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同伴依戀:基于發(fā)展的視角
本文關鍵詞:青少年同伴依戀:基于發(fā)展的視角
更多相關文章: 青少年 同伴依戀 影響因素 同伴關系質量 社會性發(fā)展
【摘要】:同伴依戀是青少年時期的一項重要的發(fā)展任務,目前測量青少年同伴依戀的工具主要包含IPPA、PIML以及近年來才出現的AFAS量表等。在同伴依戀的影響因素中,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性別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其同伴依戀的發(fā)展狀況,性向和同伴的性別也會影響青少年對同伴依戀對象的選擇,而年齡與同伴依戀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此外,安全的依戀風格預示著青少年較高的同伴關系質量,而良好的同伴依戀關系還可以促進青少年的社會性發(fā)展。未來的研究應該著力于研究方法的改進、研究切入點的變化以及研究方向的多樣化。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分類號】:B844.2
【正文快照】: 1前言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友誼和依戀行為發(fā)生急速變化的發(fā)展期(MaHuebner,2008)。雖然個體最初建立的依戀關系是對父母的依戀,但隨后在其生命的其他時刻,個體還可以與家庭以外的他人建立起持久的依戀聯結(GorreseRuggieri,2012),其中就包括同伴依戀。同伴在青少年時期的影響逐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欒振華;;青少年犯罪及有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1991年03期
2 崔萍;吳雪華;錢亮;戴國躍;;青少年犯罪心理剖析[J];中國校醫(yī);1991年01期
3 張素馨,楊育林,孔祥榮,曾曉立,趙佳芝,李晶;青少年犯罪心理特點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年03期
4 趙承福;;青少年犯罪與少年心理特點[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6期
5 舒明躍,李叢培;父母養(yǎng)育不當與青少年犯罪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89年05期
6 姚正平;學齡青少年犯罪動機的形成與學校教育的缺陷[J];懷化學院學報;1990年06期
7 楊應紅;;青少年情緒的認識和調控[J];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8 熊冬炎;;國外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9 李志厚;潘海燕;鄭淮;葉小燕;麥志強;;預防學生犯罪的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論叢;1987年03期
10 劉星;;防微杜漸 禁于未發(fā)——《少年不法行為之前兆》摘編[J];外國教育研究;199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張蔚;張文新;陳亮;;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與氣質、憤怒情緒的關系[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石起才;;從青少年偷竊心理的發(fā)展看立足教育的重要性[A];中國心理學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及建會60周年學術會議(全國第四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上)[C];1981年
3 孫亮;孫殿武;;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及對策研究[A];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占江;;精神衛(wèi)生與心理健康工作相結合[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42:心理論,心技術,新發(fā)展——社會進化與心理進化[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北京協和醫(yī)院 車璐 潘慧;電視看得多 不意味著信息就接收多[N];健康報;2011年
2 董文怡(作者單位:廊坊師范學校);把脈青少年犯罪心理[N];廊坊日報;2005年
3 李明;請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N];中國礦業(yè)報;2001年
4 商報記者 杜秀平 實習記者 武杉;“網癮=精神病”引發(fā)各方激辯[N];北京商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王丹;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家庭功能、認知性情緒調節(jié)策略及其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楊海燕;工讀生與普通生父母依戀與行為問題的關系及其影響機制的對照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呂慶燕;藏族、漢族青少年族群態(tài)度的發(fā)展及其影響因素[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全石倬;從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論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預防[D];吉林大學;2006年
2 燕智玲;青少年獎賞加工過程中的風險行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吳雯;對高憤怒特質男性青少年犯的認知行為團體干預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倩倩;青少年生命認知與依戀類型相關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
5 樊鑫;青少年攻擊性調查及心理干預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柯瑞煌;澳門青少年偏差行為問卷信度和效度的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7 陳慧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8 王婧;青少年罪犯對威脅信息注意偏向的時程特點及習慣化傾向[D];西南大學;2013年
9 張蔚;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與氣質、情緒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朱成碧;青少年學生心理暴力及其與心理控制源的關系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2668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26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