引導民工再社會化過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3 本報記者 方芳;北京人健康指引終版發(fā)布[N];北京日報;2011年

4 袁浩龍;“心理防衛(wèi)過度”不利健康[N];中國老年報;2003年

5 程兆盛 陳靜;人類健康的四個層次[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李建平;體育,,塑造健康體魄[N];中國教育報;2002年

7 仲崇山;把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N];新華日報;2005年

8 本期調(diào)查執(zhí)行:周明寶 指導老師:王小章(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畢業(yè)一年,你們還順嗎?[N];浙江日報;2005年

9 袁浩龍;心理·心理活動·心理健康[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1年

10 吳江市盛澤第二中心小學 吳霞光;體育教學解決社會適應問題[N];中國體育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亞鵬;MAOA和5-HTT基因多態(tài)性與父母養(yǎng)育對兒童社會適應的影響[D];東南大學;2015年

2 陳建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jié)構(gòu)、機制與功能[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惠敏;親師關系與兒童社會適應的相關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4 王美萍;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聯(lián)系:遺傳與環(huán)境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雅靜;大學生自我概念清晰性與社會適應的關系[D];河北大學;2015年

2 許佳娜;少年兒童社會適應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3 高傳俊;城鎮(zhèn)化進程中新市民歧視知覺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4 畢玉;留守初中生自尊和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5 劉英慧;老年急性心;颊叩纳鐣m應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6 王漫漫;父親參與教養(yǎng)與兒童社會適應的相關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7 湯易鳳;大學畢業(yè)生的社會適應心理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年

8 童曄玨;社區(qū)社會工作介入老漂族城市社會適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9 任晶晶;社會排斥對社會適應的影響:人際好奇的調(diào)節(jié)作用[D];西南大學;2016年

10 蔡高陽;社會工作介入軍休干部社會適應的實踐探討[D];鄭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00279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200279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c80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