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論心理人類學對科學心理學的超越

發(fā)布時間:2018-03-08 07:35

  本文選題:心理人類學 切入點:科學心理學 出處:《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心理人類學是相對人文化的領域,但與(科學)心理學在主題上相近且同樣強調(diào)經(jīng)驗研究,因此心理學可將其作為"他者"加以了解、比照和借鑒。在人的理解層面,心理人類學重視人的社會、文化、生態(tài)、整體和意義維度,建構出了不同于心理學過分個體和還原的人的形象;在研究方式層面,心理人類學拓展出了一條迥異于心理學自然科學模式的合理道路,即強調(diào)異域-跨文化研究、本地人視角、民族志方法論、跨學科與倫理。未來,整個心理學可在"整合視野"的關照下,重審當前取向的合理性范圍,并辯證吸收心理人類學等"他者"的智慧。
[Abstract]: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is a field of relative human culture, but it is close to (scientific) psychology in subject matter and emphasizes empirical research, so psychology can understand it as "other person", compare and draw lessons from it.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cultural, ecological, holistic and meaningful dimensions of human beings, and constructs a different image from that of over-individual and reinstated people in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has developed a reasonable way tha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 model of psychology, that is, emphasizing the exotic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local perspective, the ethnography methodology,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ethical, the future, The whole psychology can re-examine the rational range of current orientation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integrated vision", and dialectically absorb the wisdom of "other" such as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作者單位】: 棗莊學院心理與教育科學學院;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B84-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徐碧波;心理學的文化背景——人類學對心理學的影響[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2 石文典;現(xiàn)代心理人類學的歷程及其對中國心理學建設的啟示[J];寧夏社會科學;1993年04期

3 葛魯嘉;心理學的五種歷史形態(tài)及其考評[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A·C·彼得羅娃;劉敦健;;現(xiàn)代美國民族心理學的基本流派——心理人類學與跨文化研究[J];民族譯叢;1991年01期

5 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研究中的主位方式與客位方式[J];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曉波;;近十年來明清時期安多、康區(qū)藏族史研究綜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2 李潔;“粉領”階層——社會存在與自我認同[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3 孫朝陽;;家庭策略視角下農(nóng)村已婚勞動力轉(zhuǎn)移的性別選擇[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1期

4 葛魯嘉;常識形態(tài)的心理學論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雷升錄;;澄明精神處境的抒寫——吳大康小說集《狗男人》的文化解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6 胡義成;作為矛盾結構體的中國地域文化——破譯中國地域文化的一種嘗試性方法簡述[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7 李麒;;民間水規(guī)的法文化解讀——以明清山西河東地區(qū)水利碑刻為中心的討論[J];比較法研究;2011年04期

8 劉東英;;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女大學生社會性別平等意識[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02期

9 謝昌逵;;人類誕生時期的青春奧秘[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吳海航;13世紀蒙古法文化形成的哲學基礎[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永光;張付華;王世忠;;黔西北苗族文化保護與開發(fā)研究[A];畢節(jié)試驗區(qū)研究——畢節(jié)地區(qū)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課題集[C];2008年

2 王默涵;孟慶偉;;生存論視域下的技術存在論初探[A];首屆、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獲獎文集[C];2009年

3 姜云飛;;“人”的概念:來自女性主義的新解[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4 岳天明;;試論我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精神[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郭玉瓊;;發(fā)現(xiàn)秧歌:狂歡與規(guī)訓——論20世紀40年代延安新秧歌運動[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6 陶紅;;獨立生成與相互融合——民族文化融會中巴蜀蠶桑文化符號構成探悉[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周相卿;;雷公山地區(qū)苗族習慣法中的榔規(guī)問題研究[A];民族法學評論(第七卷)[C];2010年

8 羅康隆;;水資源的利用與生計方式——以湖南通道陽爛村為例[A];人類學與鄉(xiāng)土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2005卷[C];2005年

9 周學江;;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蠶桑絲織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的規(guī)劃探索[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1-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城市更新)[C];2013年

10 林仁川;黃俊凌;;閩南文化與海洋傳播[A];海峽兩岸之閩南文化——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娟;社會性別視角下鄉(xiāng)村女教師生涯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3 佟金玲;司法儀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劉翔;漢字生成系統(tǒng)構建探索[D];西南大學;2011年

6 陳榮;英語詞匯教學的認知語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龔茂富;青城派武術生存現(xiàn)狀及傳播方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9 余彬;主權和移民:從“舊約”到“新約”[D];暨南大學;2009年

10 陳德云;美國優(yōu)秀教師專業(yè)教學標準及其認證:開發(fā)、實施及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nóng)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賀羨;我國兩性收入差距的現(xiàn)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4 孟振興;大瑤山盤瑤木薯酒工藝的科技人類學考察[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唐仕軍;q"土窯工藝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張燕;吐魯番木卡姆的社會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7 喻海倫;福州義序半田村民間信仰文化人類學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方世勇;文化權力合法性建構的情境與過程[D];吉林大學;2011年

9 旦智多杰;藏漢雙語教學兩類模式下學生文化認同及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對比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張朝陽;方拱乾及其詩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葛魯嘉;本土傳統(tǒng)心理學的兩種存在水平[J];長白學刊;1995年01期

2 葛魯嘉,高榮;中國本土傳統(tǒng)心理學的內(nèi)省方式及其現(xiàn)代啟示[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06期

3 葛魯嘉,陳若莉;當代心理學發(fā)展的文化學轉(zhuǎn)向[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05期

4 葛魯嘉;中國心理學的科學化和本土化──中國心理學發(fā)展的跨世紀主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2期

5 葛魯嘉;追蹤現(xiàn)代科學心理學發(fā)展的十個線索[J];心理科學;2004年01期

6 G.Jahoda,石紹華;跨文化心理學中的知覺和認知[J];心理學報;1983年03期

7 葛魯嘉;大心理學觀──心理學發(fā)展的新契機與新視野[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年09期

8 葛魯嘉,陳若莉;論心理學哲學的探索——心理科學走向成熟的標志[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9年08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忠太;;心理人類學的三大來源[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3 殷莉;蔡軍;;從“文化與人格”到心理人類學的演進[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韓忠太;;論心理人類學研究中的主位方式與客位方式[J];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5 李學農(nóng),,唐曉群;斯皮羅心理人類學社會控制觀述評[J];學海;1994年06期

6 ;文化與人格[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6年01期

7 殷莉;蔡軍;;從文化與人格到心理人類學[J];社會心理科學;2003年02期

8 魏清花;王雄剛;;雖不能至 心向往之——中國人理想人格的心理人類學探討[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9 馬威;;五十年來情緒人類學發(fā)展綜述——心理人類學發(fā)展的趨勢[J];廣西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10 馬前鋒;孔克勤;;文化與人格:心理人類學的解釋[J];心理科學;2007年06期



本文編號:15829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5829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15d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