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士群體與新加坡早期文化空間的初創(chuàng)
本文關鍵詞:類士群體與新加坡早期文化空間的初創(chuàng)
更多相關文章: 新加坡 類士群體 文教事業(yè) 文學活動 文化空間
【摘要】:論文從早期中國駐新加坡領事左秉隆、黃遵憲對新加坡文教事業(yè)的貢獻,流寓文人邱菽園主導的文學活動以及衛(wèi)鑄生、丘逢甲、康有為等過境文人的積極參與三個方面,論證了一批華人"類士群體"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構新加坡本地文化空間、提高新加坡華人社群文化素養(yǎng)的中堅力量。這個類士群體的形成離不開兩任駐新領事官所創(chuàng)辦的文學社團的辛勤培育,離不開寓居星洲的文化名人邱菽園的強力推動,也離不開過境文人的積極參與。這三方面的力量各有優(yōu)勢,缺一不可。
【作者單位】: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
【關鍵詞】: 新加坡 類士群體 文教事業(yè) 文學活動 文化空間
【基金】:南洋理工大學Tier 1研究項目(RP6/14WB)成果
【分類號】:K252;K339.4
【正文快照】: 傳統(tǒng)士人階層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士屬于貴族下層,可以接受教育,擁有知識技能和具體的職事。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士有志于道,有理想抱負和精神追求。一般認為,士在產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以知識、道德和智慧為角色定位的社會特點,他們是社會的精神生產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元瑾;;是歷史巧合抑或是互動模式?——中國兩次社會變革與新加坡華人的回應[J];世界民族;2009年03期
2 郭惠芬;;從文學視角看當代新加坡華人的文化與社會變遷[J];世界民族;2010年01期
3 李朋飛;;殖民時期新加坡華人慈善事業(yè)探析[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4 陳曉蓉;;二戰(zhàn)前新加坡華人基督教教育探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3年02期
5 曾玲;新加坡華人的龍牌崇拜初探——兼與祖先崇拜比較[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喬印偉;;論新加坡民族國家創(chuàng)建的基礎[J];安徽史學;2009年02期
7 李秉萱;孟慶梓;;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研究現(xiàn)狀述評[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湯鋒旺;;二戰(zhàn)前新加坡華人“會館辦學”研究[J];東南亞研究;2012年04期
9 居維寧;關于新加坡年輕華人價值觀的調查[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年S1期
10 曾玲;;墳山崇拜與19世紀新加坡華人移民之整合[J];思想戰(zhàn)線;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金生;;新加坡閩人的譜牒與族史:文獻資源的開發(fā)、管理與利用[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李勇;;從族譜看新加坡福建人社群變遷[A];《譜牒研究與華僑華人》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白葉;社會變遷與新加坡華人宗鄉(xiāng)社團之演變[D];廈門大學;2007年
2 賈冉冉;新加坡的社會變遷與福建會館文化教育功能之演變[D];廈門大學;2009年
3 林琳;當代新加坡華人宗教信仰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4 梁霞;新加坡獨立前溫州華僑群體之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8803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88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