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合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選題:聯(lián)合國安理會 + 投票凝聚力指數(shù)IVC。 參考:《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中俄兩國首腦在聯(lián)合聲明中多次提到要加強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內(nèi)的協(xié)調(diào)與合作。投票凝聚力指數(shù)(IVC)可以作為評價兩國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合作的指標。整體上看,中俄在安理會的凝聚力高于冷戰(zhàn)剛結(jié)束時的情況,但是2010年后出現(xiàn)了微妙變化,中國在俄美之間呈現(xiàn)"搖擺"狀態(tài)。從2011年開始,中俄的投票凝聚力指數(shù)連續(xù)4年下降。關于中俄安理會合作的影響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假設:(1)中俄在安理會的合作與中俄雙邊關系的友好程度正相關;(2)中俄在安理會的合作與中俄不斷拉大的實力差距負相關;(3)中俄在安理會的合作與議案所涉及國家的地理位置有關。經(jīng)過一系列量化和建模操作后,假設1、2通過了模型1的檢驗,假設3通過了模型2的檢驗。
[Abstract]:In a joint statement, the Chinese and Russian heads of state repeatedly mention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i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The Voting cohesion Index (IVC)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Overall, China and Russia are more cohesive in the Security Council than they were at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but there have been subtle changes since 2010, with China showing a "swing" between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2011, China and Russia's voting cohesion index has fallen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Regard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ino-Russian Security Council coope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assumption: (1) Sino-Russian cooperation in the Security Counci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2)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the Security Council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idening gap in strength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3) the cooperati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in the Security Council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country involved in the case is relevant. After a series of quantization and modeling operations, hypothesis 1 passes the test of model 1 and hypothesis 3 passes the test of model 2.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D822.35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戴穎;邢悅;;中國未在聯(lián)合國對美國軟制衡[J];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03期
2 朱立群;;聯(lián)合國投票變化與國家間關系(1990~2004)[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年04期
3 吳大輝;防范中的合作——俄羅斯關于中國和平崛起的心理圖解[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05期
4 江憶恩;;中國對國際秩序的態(tài)度[J];國際政治科學;2005年02期
5 閻學通,周方銀;國家雙邊關系的定量衡量[J];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6 王文;冷戰(zhàn)結(jié)束后聯(lián)合國機制內(nèi)的中俄合作關系[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4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徐博;冷戰(zhàn)后俄羅斯亞太地緣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高強;;論國際組織表決機制發(fā)展中的中國話語權(quán)提升[J];現(xiàn)代法學;2017年03期
2 孫憶;孫宇辰;;自由貿(mào)易協(xié)定能提升國家間親密度嗎?——基于中國周邊FTA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7年04期
3 李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群體性反華事件探析[J];當代亞太;2017年01期
4 王志琛;;中俄在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合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7年01期
5 龐銘輝;敖杏林;;經(jīng)濟相互依賴:和平之路抑或沖突之源?——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實證研究(1981~2007)[J];當代亞太;2016年03期
6 楊少文;彭如錚;;中國糧食進口與糧食安全的政治因素分析:1995-2012[J];南方農(nóng)村;2016年03期
7 曹德軍;;社會資本與外交轉(zhuǎn)型:嵌于全球關系網(wǎng)絡的中國崛起之路[J];太平洋學報;2016年04期
8 孫伊然;;亞投行、“一帶一路”與中國的國際秩序觀[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6年01期
9 王淑芳;陽婷慧;葛岳靜;李燦松;;基于事件數(shù)據(jù)分析法的中緬地緣關系演變[J];經(jīng)濟地理;2015年10期
10 劉豐;;國際利益格局調(diào)整與國際秩序轉(zhuǎn)型[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5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斌;國際戰(zhàn)略博弈中的武器出口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
2 喬蕊;21世紀初俄日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毛瑞鵬;;主權(quán)原則與中國在聯(lián)合國維和議案中的投票行為(1994~2004)[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年04期
2 朱立群;;聯(lián)合國投票變化與國家間關系(1990~2004)[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6年04期
3 吳大輝;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與中俄軍技合作[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01期
4 閻學通 ,周方銀;對5月4日中俄關系預測的檢驗[J];世界知識;2004年16期
5 閻學通 ,周方銀;對4月4日中美關系預測的檢驗[J];世界知識;2004年14期
6 閻學通,周方銀;2004年7—9月中日關系走勢預估[J];世界知識;2004年14期
7 閻學通 ,周方銀;2004年6-8月中印關系走勢預估[J];世界知識;2004年12期
8 閻學通 ,周方銀;對前次(2月4日)中法關系預報的檢驗[J];世界知識;2004年10期
9 閻學通,周方銀;2004年4~6月中美關系走勢預估 對1月4日中日關系預測的檢驗[J];世界知識;2004年08期
10 閻學通 ,周方根;2004年1~3月中日關系走勢[J];世界知識;200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曉軍;冷戰(zhàn)后俄羅斯軍事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矯正;冷戰(zhàn)后俄羅斯南亞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海丹;;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朝鮮核試驗決議[J];國外核新聞;2013年03期
2 齊寥園;;1990年8至9月聯(lián)合國安理會就海灣危機通過的有關決議[J];國際展望;1990年19期
3 張朝藝;程星原;;聯(lián)合國安理會關于海灣危機的歷次決議簡介[J];國際研究參考;1991年01期
4 知言;;漫話聯(lián)合國安理會[J];初中生必讀;2009年09期
5 ;伊拉克努力避免戰(zhàn)爭[J];w攣胖蕓,
本文編號:19289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92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