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返的尋夢之旅——1990年代以來中國大眾文化中的美國敘事
本文選題:大眾文化 + 美國夢; 參考:《文藝理論研究》2017年04期
【摘要】:1990年代以來中國大眾文化中的美國敘事,有一條明顯的變化軌跡——主人公從1990年代初期奮不顧身地到美國去尋夢,到2008年以來集體性地掉頭轉(zhuǎn)向,這種尋夢之旅上的折返跑,已經(jīng)成為一種重要的敘事模式。透過這一敘事模式,可以清晰地看到當代中國大眾文化中美國形象的變遷。從追求美國夢,到返回國內(nèi)實現(xiàn)中國夢,這一敘事模式借由主人公在尋夢之旅上的折返跑,講述的其實是中國已經(jīng)今非昔比的故事,是中國夢戰(zhàn)勝美國夢的故事。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它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它的很多判斷都帶有西方主義偏見;它常常借助"厭女癥"的情節(jié)設(shè)置,來確立中國男性主體的自信;它沒能提供一個具有典范意義的關(guān)于如何實現(xiàn)中國夢的故事,等等。
[Abstract]:In the American narrative of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since the 1990s, there has been a clear track of change: the protagonist has been desperate to find dre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early 1990s, and to turn around in a collective way since 2008.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narrative mode. Through this narrative mode, we can clearly see the change of American imag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From pursuing the American dream to returning to China to realize Chinese Dream, this narrative mode is based on the return of the protagonist on the journey of searching for a dream, which tells the story that China has changed from the past to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story of Chinese Dream's victory over the American dream. However, in this process, it also exposes some problems, for example, many of its judgments are biased by Western doctrine, and it often uses the plot setting of "female weariness" to establish the self-confidence of Chinese male subjects. It fails to provide a exemplary story about how to achieve Chinese Dream, and so on.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化研究院;
【基金】: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化研究院2015年度一般項目“當代中國大眾文化中的美國形象研究”[項目編號:ICS-2015-B-05]的階段性成果 首都師范大學(xué)首都文化建設(sh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資助
【分類號】:G12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卜明生,潭群鳴,吳劍波;對中國大眾文化現(xiàn)狀的幾點思考[J];贛南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2000年02期
2 呂國忱;關(guān)注并反思大眾文化——評《當代中國大眾文化論》[J];哲學(xué)動態(tài);2001年11期
3 李電;中國大眾文化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負效應(yīng)及整合[J];重慶社會主義學(xué)院學(xué)報;2001年04期
4 金民卿;送去與拿來:中國大眾文化國際化發(fā)展的基本策略[J];寧夏黨校學(xué)報;2003年05期
5 陳莉;;論中國大眾文化的表征及提升途徑[J];馬克思主義美學(xué)研究;2003年00期
6 孫長軍;論中國大眾文化批評的三大誤區(qū)[J];商丘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4年04期
7 陳立旭;90年代以來中國大眾文化發(fā)展回顧[J];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xué)報;2004年06期
8 高敬軍;對當前中國大眾文化的分析[J];理論界;2004年06期
9 吳高泉;;中國大眾文化的特征[J];石油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6期
10 楊宏庭,寧俊紅;中國大眾文化理論內(nèi)涵的檢討[J];新疆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一川;;當代大眾文化與中國大眾文化學(xué)[A];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1年
2 朱效梅;;以鄧小平理論引導(dǎo)大眾文化健康發(fā)展[A];“鄧小平理論與21世紀中國”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巴靈一;努力推動中國大眾文化發(fā)展繁榮[N];中國文化報;2012年
2 肖復(fù)興;春晚的餃子餡和餃子皮[N];金融時報;2013年
3 李妍 本報評論員;通俗文化讓交流更親切鮮活[N];重慶日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5條
1 金民卿;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簡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李煒;中國大眾文化敘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8年
3 陸敏;文藝學(xué)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分層研究[D];遼寧大學(xué);2008年
4 張貞;中國大眾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6年
5 申師明;當代中韓大眾文化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娟;從美國大眾文化的擴張看當代中國大眾文化[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08年
2 葛文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lǐng)中國大眾文化發(fā)展的思考[D];云南師范大學(xué);2009年
3 覃祚建;論中國大眾文化的價值觀[D];湘潭大學(xué);2009年
4 陳志華;現(xiàn)代中國大眾文化考察[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05年
5 陳國戰(zhàn);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批評的回顧與反思[D];山東大學(xué);2007年
6 付振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大眾文化建設(shè)與發(fā)展[D];山東大學(xué);2007年
7 陳莉;論中國大眾文化的后現(xiàn)代表征[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02年
8 杜惠峰;論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建設(shè)[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04年
9 梁雅菲;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問題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xué);2012年
10 高海艷;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D];大連海事大學(xué);2015年
,本文編號:17877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78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