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強國集團化的理論研究——發(fā)展趨勢與中國應(yīng)對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the trend of multi-polariz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A group of medium powers with "similar aspirations" have surpassed the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ed coordination, expanded cooperation, and promoted joint efforts on common interest concerns. In the field of cooperation, the level, the form of the formation of an institutionalized group of middle powers. In improving global governance, stimulating economic vitality, promoting reform of the system, they have reorganized international rules, reconstituted the structure of power, further broadened the diplomatic scope of medium powers, and strengthened their power of voice and influence. This paper holds that for China, the collectivization of medium powers is not only an opportunity, but also a kind of pressure.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it, seek common interests in the framework of cooperation, maximize benefits and minimize challenges.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
【分類號】:D8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1年10期
2 錢皓;;中等強國參與國際事務(wù)的路徑研究——以加拿大為例[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7年06期
3 秦亞青;國際制度與國際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義[J];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4 秦亞青;;世界格局、國際制度與全球秩序[J];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2010年S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弘;論中歐伙伴關(guān)系中的不對稱性與對稱性[J];歐洲研究;2004年02期
2 丁韶彬;自由主義國際關(guān)系理論的新發(fā)展——三角和平論評析[J];歐洲研究;2004年03期
3 陳小鼎;;理論歸屬是否必要[J];歐洲研究;2007年01期
4 尹繼武;;情緒、理性以及國際政治世界[J];歐洲研究;2007年06期
5 陳志敏;;新多極伙伴世界中的中歐關(guān)系[J];歐洲研究;2010年01期
6 曾向紅;;“世界觀問題”為什么沒有成為問題?——對西方主流國際關(guān)系理論的反思[J];歐洲研究;2010年05期
7 周建仁;;國家雙邊關(guān)系的定量衡量:突破與局限——評《中外關(guān)系鑒覽1950-2005:中國與大國關(guān)系定量衡量》[J];歐洲研究;2011年01期
8 黃清吉;;國家能力基本理論研究[J];政治學研究;2007年04期
9 唐綱;韋進深;;國際組織自主性行為研究述評[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趙曉偉;米爾斯海默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評析[J];克山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澤生;王淑云;;市場結(jié)構(gòu)、規(guī)模經(jīng)濟與中國鐵礦石定價策略[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陳志敏;;從“蜜月”回歸正常?:新多極世界中的中歐關(guān)系[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危機影響下世界格局的變化與調(diào)整”國際關(guān)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王帆;;如何認識當今世界——復雜系統(tǒng)整體性思維的啟示[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危機影響下世界格局的變化與調(diào)整”國際關(guān)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孫澤生;;市場結(jié)構(gòu)、規(guī)模經(jīng)濟與中國鐵礦石定價策略[A];2010年中國產(chǎn)業(yè)組織前沿論壇會議文集[C];2010年
5 汪新生;王春強;;從結(jié)構(gòu)現(xiàn)實主義的視角看冷戰(zhàn)后東亞地區(qū)和平[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shù)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6 林鐘高;徐虹;;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價值分析與國家利益的調(diào)整——基于國際制度合作論的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暨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吳莼思;;聯(lián)合國與國際反恐合作——兼論聯(lián)合國與美國的關(guān)系[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8年
8 王耀東;;“金磚四國”:中國參與多邊合作的新提升[A];新中國對外關(guān)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9年
9 馬斌;;中國中亞多邊外交的限度——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A];新中國對外關(guān)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9年
10 楊旗;;世界體系理論的知識譜系[A];國際關(guān)系理論:前沿與熱點——2006年博士論壇[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quán)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燕軍;二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的軍備競賽與軍備控制[D];西北大學;2011年
3 程銘;近代以來日本的地緣政治思想與地緣戰(zhàn)略選擇[D];吉林大學;2011年
4 孫興杰;帝國·霸權(quán)·區(qū)域:權(quán)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5 祖彥;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國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巍巍;東北亞地區(qū)的國際沖突與危機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曉軍;冷戰(zhàn)后俄羅斯軍事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易剛明;東南亞華僑華人與中國關(guān)系[D];暨南大學;2010年
9 劉興宏;亞洲開發(fā)銀行的決策過程及相關(guān)因素分析[D];暨南大學;2011年
10 郭秋梅;全球治理視角下的國際遷移組織(IOM)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琪;冷戰(zhàn)后國際格局變遷與蒙古外交政策選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黃訓;伊斯蘭會議組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迎春;觀念、制度與春秋邦交模式變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俞琳;影響環(huán)境議題設(shè)置的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申健;巴以問題:困境與出路[D];湘潭大學;2010年
7 朱穎;日本在亞洲實踐多邊主義的原因及困境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8 湯希;中國對東南亞地區(qū)軟實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張業(yè)源;地緣政治視角下東北亞合作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羅滿秀;試論國際政治資源對金融危機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慶兵;從歷史制度主義路徑看英、美兩國政黨認同的轉(zhuǎn)換[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4年04期
2 趙麗;;理性歷史制度主義的歐洲一體化理論述評[J];理論界;2009年01期
3 朱錦程;;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的澳大利亞文化政策研究[J];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2011年00期
4 王鐵軍;;世界政治的法律化:國際制度主義理論的新探索[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年11期
5 馬烽;;從歷史制度主義角度看我國地方行政體制改革[J];前沿;2006年10期
6 ;外刊要論[J];世界知識;2008年13期
7 劉宏松;;國際組織的自主性行為:兩種理論視角及其比較[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軼倫;制度主義視角下的東亞國際體系轉(zhuǎn)型[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霍瑋瑋;日本緣何首相頻繁更迭而政策穩(wěn)定?[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2 楊澤娟;美國在滇開展領(lǐng)事保護實踐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3 王新;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度的變遷邏輯[D];中共中央黨校;2014年
,本文編號:24020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240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