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危機與地區(qū)視野下的預防性外交——兼論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
本文選題:南海危機 + 預防性外交。 參考:《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5年04期
【摘要】:當前,南海地區(qū)正處于"脆弱的平衡"態(tài)勢被打破、新的戰(zhàn)略均衡尚未形成的歷史階段。南海問題的特性和南海危機情勢的發(fā)展決定了南海沖突難以避免。為有效、適度地管控長期處于不安全狀態(tài)、不確定性有增無減的南海危機,加強各方對預防性外交的共同認知,從目標、風險、手段、規(guī)范和機制等方面入手,著眼于地區(qū)視野開展南海預防性外交尤為必要。作為南海爭端的聲索方和地區(qū)安全的利益攸關方,中國應改變以往被動反應的行為模式,綜合運用"消極"的預防性外交與"積極"的地區(qū)合作兩種方式,以議程為導向,構(gòu)建多元、多層的結(jié)構(gòu)和進程。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outh China Sea is in the "fragile balance" situation is broken, the new strategic equilibrium has not yet been formed in the historical sta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probl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sis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ke it difficult to avoid the South China Sea confli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and moderately manage the South China Sea crisis, which has been in a state of insecurity for a long time and with increasing uncertainty,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 of preventive diplomacy among all parties, we should start with objectives, risks, means, norms and mechanisms, etc.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develop preventive diplomac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As a claiman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nd as a stakeholder in regional security, China should change its previous reactive behaviour patterns and use both "passive" preventive diplomacy and "positive" regional cooperation as an agenda oriented approach. Build multiple, multi-tier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作者單位】: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
【基金】:2015年“中國—東盟思想庫網(wǎng)絡專項研究”項目“南海問題與預防性外交”(項目號:NACT201515)的資助 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成果,受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專項資助
【分類號】:D82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邵建平;李晨陽;;東盟國家處理海域爭端的方式及其對解決南海主權爭端的啟示[J];當代亞太;2010年04期
2 王傳劍;;南海問題與中美關系[J];當代亞太;2014年02期
3 朱鋒;;南海主權爭議的新態(tài)勢:大國戰(zhàn)略競爭與小國利益博弈——以南海“981”鉆井平臺沖突為例[J];東北亞論壇;2015年02期
4 信強;;“五不”政策:美國南海政策解讀[J];美國研究;2014年06期
5 愛麗絲 D.BA;許麗麗;;主權宣言與南海風波[J];南洋資料譯叢;2013年01期
6 杜德斌;范斐;馬亞華;;南海主權爭端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及中國的應對方略[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穎;;領域拓展與高地占領:中國-東盟關系研究的新進展[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2 周士新;;東盟管理爭端規(guī)范及其作用[J];東南亞縱橫;2013年06期
3 聶文娟;;東盟在南海島礁主權爭端上的立場分析[J];國際關系研究;2013年02期
4 郭彤;;中國與東盟的救災減災合作[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3年04期
5 張悅;陳宗海;;國內(nèi)南海問題相關研究概述[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年01期
6 張潔;;對南海斷續(xù)線的認知與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J];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02期
7 聶文娟;;東盟如何在南海問題上“反領導”了中國?——一種弱者的實踐策略分析[J];當代亞太;2013年04期
8 王森;楊光海;;東盟“大國平衡外交”在南海問題上的運用[J];當代亞太;2014年01期
9 劉杉;;“中國威脅論”的新翻版——對西方所謂中國“新盛氣凌人論”的評述[J];國外社會科學;2014年03期
10 杜德斌;段德忠;劉承良;馬亞華;;1990年以來中國地理學之地緣政治學研究進展[J];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軼倫;制度主義視角下的東亞國際體系轉(zhuǎn)型[D];吉林大學;2013年
2 曾勇;中美關系視角下的南海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3 何章銀;中國救災外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4 曹廣偉;新世紀以來中國參與國際經(jīng)濟體系變革進程的平臺運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5 喻珍;冷戰(zhàn)后地區(qū)主義視角下的海灣地區(qū)合作[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6 曲文娜;中國公共外交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7 曲恩道;美國奧巴馬政府南海地緣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8 范斐;世界海洋運輸格局時空演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9 沙蒙迪(Phouva SAMOUNTY);解放后老撾經(jīng)濟外交研究(1975-2014)[D];外交學院;2014年
10 羅希;21世紀初老撾對華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詹丹鳳;南海爭端的國際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門玉真;我國爭議海域油氣資源聯(lián)合開發(fā)的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3 林青青;美國重返東南亞背景下的中越南海爭端[D];暨南大學;2012年
4 李克山;論TPP的發(fā)展趨勢及中國的應對措施[D];外交學院;2012年
5 張青磊;中韓蘇巖礁爭端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張英英;東亞制度性區(qū)域公共產(chǎn)品供給模式與路徑構(gòu)建[D];山東大學;2012年
7 李長群;我國南海無居民海島行政建制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8 車玉琪;島嶼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9 趙艷;東盟領土爭端解決機制研究[D];湖南大學;2012年
10 徐苑媛;借力與抗衡[D];中共上海市委黨校;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方銀;;韜光養(yǎng)晦與兩面下注——中國崛起過程中的中美戰(zhàn)略互動[J];當代亞太;2011年05期
2 張耀光,劉巖,王艷;中國海疆地理格局形成、演變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學;2003年03期
3 馬為民;;美國因素介入南海爭端的用意及影響[J];東南亞縱橫;2011年01期
4 葛紅亮;;冷戰(zhàn)后美國的南海政策及其對中美關系的影響[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2年02期
5 王子昌;;東盟國家間領土爭端的解決:做法、爭論與啟示[J];東南亞研究;2007年04期
6 李晨陽;邵建平;;論白礁島主權爭端及其對新馬關系和東盟發(fā)展的影響[J];東南亞研究;2009年01期
7 王秀梅;;白礁島、中巖礁和南礁案的國際法解讀[J];東南亞研究;2009年01期
8 李金明;;中國南海斷續(xù)線:產(chǎn)生的背景及其效用[J];東南亞研究;2011年01期
9 郭淵;;2011年日本南海政策回顧[J];東南亞研究;2011年06期
10 王光厚;;澳大利亞的南海政策解析[J];東南亞研究;2011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國家海洋局海洋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所 賈宇;[N];中國海洋報;2009年
2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張建;[N];中國海洋報;201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建杭;;中美關系的格局在變[J];理論前沿;2006年22期
2 劉恩東;;論當前中美關系的特性[J];新遠見;2006年10期
3 陶玉雯;;淺析中美關系中的結(jié)構(gòu)性矛盾與合作[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S2期
4 何婧;;論中美關系中的國會因素[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5 高愛莉;;阻礙中美關系的主要因素分析[J];網(wǎng)絡財富;2010年14期
6 徐陽陽;;試析中美關系中的美國因素[J];傳承;2010年27期
7 傅瑞偉;;重新理解中美關系的邏輯[J];中國改革;2010年04期
8 栗廣;;論1971年南亞危機與中美關系緩和進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年01期
9 胡鞍鋼;關于中美關系及其對策的若干建議[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3期
10 小弗里曼,王學鴻;中美關系 回到基礎[J];現(xiàn)代外國哲學社會科學文摘;1997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倪世雄;潛旭明;;中美關系60年:回顧、啟示、展望[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2 沈丁立;;中美關系40年:回顧與前瞻[A];新中國對外關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9年
3 朱鋒;;調(diào)整與變革:中美關系對東亞區(qū)域安全的影響(英文)[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與轉(zhuǎn)型:“協(xié)商民主與社會和諧”政治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苗建寅;;抗戰(zhàn)時期宋慶齡對中美關系的推動和發(fā)展[A];宋慶齡與二十世紀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0年
5 國機;;中美關系歷史與現(xiàn)狀——市國際關系學會等召開專題討論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2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國機;;回顧與展望中美關系——市國際關系學會等紀念《上海公報》發(fā)表30周年[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魏紅霞;楊志敏;;中拉關系的發(fā)展對中美關系的影響——從美國政策的角度分析[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拉丁美洲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邁克爾·斯賓塞;;重塑中美關系[A];公共外交季刊2012秋季號(總第11期)[C];2012年
9 國機;;中美關系雙方磨合期尚未結(jié)束——市國際關系學會等組織討論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2002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袁盈;;論中美關系的發(fā)展與鄧小平的對美戰(zhàn)略思想[A];紀念鄧小平(下卷)——北京市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任向群;中美關系合作則兩利 對抗則俱損[N];解放軍報;2002年
2 劉江;中美關系百年實錄[N];解放日報;2001年
3 ;中美關系與時俱進[N];解放日報;2004年
4 鄭必堅;中美關系的四個戰(zhàn)略機遇[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5 記者 陳如為;人民之間的了解是中美關系基石[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6 記者 劉江;中美關系百年坎坷路[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7 記者 劉江 胡曉明;相信中美關系將繼續(xù)向前發(fā)展[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8 本報記者 泓佐;以史為鑒,推動中美關系持續(xù)、健康、穩(wěn)定地向前發(fā)展[N];學習時報;2002年
9 劉建飛;中美關系的動力[N];學習時報;2005年
10 馬小軍;什么是中美關系的大局[N];學習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俊芳;中美關系的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李艷輝;政治經(jīng)濟的互動與中美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3 陳楊;東北亞安全格局中的中美關系[D];復旦大學;2005年
4 王中文;中美關系中的美臺軍售問題[D];南京大學;2008年
5 續(xù)延軍;經(jīng)濟相互依賴條件下的中美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徐紅艷;美國國會與中美關系(1949-1979)——案例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王洪濤;中美結(jié)構(gòu)性矛盾辨析[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8 余萬里;美國跨國公司與九十年代的中美關系[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張麗;中美敵對關系的形成(1949-1953)[D];吉林大學;2005年
10 王巧榮;APEC與中美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海璐;世界金融危機及其對中美關系的影響探析[D];吉林大學;2009年
2 圖雅;中國和平發(fā)展對中美關系的影響[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3 李峻;中美關系曲折發(fā)展中的文化價值觀因素[D];暨南大學;2010年
4 馮婉;冷戰(zhàn)后中美關系中的印度因素[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王婷;冷戰(zhàn)后中美關系中的經(jīng)濟因素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曹峻;探尋中美在亞太安全領域共同利益促進中美關系改善[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金鐘淑;韓中關系與中美關系[D];外交學院;2005年
8 孟月明;試論世紀之交中美關系存在的問題和我國的應對戰(zhàn)略[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紀文宇;論非對稱性相互依賴下的中美關系[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10 鄭忠民;論中國和平崛起進程中的中美關系[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8571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857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