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外交論文 >

冷戰(zhàn)后德國的北約戰(zhàn)略及德美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17 02:09

  本文選題:德國 + 北約; 參考:《德國研究》2014年01期


【摘要】:冷戰(zhàn)后德國的北約戰(zhàn)略呈現一種基調未變、自主性增強的發(fā)展態(tài)勢:一方面,德國繼續(xù)將北約視作本國安全的基本工具,在美國和歐洲大陸盟國間維持一種稍微"親美"的大體均衡;另一方面,隨著安全情勢的整體好轉,德國基于本國立場,逐步構筑一種相對獨立、擴大發(fā)言權的同盟戰(zhàn)略姿態(tài)。在同盟內部,歷任德國總理都重視同美國維系總體上的合作關系,但在諸如伊拉克戰(zhàn)爭等域外行動問題上,德美關系也曾紛爭不斷,甚至嚴重惡化,其負面效應盡顯。德國的北約戰(zhàn)略處于一種本國訴求提升、能力略顯不足而又依賴于美國的有限運作空間,德美安全關系繼續(xù)保持一種美國占據主動權的不均衡態(tài)勢。
[Abstract]:After the Cold War, Germany's NATO strategy presented a trend of unchanged tone and increased autonomy: on the one hand, Germany continued to regard NATO as a basic tool for its own security.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security situation, Germany, based on its own position, gradually constructed a strategic posture of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expansion of the voice of the alliance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continental allies.Within the alliance, successive German Chancellor attached importance to maintaining the overall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but on issues such as the Iraq War and other extraterritorial operations, German-US relations had been in constant dispute, or even seriously deteriorated, and its negative effects were all apparent.Germany's NATO strategy is in a state of national demand, its capacity is slightly inadequate and it depends on the limited operation spa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American security relations continue to maintain an unbalanced situation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occupies the initiative.
【作者單位】: 阜陽師范學院;
【分類號】:D85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丁智勇;德國大選與施羅德政府[J];國際觀察;1998年06期

2 王友明;;評析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J];國際問題研究;2008年04期

3 蘇惠民;德國新政府內外政策穩(wěn)中有變[J];國際問題研究;1999年01期

4 梅兆榮;;德國默克爾政府的外交政策調整[J];當代世界;2007年08期

5 ;德國安全戰(zhàn)略的新發(fā)展[J];歐洲;1996年02期

6 陳宣圣;;德國外交的三個變化[J];世界知識;2000年1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其遜;歐洲共同安全與防務體系淺談[J];德國研究;2000年04期

2 朱苗苗;德國綠黨外交政策的發(fā)展及變化歷程[J];德國研究;2001年02期

3 黃雨果;王瑩;;德國政府價值外交的現實特征及成因[J];德國研究;2008年03期

4 王學東;評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的演變[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2年03期

5 李文紅;;人權外交的新版本——默克爾的價值觀外交[J];國際論壇;2009年03期

6 孫遜,陶庭義;評北約在新世紀的政治軍事戰(zhàn)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7 樊美勤;;和而不同與異而不和——關于中美戰(zhàn)略目標、利益趨向與政策框架的比較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8 沈丁立;;北約新戰(zhàn)略:美國新干涉主義的工具[J];美國問題研究;2001年00期

9 趙文佳;;淺析中德外交——默克爾執(zhí)政時期[J];今日中國論壇;2013年15期

10 趙光銳;;中德關系中的“西藏問題”及其歷史起源[J];歐洲研究;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侃;;隱晦的沖突及其未來——淺析中國對外戰(zhàn)略中“理想世界”的存在與可能[A];國際關系研究:新發(fā)展與新問題——2012年博士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芝平;冷戰(zhàn)時期聯邦德國在北約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和春紅;法德和解與歐洲一體化[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靜;政治制度轉軌后德國社會保障體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傳海;價值觀外交研究:以近年來歐洲對華價值觀外交為例[D];南京大學;2011年

3 王慶樹;新世紀俄羅斯應對美國軍事威脅之舉措評析[D];新疆大學;2011年

4 董宏;新干涉主義評析[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5 郝寧;德國新安全觀探析[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6 范俊義;冷戰(zhàn)后法德關系的演變及其特點[D];外交學院;2005年

7 李娜;德國綠黨崛起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沖;德國統一以來的外交政策評析[D];新疆大學;2007年

9 周衛(wèi)東;我國弱勢群體就業(yè)扶持中的政府責任及對策分析[D];河南大學;2008年

10 莊ng;北約轉型及其對北約組織能力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德國研究會第五屆年會召開[J];德國研究;1994年03期

2 梅兆榮;祝賀《德國研究》雜志創(chuàng)刊十周年[J];德國研究;1996年03期

3 顧俊禮;德國研究在中國[J];德國研究;2002年03期

4 ;本刊啟事[J];德國研究;1994年01期

5 徐朔;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的十年———寫在德國研究所建所十周年之際[J];德國研究;1996年03期

6 劉立群,張海洋;中國德國研究會第十屆年會綜述[J];德國研究;2002年04期

7 于軍;德美關系的變動及影響[J];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05期

8 于軍;德美關系五十年(1945—1995)(摘要)[J];國際政治研究;1995年03期

9 康拉德·賽茨;祝辭[J];德國研究;1996年03期

10 馬大地;為增進中德人民間的相互了解而努力———紀念德國研究所建所十周年[J];德國研究;199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連玉如;;中國與德國的“天然盟友”關系芻議[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2 吳傳芝;;近地表油氣化探中微生物技術的應用[A];第五屆全國油氣化探學術會議材料匯編[C];2004年

3 孫培廷;;船舶柴油機變流量冷卻系統的研究[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4 孟和;鐘紅剛;;生物力學與中西醫(yī)結合骨科的發(fā)展[A];第九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創(chuàng)傷骨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1年

5 丁希侖;田娜;;一種新型的變結構輪腿式探測機器人的研究[A];中國宇航學會深空探測技術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田娜;丁希侖;戴建生;;一種新型的變結構輪/腿式探測車機構設計與分析[A];第十四屆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海峽兩岸機構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7 李惠國;;以開創(chuàng)之勢迎接21世紀[A];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文件[C];1996年

8 徐美琴;唐開敬;;使用蒸煮助劑 改善紙漿性能 提高經濟效益[A];中國造紙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9 周德山;;電鏡技術在醫(yī)學生物學領域應用體會及歷史回顧[A];解剖學雜志——中國解剖學會2002年年會文摘匯編[C];2002年

10 閆志忠;張傳增;汪越勝;;含周期裂紋的周期層狀介質中彈性波的傳播特性分析[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海靜;默克爾訪美:造勢“友好”,,難言“伙伴”[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2 呂鴻;美德鴛夢重溫[N];人民日報;2006年

3 新華社記者 黃泳;寒冷過后,德美關系能“熱”多久?[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4 田福雁;德國研究機構呼吁提前減稅[N];中國稅務報;2001年

5 本報駐德國記者 江建國;馬斯里事件與德美關系[N];人民日報;2005年

6 時翔;布什默克爾“深化私人友誼”,德美關系升溫[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7 呂鴻;“默布戀情”終將去[N];人民日報;2008年

8 歐洲所 顧俊禮;矛盾重重的德美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9 袁炳忠 劉向;德國外交:兩大支柱歐洲優(yōu)先[N];民營經濟報;2005年

10 記者 徐步青;德國研究會舉行第十一屆年會[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海龍;跨大西洋安全關系的制度化:從理性選擇到社會建構[D];山東大學;2010年

2 張迎紅;歐盟干預性權力[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殷翔;后冷戰(zhàn)時代的美歐安全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和春紅;法德和解與歐洲一體化[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亞輝;施密特時期的德美關系摩擦及原因[D];吉林大學;2012年

2 劉馗;阿登納時期德美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3 黃萌萌;德美關系探究—科索沃和伊拉克戰(zhàn)爭中德美政治處理模式與對待國際法比較[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4 王婧;試析冷戰(zhàn)后跨大西洋伙伴關系中的制度建設[D];復旦大學;2010年

5 郭梟;冷戰(zhàn)后的跨大西洋安全共同體[D];外交學院;2013年

6 高紅梅;冷戰(zhàn)后的德美矛盾[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沖;德國統一以來的外交政策評析[D];新疆大學;2007年

8 李江鋒;伊拉克戰(zhàn)爭及重建對歐美大國關系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9 陳雷;新德國的外交形象[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10 郁聰;聯邦德國社民黨與聯盟黨外交政策發(fā)展比較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6158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aijiao/176158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57a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