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尋求、身份穩(wěn)定與行為體的本體性安全——以冷戰(zhàn)后的北約為例
本文選題:目標尋求 + 身份穩(wěn)定; 參考:《當代亞太》2015年01期
【摘要】:本體性安全探尋的是在變化的國際環(huán)境條件下行為體身份穩(wěn)定的進程。行為體的行為首先是由身份穩(wěn)定的需求所驅動,而不是由組織的利益驅動。目標尋求在身份形成過程中是一種本質性的力量。文章提出了基于目標尋求的概念來獲得身份穩(wěn)定和本體性安全的方法和過程,以區(qū)別于斯蒂爾和米岑提出的"自傳體敘述"和社會互動的"依附關系"的方法,并以冷戰(zhàn)后的北約為例,嘗試將本體性安全概念用于國際組織的分析。
[Abstract]:Ontological security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actors' identity stability under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 behavior of actors is driven first by the need for identity stability, not by the interests of the organization. Goal seeking is an essential force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form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and process of obtaining identity stability and ontological secur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oal seeking, 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the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on" proposed by Steele and Mitzen and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of social interaction. Taking NATO after the Cold War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ncept of ontology security to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作者單位】: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
【分類號】:D80;D81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朱立群;聶文娟;;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實踐轉向”[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克軍;;合同債權性質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2 沈學習;張清湘;;生命價值的回歸·歷史文明的反諷[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3 李琪;;試論吉登斯的現代性思想[J];安徽農學通報;2008年08期
4 余吉生;論網絡時代高校畢業(yè)生思想工作的著眼點[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5 姚其煌;李小蘭;;知行合一:高校學生突發(fā)性事件的預防邏輯[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李海濤;陳泉;姚兆余;;農村居民就醫(yī)過程中的信任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南通市的調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3期
7 王智杰;左停;;風險社會下市場經濟及農戶生計困境的思考[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28期
8 孫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現代性及其轉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9 張華東;;《共產黨宣言》中的“脫域”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安康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茅根紅;陳志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段從學;;《同情》:一種被忽略的現代性體驗[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劉虹利;孟繁華;;感悟與發(fā)現——李一清的“鄉(xiāng)村中國”[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3 吳有能;;當代臺灣人間佛教全球化論述的一個側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竇亞平;;從全球化理論看太虛法師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趙文龍;王夏崢;;社會信任與社會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會網絡與求職過程調查”西安數據分析[A];陜西省社會學會(2010)學術年會——“關—天經濟區(qū)社會建設與社會工作”論壇論文集[C];2010年
6 賈海薇;;論促進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的政府治理變革的制度創(chuàng)新——基于廣東探索的思考[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7 張揚金;;交匯口處的權力異化與矯正——城市化進程中過渡型社區(qū)區(qū)務人員腐敗透析[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楊秀香;;幸福與信任的重建——信任價值的當代生活視角[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9 董正華;;全球化:歧義紛沓的解說與真實的歷史進程[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郭小平;;“風險傳播”研究的范式轉換[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張廣才;大河家鎮(zhèn)周家村家庭經濟調查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傅美蓉;從反再現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現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10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燦仕;高校學生突發(fā)事件預警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李園;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人文精神的缺失與重構[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秦璐;網絡輿情引導方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馮婧雅;風險社會視角下的中國法律治理[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申騰;日常政治視野下中國城市社區(qū)業(yè)主維權行動探析:基于HB社區(qū)的個案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王軍;城市社區(qū)主體互動困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劉電光;技術風險評估中的觀念沖突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張凌;現代社會的困境與救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菲菲;技術現代性困境與出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袁佳穗;虛擬環(huán)境下的人際互動[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格琴;;國際政治本體安全理論的建構與爭論[J];國外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2 朱立群;聶文娟;;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實踐轉向”[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08期
3 查爾斯·泰勒,董之林 ,陳燕谷;承認的政治(上)[J];天涯;1997年06期
4 李格琴;;本體安全理論介入國際政治研究及其創(chuàng)新價值[J];太平洋學報;2010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聯合;;從“平民行為體”到“戰(zhàn)略行為體”——冷戰(zhàn)后丹麥外交與安全政策評析[J];國際論壇;2006年01期
2 李少軍;;論“主體間世界”[J];國際觀察;2010年05期
3 高尚濤;個人行為體與國際體系分析[J];現代國際關系;2004年08期
4 李少軍;;怎樣認識國際體系?[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06期
5 李細蘭;;21世紀初期國際體系展望[J];學習月刊;2009年14期
6 喬利恩·豪沃思;黃海濤;;作為全球行為體的歐盟:爭取全球大協議的大戰(zhàn)略[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7 鐘飛騰;;社會行為體與政策偏好: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微觀基礎[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04期
8 王公龍;;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變革與中國的和平發(fā)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靳利華;論西方國際政治理論中幾種不同行為體觀[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柳思思;;身份認知與不對稱沖突[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研究員 葉江;歐盟:實現一體化“雄心”很累[N];文匯報;2012年
2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學者 王猛;中國應建多層次有彈性的中東外交機制[N];東方早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褚國飛;季北慈:軟實力需結合多重因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約瑟夫·奈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 徐慶超 譯;軟實力比以往任何時代都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學者 王猛;中國應戰(zhàn)術“放權” 建多層次有彈性的中東外交機制[N];東方早報;2014年
6 張劍荊;國際體系的變革與中國的選擇[N];學習時報;2009年
7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 沈逸;以治理求安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8 鄭先武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安全合作:區(qū)域間主義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宋國友;國家沖突陰影下的貿易增長:一種社會—國家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6年
2 王猛;中國參與中東[D];西北大學;2006年
3 王蘋;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區(qū)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方曉;歐盟規(guī)范性外交對中東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季玲;情感、身份確認與社會身份的再生產[D];外交學院;2011年
6 母耕源;外交溝通理論與實踐初探[D];外交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少鋒;認知‘自我’與‘他者’:東亞認同的演化與建構[D];青島大學;2012年
2 郝軍學;初探外交能力與中國外交[D];外交學院;2007年
3 王蘋;論全球治理行為體及其互動關系[D];吉林大學;2006年
4 劉英;論跨國政治[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5 李舟;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本體性政治狀態(tài)與治理[D];河南大學;2006年
6 王鑄成;亞洲冷戰(zhàn)是否不可避免?[D];復旦大學;2012年
7 楊建平;布萊爾主義外交思想的理論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8 郭春琦;試析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局限性[D];河南大學;2012年
9 張緩緩;跨國公司對國際體系的影響[D];中原工學院;2013年
,本文編號:18871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887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