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兒莊古城的重建:記憶重構、公共記憶與國家話語
本文選題:記憶理論 + 臺兒莊古城重建。 參考:《民俗研究》2016年01期
【摘要】:"記憶"是近20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備受矚目的概念。根據(jù)記憶理論,記憶可以"圣化、選擇、復舊、抹消",它的本質是可塑性。記憶是有層次的,如集體記憶和公共記憶,并可以互相轉化。臺兒莊古城的重建,就是對臺兒莊原有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進行記憶重構形成集體記憶的過程,這一過程讓臺兒莊形成了新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臺兒莊古城既是新的集體記憶形成的標識,也對其建構起到了重要作用。這段集體記憶借助國家話語經(jīng)過了向國家公共記憶的轉化和升華,臺兒莊古城也由此獲得了嶄新的歷史地位和意義。關于這種現(xiàn)象,應該超越對其本真性的探討,洞察其在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中的生成邏輯和建構過程,以揭示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實質。
[Abstract]:Memory is a concept tha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past 20 years. According to memory theory, memory can be "consecrated, selected, restored, erased", and its essence is plasticity. Memory is hierarchical, such as collective memory and public memory, and can be converted to each oth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cient city of Taierzhuang is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Taierzhuang into collective memory, which makes Taierzhuang form a new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The ancient city of Taierzhuang is not only the symbol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collective memory,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construction. With the help of state discourse, this collective memory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sublimated into national public memory, and the ancient city of Taierzhuang has gained a new historical status and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tradition, we should go beyond the discussion of its true nature, and explore its formation logic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present social environment.
【作者單位】: 棗莊學院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學院;
【分類號】:G1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汝東;;論國家話語能力[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大衛(wèi)·弗蘭克;張倩;;論21世紀國際修辭學的發(fā)展趨勢——從布萊恩·維克斯與陳汝東的對話談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2 陳汝東;;論我國國家傳播范式的戰(zhàn)略轉型——從宣傳走向傳播,從傳播走向修辭[J];今傳媒;2014年03期
3 陳汝東;;我國語言教育的國家戰(zhàn)略意義及發(fā)展趨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4 張倩;;“抗日神劇”的傳播倫理研究[J];今傳媒;2015年06期
5 陳汝東;;蓬勃發(fā)展中的中國話語學[J];北大新聞與傳播評論;2014年00期
6 陳汝東;;論國家修辭學[J];江淮論壇;2012年03期
7 陳汝東;;論國家話語體系的建構[J];江淮論壇;2015年02期
8 王億本;羅寶勇;;美國新媒體健康傳播的話語分析——以MedlinePlus網(wǎng)站為例[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9 陳杰;徐沛雨;;阿拉伯媒體視域中的“一帶一路”——兼談中國對阿媒體公共外交[J];回族研究;2015年03期
10 石曉峰;;倫敦奧運會與新時期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J];體育與科學;2012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郝向宏;大學生村官形象的建構與媒體傳播[D];武漢大學;2012年
2 袁王玨;全球化時代公共外交中的國家領導人品牌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趙林棟;公共行政中的話語分析[D];廈門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魯煒;;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話語權與信息安全[J];求是;2010年1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齊國新;何青賢;;新時期小康文化建構谫見[J];群眾文化論叢;2004年00期
2 齊國新;;小康文化建構談[J];文化月刊;1996年07期
3 劉桂芳,唐魁玉;中國21世紀的文化建構及其思想基礎[J];學習與探索;2000年03期
4 俞啟義;全球化的文化內(nèi)涵及對我國文化建構的影響[J];湖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2期
5 李德順;論和諧社會的文化建構[J];前線;2005年11期
6 漆思;;文化自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構[J];長白學刊;2012年01期
7 陳俊民;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建構斷想[J];開放時代;1995年05期
8 田中暉;中國文化轉型與審美文化建構[J];黑龍江農(nóng)墾師專學報;1995年02期
9 蘇瞻紅;試論我國跨世紀文化建構[J];克山師專學報;1999年04期
10 蘇瞻紅;對我國跨世紀文化建構的思考[J];探求;199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齊國新;何青賢;;新時期小康文化建構谫見[A];群眾文化論叢(18輯)[C];2004年
2 蔡彥士;;試論先進文化建構的絕對性與相對性[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建[C];2004年
3 李德順;;論和諧社會的文化建構[A];前沿 創(chuàng)新 發(fā)展——學術前沿論壇十周年紀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4 蔡彥士;;試論先進文化建構的絕對性與相對性[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一卷][C];2011年
5 李德順;;論和諧社會的文化建構[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5年
6 雷隆燕;;對寫作者歷史文化建構的思考[A];貴州省寫作學會2007年務川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宋平;;編輯與文化建構[A];高校編輯出版工作論集[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安徽省馬鞍山市亭頭中學校長 尚定一;文化建構是學校發(fā)展的根本策略[N];中國教育報;2005年
2 云南大學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院 孫美t,
本文編號:19216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92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