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力量博弈與東亞秩序
[Abstract]:China,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SEAN four forces influence each other, restrict each other, make East Asia order in reconstruction. The biggest challenge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East Asian order is that there is a new game between the four strategic forces, namely, China, Japan, ASE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reach agreement on future goals. Even in terms of region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different considerations. In view of this, China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effects of its own rise, perfect the China exposition of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 promot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region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devote itself to building an open East Asian Community based on the convergence of common interests. Through institutionalized cooperation to develop East Asian interest community, responsibility community, promote East Asi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ster an East Asian order based on equality, cooperation, mutual benefit, mutual assistance and opening up on the basis of common interests.
【分類號】:D8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芳川;“華夷秩序”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2 門洪華;;東亞秩序建構:一項研究議程[J];當代亞太;2008年05期
3 梁志明;關于東亞現代化歷史進程的幾個問題[J];東南亞研究;2004年03期
4 白永瑞;;思想東亞[J];讀書;2009年11期
5 韋宗友;;美國戰(zhàn)略重心東移及其對東亞秩序的影響[J];國際觀察;2012年06期
6 門洪華;;中國對美國的主流戰(zhàn)略認知[J];國際觀察;2014年01期
7 武心波;;“東亞變局”與“日本風險”及其外溢效應[J];東北亞論壇;2013年06期
8 白永瑞;;東亞地域秩序:超越帝國,走向東亞共同體[J];開放時代;2008年03期
9 芮效儉;;中國和平崛起和東亞合作:中國和美國的視角[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10 秦亞青;;東亞共同體建設進程和美國的作用[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佰合,蔣保;科舉制度的廢除與社會整合的弱化[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2 龔孟偉,陶蕾;論王筠“以人為本”的漢字教學思想[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張娟;;漢字的民族認同性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4 包萬超;;儒教與新教:百年憲政建設的本土情結與文化抵抗[J];北大法律評論;1998年02期
5 李雨峰;;槍口下的法律——近代中國版權法的產生[J];北大法律評論;2004年00期
6 臧運祜;近現代日本亞太政策的演變與特征[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7 高強;清末尊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8 李慧明;;和諧世界——崛起之后的國際理念與終極目標[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張榮良;;近代中日現代化差異探析——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日本近代化進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10 龔克瑜;;經濟合作機制比較與東亞經濟合作機制的創(chuàng)新[J];創(chuàng)新;2009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姚遠;上海公共租界特區(qū)法院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徐悅;1949~1954年中國中央行政體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慧勇;周恩來與“文革”后期中央行政體制的重新整合[D];南開大學;2010年
4 時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開大學;2010年
5 熊珍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曹傳清;赫德對晚清中國社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岳峰;當代美元霸權的內在矛盾及其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李慶喜;胡繩哲學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趙躍欽;論冷戰(zhàn)后美國東亞戰(zhàn)略的演變及其動因[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芳川;“華夷秩序”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2 王傳軍;區(qū)外大國對南海地區(qū)的滲透及其影響[J];當代亞太;2001年11期
3 吳獻斌;90年代東南亞與臺灣的關系[J];當代亞太;2001年11期
4 劉小雪;東亞合作國際研討會紀要[J];當代亞太;2002年10期
5 賀圣達,李晨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構建過程中德宏州所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和對策[J];東南亞;2002年02期
6 馮曉明;“中國與東盟能夠共享繁榮”——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張?zhí)N嶺[J];國際經濟評論;2002年Z1期
7 胡兆明;東亞合作的現狀與未來[J];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01期
8 魏民;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構想與前景[J];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04期
9 胡少聰;東亞產業(yè)發(fā)展的新變化及其影響[J];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05期
10 孫茹;;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網絡化及前景[J];國際問題研究;2012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軍;中、日與東亞共同體:從歷史到現實[J];史學集刊;2005年02期
2 任東波;東亞共同體的觀念建構——徘徊于邏輯與歷史之間[J];史學集刊;2005年02期
3 王秋彬;誰來引領東亞共同體:歷史經驗與現實思考[J];史學集刊;2005年02期
4 王]N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東亞共同體[J];國際資料信息;2006年08期
5 喬林生;;“東亞共同體”的構建與中國的作用[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6 趙建民;;試論構建“東亞共同體”的思想文化基礎——從歷史啟迪與未來追求的視角[J];東北亞論壇;2007年01期
7 劉昌黎;;東亞共同體問題初探[J];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02期
8 鄧仕超;;日本官方有關東亞共同體的認識、行為及其評述[J];東南亞研究;2007年03期
9 陳多友;顧也力;;“全球地域化”語境下東亞共同體如何“文學”?[J];東南亞研究;2007年06期
10 王秋彬;;東亞共同體:挑戰(zhàn)與對策[J];長白學刊;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董永裁;;淺談“東亞共同體”的構建及其對策[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98期)[C];2010年
2 凌星光;;東亞共同體的核心應是東盟10+3——關于新東亞模式的構筑[A];中日關系史研究·2010年第1期(總第98期)[C];2010年
3 趙建民;;試論構建“東亞共同體”的思想文化基礎——從歷史啟迪與未來追求的視角[A];和諧世界 和平發(fā)展與文明多樣性——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6年
4 iJ,
本文編號:24323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43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