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日本侵略朝鮮過程中的外交策略
本文關鍵詞:試論日本侵略朝鮮過程中的外交策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日本侵略朝鮮是近代東亞地區(qū)的一個極其重大的歷史事件。其過程自1876年朝鮮開國至1910年完全被吞并,歷時35年。期間日本除了非常重視武力手段外,還非常重視外交手段。主要表現(xiàn)為對朝鮮、清政府、俄羅斯三國的外交交涉上。對朝鮮,最初為了開放朝鮮門戶,策動了政變將和平的“書契”外交變成武力外交;之后為了滲透朝鮮,采取了在朝鮮內部扶持親日派并慫恿他們發(fā)動宮廷政變的手段;此陰謀落空之后,為了強行占領朝鮮,趁東學黨起義之機會,采取了極力制造出兵借口的手段;甲午戰(zhàn)爭之后,為了獨占朝鮮,又采取了階段性地剝奪朝鮮國權的手段。日本在這一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極其野蠻、殘忍、瘋狂、極端、欺騙的特點。日本有上述表現(xiàn)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兩國國力非常懸殊;二是日本非常渴望脫亞入歐;三是自古以來日本民族隱藏的非常瞧不起朝鮮的民族優(yōu)越主義的心理作用。對清廷,日本最初采取了派遣使臣刺探中朝宗藩關系虛實的手段;甲申政變后,針對中日沖突中日方不利的事實,采取了盡量爭取在朝鮮與清廷獲取同等權利的手段;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了對付李鴻章的“以夷制夷”策略,采取了說服英俄勢力中立和強迫朝鮮政府破壞中朝宗藩關系的手段。其手段表現(xiàn)出了非常陰險和殘忍的特點。日本上述表現(xiàn)的原因有兩點,一是當時中國畢竟是傳統(tǒng)的亞洲大國;二是當時中國也有一定的近代海軍力量——北洋艦隊。對俄羅斯,首先在三國干涉還遼時,采取了妥協(xié)手段;而后為了擺脫孤立無援的困境,采取了與英國結盟的手段;在羽翼豐滿之后,為了發(fā)動戰(zhàn)爭,采取了迫使俄羅斯破壞日俄關系的手段。日本對俄羅斯的交涉表現(xiàn)出了妥協(xié)多于對抗的特點。這是因為俄羅斯一直是歐洲強國之一,其國家實力并不落后于日本。
【關鍵詞】:朝日關系 中日關系 日俄關系 侵略 外交
【學位授予單位】:延邊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312;K313;D831.3;D831.2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緒論10-14
-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義10-11
- 1.2 史學界的研究動態(tài)11-12
- 1.3 論文結構及研究資料12-14
- 第二章 對朝鮮王朝的外交手段14-28
- 2.1 制造和利用“書契外交事件”開放朝鮮門戶14-17
- 2.2 趁壬午兵變善后交涉之機獲得駐兵權17-20
- 2.3 扶持親日派——開化黨發(fā)動宮廷政變20-23
- 2.4 利用東學黨起義不斷制造出兵借口23-25
- 2.5 階段性地剝奪朝鮮的國權25-28
- 第三章 對中國的外交手段28-41
- 3.1 派遣森有禮來華試探中朝關系的虛實28-30
- 3.2 趁甲申政變善后交涉之機獲得出兵權30-33
- 3.3 強迫朝鮮政府破壞宗藩關系33-36
- 3.4 使英俄勢力中立對付清廷的“以夷制夷”36-39
- 3.5 以幫助內政改革名義完全排擠中國39-41
- 第四章 對俄羅斯的外交手段41-47
- 4.1 甲午戰(zhàn)爭后的暫時妥協(xié)41-42
- 4.2 結成英日同盟解除戰(zhàn)爭的后顧之憂42-44
- 4.3 以外交交涉制造發(fā)動戰(zhàn)爭的借口44-47
- 第五章 結論47-49
- 參考文獻49-52
- 致謝52-53
-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強;清政府強化中朝宗藩關系原因探析[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宋慧娟;李曉光;;簡析《中朝商民水陸通商章程》對中朝關系的影響[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3 關慶凡;崔建偉;;19世紀末中日兩國對朝鮮政策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金在善;甲午戰(zhàn)爭以前中朝宗藩關系和中朝日對朝鮮藩屬問題的爭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5 劉為;清代中朝宗藩關系下的通使往來[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6 劉信君;;中朝與中琉朝貢制度比較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李曉光;陶常梅;;晚清中韓關系走向近代外交的歷程[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9期
8 南昌龍;;甲午戰(zhàn)爭前的朝鮮問題與中日關系[J];日本學論壇;1984年04期
9 費馳;;清代中朝邊境互市貿易的演變探析(1636—1894)[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戚驥;;試論清政府對朝鮮政策(1885——1894年)變化形成之背景[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鵬;;近代中朝宗藩關系研究述評[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一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9年
2 賀江楓;;朝鮮半島的中國租界——以1884至1894年仁川華商租界為個案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關系嬗變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欣悅;試論日本侵略朝鮮過程中的外交策略[D];延邊大學;2012年
2 林國亮;試論近代中朝宗藩關系的瓦解[D];延邊大學;2003年
3 賀文君;近代中朝宗藩關系的終結及其平等國家關系的建立[D];延邊大學;2012年
4 楊機像;袁世凱與中朝宗藩關系[D];吉林大學;2004年
5 張慧娟;論清朝對日本圖謀朝鮮的反應[D];山東大學;2010年
6 楊艷;朝鮮巨文島事件及清政府的對策[D];延邊大學;2008年
7 魏舶;“三藩之亂”期間朝鮮遣清使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常樂;朝日《江華島條約》簽訂與清政府“勸告”質疑[D];延邊大學;2006年
9 丁彩霞;甲午戰(zhàn)前《申報》保朝策略述論(1881-1893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10 崔艷春;論晚清中國與朝鮮經(jīng)貿關系的發(fā)展[D];鄭州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試論日本侵略朝鮮過程中的外交策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22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37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