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衡》翻譯文學選材研究(1922-1933)
發(fā)布時間:2021-11-08 11:53
學衡派作為一個充滿爭議的文化派別,在文學史上長期被視作新文化運動的“逆流”,這也使得《學衡》的翻譯文學成果鮮為人知。不同于新文學陣營的翻譯活動,《學衡》的翻譯文學從選材到翻譯策略,都顯示出學衡派獨特的翻譯取向。研究《學衡》的翻譯文學選材不僅可以彰顯學衡派的文化立場,同時也能窺見他們與新文化倡導者構(gòu)建中國新文學的不同思路。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論文的緒論部分,歸納總結(jié)了國內(nèi)外對學衡派以及《學衡》雜志的研究成果,同時闡釋了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方法。第二章著眼于五四時期翻譯風尚,分析五四大背景下翻譯文學多元系統(tǒng)的概況,對《學衡》翻譯活動情況以及選材傾向進行簡單的論述;第三部分為本文核心部分,結(jié)合史料與統(tǒng)計學的方法,對《學衡》雜志(1922-1933)的翻譯文學選材進行分類且概括其特點;第四部分,以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為依據(jù),分別從意識形態(tài)、詩學觀念和贊助人三個方面,剖析了制約《學衡》翻譯文學選材的因素;第五部分,通過對以上《學衡》譯本選材研究的總結(jié),揭示學衡派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另類構(gòu)想及其特有的文化立場。本文通過對1922年-1933年79期《學衡》雜志刊出的翻譯文學選材進行歸...
【文章來源】: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的研究意義及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1.1 課題的研究意義
1.1.2 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 論文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
1.2.1 研究內(nèi)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論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五四翻譯多元系統(tǒng)中的《學衡》翻譯文學
2.1 學衡派:新文化運動中的頑石
2.2 五四翻譯:多元系統(tǒng)理論下的翻譯高潮
2.3 《學衡》:二十年代翻譯文學的獨行者
第三章 《學衡》翻譯文學選材特點
3.1 “苦心孤詣”:白璧德人文主義的中國代言人
3.2 “勇開先河”:西方古典哲學的現(xiàn)代傳承者
3.3 “鐘情名著”:西方文學的經(jīng)典闡釋者
3.3.1 小說:“寧缺毋濫寧少毋多”
3.3.2 詩歌:廣納“有正當之價值”
3.4 “他山之石”:海外漢學的東方借鑒者
第四章 《學衡》翻譯文學選材的影響因素
4.1 意識形態(tài):白璧德人文主義的忠實信徒
4.1.1 追求永恒價值的文化精英主義
4.1.2 融匯古今中外的文化整合主義
4.2 詩學觀念:古典主義抑制下的浪漫詩情
4.2.1 矛盾交織:“理智”與“浪漫”的分歧
4.2.2 恪守格律:新詩創(chuàng)作的另一種方式
4.3 贊助人:《學衡》宏圖的現(xiàn)實擱淺
第五章 結(jié)語:現(xiàn)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義
5.1 《學衡》翻譯文學:徘徊于“歐化”與“國粹”之間
5.2 學衡派:現(xiàn)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義者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學衡》(1-79期)翻譯文學選材統(tǒng)計表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另類現(xiàn)代性的構(gòu)建——從翻譯看《學衡》派[J]. 趙稀方.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3)
[2]《學衡》停印原因考[J]. 仝冠軍. 新文學史料. 2013(01)
[3]融化新知與詩學重詁——白話文學語境中“學衡派”英詩復譯現(xiàn)象考察一例[J]. 張旭. 外語研究. 2010(06)
[4]譯詩創(chuàng)格與詩學重詁——吳宓早年英詩漢譯活動尋蹤[J]. 張旭.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3)
[5]操控下的阻抗式歸化翻譯——以《學衡》華茲華斯一詩多譯為例[J]. 王雪明.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08(04)
[6]我所界定的“學衡派”[J]. 沈衛(wèi)威. 文藝爭鳴. 2007(05)
[7]從吳宓的翻譯活動看小說翻譯中敘述文體的變化[J]. 方開瑞. 中國翻譯. 2007(01)
[8]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建構(gòu)——論吳宓對阿諾德詩歌的譯介[J]. 林達. 安康師專學報. 2006(02)
[9]世界文化語境中的《學衡》派[J]. 樂黛云.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3)
[10]意識形態(tài)與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1899-1979)[J]. 王友貴. 中國翻譯. 2003(05)
博士論文
[1]學術(shù)網(wǎng)絡、知識傳播中的文學譯介研究[D]. 劉霽.復旦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學衡》英詩翻譯的語言規(guī)范研究[D]. 唐音.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3
[2]重論學衡派與新文化運動之關系[D]. 陳會力.暨南大學 2009
[3]論新人文主義思想在中國的闡釋與接受[D]. 李輝.福建師范大學 2008
[4]“學衡”與新人文主義[D]. 劉熹.華東師范大學 2005
[5]重估《學衡》[D]. 劉婕.湖南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483641
【文章來源】:西南交通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8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課題的研究意義及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1.1 課題的研究意義
1.1.2 目前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1.2 論文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
1.2.1 研究內(nèi)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論文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五四翻譯多元系統(tǒng)中的《學衡》翻譯文學
2.1 學衡派:新文化運動中的頑石
2.2 五四翻譯:多元系統(tǒng)理論下的翻譯高潮
2.3 《學衡》:二十年代翻譯文學的獨行者
第三章 《學衡》翻譯文學選材特點
3.1 “苦心孤詣”:白璧德人文主義的中國代言人
3.2 “勇開先河”:西方古典哲學的現(xiàn)代傳承者
3.3 “鐘情名著”:西方文學的經(jīng)典闡釋者
3.3.1 小說:“寧缺毋濫寧少毋多”
3.3.2 詩歌:廣納“有正當之價值”
3.4 “他山之石”:海外漢學的東方借鑒者
第四章 《學衡》翻譯文學選材的影響因素
4.1 意識形態(tài):白璧德人文主義的忠實信徒
4.1.1 追求永恒價值的文化精英主義
4.1.2 融匯古今中外的文化整合主義
4.2 詩學觀念:古典主義抑制下的浪漫詩情
4.2.1 矛盾交織:“理智”與“浪漫”的分歧
4.2.2 恪守格律:新詩創(chuàng)作的另一種方式
4.3 贊助人:《學衡》宏圖的現(xiàn)實擱淺
第五章 結(jié)語:現(xiàn)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義
5.1 《學衡》翻譯文學:徘徊于“歐化”與“國粹”之間
5.2 學衡派:現(xiàn)代色彩的文化保守主義者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學衡》(1-79期)翻譯文學選材統(tǒng)計表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另類現(xiàn)代性的構(gòu)建——從翻譯看《學衡》派[J]. 趙稀方.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3)
[2]《學衡》停印原因考[J]. 仝冠軍. 新文學史料. 2013(01)
[3]融化新知與詩學重詁——白話文學語境中“學衡派”英詩復譯現(xiàn)象考察一例[J]. 張旭. 外語研究. 2010(06)
[4]譯詩創(chuàng)格與詩學重詁——吳宓早年英詩漢譯活動尋蹤[J]. 張旭. 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0(03)
[5]操控下的阻抗式歸化翻譯——以《學衡》華茲華斯一詩多譯為例[J]. 王雪明.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08(04)
[6]我所界定的“學衡派”[J]. 沈衛(wèi)威. 文藝爭鳴. 2007(05)
[7]從吳宓的翻譯活動看小說翻譯中敘述文體的變化[J]. 方開瑞. 中國翻譯. 2007(01)
[8]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建構(gòu)——論吳宓對阿諾德詩歌的譯介[J]. 林達. 安康師專學報. 2006(02)
[9]世界文化語境中的《學衡》派[J]. 樂黛云.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3)
[10]意識形態(tài)與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1899-1979)[J]. 王友貴. 中國翻譯. 2003(05)
博士論文
[1]學術(shù)網(wǎng)絡、知識傳播中的文學譯介研究[D]. 劉霽.復旦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學衡》英詩翻譯的語言規(guī)范研究[D]. 唐音.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3
[2]重論學衡派與新文化運動之關系[D]. 陳會力.暨南大學 2009
[3]論新人文主義思想在中國的闡釋與接受[D]. 李輝.福建師范大學 2008
[4]“學衡”與新人文主義[D]. 劉熹.華東師范大學 2005
[5]重估《學衡》[D]. 劉婕.湖南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4836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348364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