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應
本文關鍵詞: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排斥反應
更多相關文章: 文化排斥反應 雙文化啟動效應 符號排斥理論 多元文化主義
【摘要】:全球化導致文化價值觀的跨國界傳播,也可能因為侵蝕地方(local)傳統(tǒng)文化使人感到恐慌。文化排斥現(xiàn)象就是人們對全球化過程的反應之一,它是指人們?yōu)榱耸箓鹘y(tǒng)文化免遭污染而可能對外來文化表現(xiàn)出的排斥。文化排斥反應出現(xiàn)的前提是雙文化啟動效應,即在兩種或多種文化共同出現(xiàn)的情境中文化的類別屬性被凸顯出來。其中,厭惡性情緒是雙文化情境激發(fā)出文化排斥反應的中介機制。文化排斥反應具有的邊界屬性:內群體象征性文化被污染、人們感知到外來文化的入侵性、或存在性動機被喚起、具有較高認知需求、受類別化思維啟動、對外來文化認同較低或對內群文化認同較高時,人們更傾向于對外來文化表現(xiàn)出排斥性反應。未來研究將借鑒文化排斥研究范式探討更廣泛的群際關系問題。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
【關鍵詞】: 文化排斥反應 雙文化啟動效應 符號排斥理論 多元文化主義
【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課題“當前我國社會心態(tài)狀況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4-05
【正文快照】: 根據(jù)紐約州立大學“全球化101”網(wǎng)站,“全球化”研究關注的現(xiàn)象是指在信息科技的支援下,通過國際貿易與投資,不同國家的人民、商業(yè)組織和政府不斷互動與融合,對全球環(huán)境、文化、政治體制、經(jīng)濟發(fā)展與民生造成的影響。過去社會科學家對全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化對經(jīng)濟和社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周少青;;多元文化主義視閾下的少數(shù)民族權利問題[J];民族研究;2012年01期
2 曾群,魏雁濱;失業(yè)與社會排斥:一個分析框架[J];社會學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甘紅圣;施勇;;勞動力市場排斥的社會學解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秦啟文;吳爽;;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社會排斥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4期
3 秦莉;;從社會排斥視角看失地農民就業(yè)問題[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年08期
4 鮑威;;繼續(xù)教育對改變弱勢群體邊緣化地位的效用——北京大學平民學校的探索[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3期
5 李保平;;關注社會和諧的多維視角——西方社會排斥概念的演變及其現(xiàn)實意義[J];長白學刊;2006年02期
6 王永進;;試析社會公正與和諧社會[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7 單琦;;城市低保制度對受保對象的制度性社會排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9期
8 劉忠霞;易莉;;返鄉(xiāng)農民工再就業(yè)困境的社會學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9期
9 李愛芹;;農民工權益保護的障礙及出路[J];重慶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10 王立業(yè);;社會排斥理論研究綜述[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王安;魏建;;法律執(zhí)行與道路交通事故——對《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效果的評價[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吳軍;劉小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制度性排斥:廉租房評估制度的反思與重建[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3 方巍;;關于社會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方巍;;社會弱勢群體與社會穩(wěn)定——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視角的研究[A];“關注省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斌;福建省邵武市集體林產(chǎn)權改革績效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0年
2 沙占華;民生效率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邵寧;身份與排斥:中美非主流社會群體比較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孔媛;城市“新二元結構”從分割到融合的新政治經(jīng)濟學分析[D];復旦大學;2011年
5 盛志宏;社會政策與社會轉型[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6 楊冬民;城市貧困:從社會排斥角度分析[D];西北大學;2006年
7 李保平;中國轉型時期公共政策的社會排斥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錢正武;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9 宋艷;進城農民工弱勢地位改變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金碧華;支持的“過程”:社區(qū)矯正假釋犯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研究[D];上海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瑞妮;社會排斥視角下的失地農民與城市融合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2 顧雪勤;大學生失業(yè)的影響及社會救助措施探討[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3 宋浩池;轉型期零工的社會融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欒美薇;社會排斥與農民工子女社會融入現(xiàn)狀研究[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1年
5 王婷;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與對策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寧德強;艾滋病患者的社會排斥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柳曉青;浙江省中小企業(yè)農民工社會融合狀況調查[D];南京大學;2011年
8 耿昕;社會排斥與新生代農民工城市適應性問題研究[D];吉林農業(yè)大學;2011年
9 劉猛;弱勢群體的形塑及受眾行為:媒體對弱勢群體的影響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10 馬燕;城市貧困人口的社會風險及其社會保護體系[D];復旦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呂普生;;多元文化主義對族裔少數(shù)群體權利的理論建構[J];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2 王敏;;多元文化主義差異政治思想:內在邏輯、論爭與回應[J];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本文編號:10184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1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