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與女性自主意識的喚起 ——從女性教育史看女性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變遷
發(fā)布時間:2021-05-18 21:55
本論文主要從教育學、美學以及社會學的角度對中國女性教育進行研究,試圖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方法分析出自由教育、女性審美、自主意識這些關鍵詞之間的聯(lián)系和意義。論文直指女性的生存問題,結合馬克思“社會形態(tài)說”、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分析教育、生存與審美之間存在的內在的必然聯(lián)系。作者擺出“自由教育是一場建構主義的自我審美教育”和“自主意識是女性審美主體意識的強勢回歸”的兩個觀點,并對自由教育這個來自于高等教育界的專業(yè)詞匯進行了新的闡述。作者認為自由教育是關乎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教育,不應該被局限在某個特殊的時段、某種學�;蚰硞€特殊的人群里。本文所關注的自由教育是針對女性的自由教育,關注的是女性的自由發(fā)展的教育。自由與美從來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沒有自由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美,而女性審美的主客體遷移有其特殊的社會歷史文化原因。本文以中國女性審美意識的歷史變遷為脈絡來找尋中國女性教育在女性審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國女性的審美意識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經(jīng)歷了原始發(fā)生、崩塌重建和自覺構建的三個階段。美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社會有對女性美有不同的價值定位,而統(tǒng)治階級則將“美”的標準通過教...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和研究價值
二、女性教育與審美價值取向等相關問題的研究綜述
三、研究方法與內容
第一章 教育、生存與審美
第一節(jié) 女性教育與生存
一、女性社會發(fā)展與個人成長是一場“復演”
二、自由教育是一場建構主義的自我審美教育
第二節(jié) 女性審美與女性教育及生存問題的關聯(lián)
一、主客體的變遷折射出女性教育及生存問題
二、自主意識是女性審美主體意識的強勢回歸
第二章 中國古代女性教育及審美變遷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女性教材
一、以劉向的《列女傳》為代表的紀傳行實類
二、以班昭的《女誡》為代表的闡明義理類
三、以呂坤《閨范》為代表的論傳綜合類
四、以《女論語》為代表的儀則規(guī)范類
第二節(jié)“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婦女審美觀的標志
—、婦德
二、婦言
三、婦容
四、婦功
第三節(jié)“四德”與“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間存在悻論
第三章 民國時期女性教育與審美
第一節(jié) 民國時期女性教育的特點
第二節(jié) 清末民初女性教材的意義
一、使女子了解學習的重要性和使命感
二、使女子開闊眼界,接受新知識概念思維
三、培養(yǎng)女子德性,修身明理繼承傳統(tǒng)美德
四、培養(yǎng)謀生技能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第三節(jié) 女性自主意識的蘇醒及自由教育的興起
一、女性自主意識開始覺醒
二、自由教育在五四時期得到發(fā)展
三、知識女性的勇氣與彷徨
四、“良妻賢母”審美觀的逆輸入
第四節(jié) 林徽因——中國女性教育的成功范式
一、林的一生符合社會對中國女性的價值審美
二、林的成功離不開其他人很難企及的優(yōu)越的教育條件
第四章 現(xiàn)當代女性教育與審美
第一節(jié) 社會與教育界劇烈動蕩沖擊了審美觀
一、革命時期的女性教育
二、特殊年代里的“鐵姑娘”
第二節(jié) 當代社會女性審美多元化與女子教育的缺失
一、當代社會的女性審美呈現(xiàn)多元化傾向
二、當代女性教育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第五章 中國女性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第一節(jié) 女校的回歸重新調整當代女性審美
一、賴以生存的職業(yè)技能
二、賢妻良母的道德禮儀
三、個性自由的自主意識
第二節(jié) 大學的通識教育是自由教育的主要載體
一、通識教育是傳統(tǒng)人文自由教育的重要陣地
二、大學應提供給青年女性更高的視域
第三節(jié) 文化女性主義和美的指向是中國女性教育的未來指向
一、文化女性主義終成為女性審美不可忽視的部分
二、美的指向是女性教育的永恒主題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本雅明與阿甘本:什么是當代?[J]. 汪民安.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3(06)
[2]人文關懷的缺失——從薩克雷看曹雪芹的男權話語[J]. 丁麗蓉,李朝.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4)
[3]初探馬克思社會環(huán)境教育的思想[J]. 龔超. 湖北社會科學. 2010(06)
[4]從有限滲入到廣泛傳播——清末民初中小學教科書的民主政治啟蒙意義[J]. 石鷗,吳小鷗. 教育學報. 2010(01)
[5]我國女性教育的歷史與現(xiàn)狀探討[J]. 武曉偉. 學理論. 2010(04)
[6]我國最早的現(xiàn)代意義的教科書——清末我國早期女子教科書[J]. 石鷗. 書屋. 2008(08)
[7]提高女性主體意識 減少女性職務犯罪[J]. 陳祖英. 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8(01)
[8]文化女性主義視野下的教育性別平等[J]. 周小李,胡修銀. 教育評論. 2007(05)
[9]中國傳統(tǒng)女性倫理觀的基本內涵[J]. 易銀珍.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06(03)
[10]“鐵姑娘”再思考——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社會性別與勞動[J]. 金一虹. 社會學研究. 2006(01)
碩士論文
[1]清末民初女子教科書緣起及演變[D]. 雷熙.湖南師范大學 2012
[2]古代蒙學讀本對現(xiàn)代少年兒童啟蒙教育的借鑒價值[D]. 呼慶偉.安徽大學 2007
[3]民國初期女子教育研究[D]. 李春雨.東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94548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2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和研究價值
二、女性教育與審美價值取向等相關問題的研究綜述
三、研究方法與內容
第一章 教育、生存與審美
第一節(jié) 女性教育與生存
一、女性社會發(fā)展與個人成長是一場“復演”
二、自由教育是一場建構主義的自我審美教育
第二節(jié) 女性審美與女性教育及生存問題的關聯(lián)
一、主客體的變遷折射出女性教育及生存問題
二、自主意識是女性審美主體意識的強勢回歸
第二章 中國古代女性教育及審美變遷
第一節(jié) 中國古代女性教材
一、以劉向的《列女傳》為代表的紀傳行實類
二、以班昭的《女誡》為代表的闡明義理類
三、以呂坤《閨范》為代表的論傳綜合類
四、以《女論語》為代表的儀則規(guī)范類
第二節(jié)“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婦女審美觀的標志
—、婦德
二、婦言
三、婦容
四、婦功
第三節(jié)“四德”與“女子無才便是德”之間存在悻論
第三章 民國時期女性教育與審美
第一節(jié) 民國時期女性教育的特點
第二節(jié) 清末民初女性教材的意義
一、使女子了解學習的重要性和使命感
二、使女子開闊眼界,接受新知識概念思維
三、培養(yǎng)女子德性,修身明理繼承傳統(tǒng)美德
四、培養(yǎng)謀生技能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第三節(jié) 女性自主意識的蘇醒及自由教育的興起
一、女性自主意識開始覺醒
二、自由教育在五四時期得到發(fā)展
三、知識女性的勇氣與彷徨
四、“良妻賢母”審美觀的逆輸入
第四節(jié) 林徽因——中國女性教育的成功范式
一、林的一生符合社會對中國女性的價值審美
二、林的成功離不開其他人很難企及的優(yōu)越的教育條件
第四章 現(xiàn)當代女性教育與審美
第一節(jié) 社會與教育界劇烈動蕩沖擊了審美觀
一、革命時期的女性教育
二、特殊年代里的“鐵姑娘”
第二節(jié) 當代社會女性審美多元化與女子教育的缺失
一、當代社會的女性審美呈現(xiàn)多元化傾向
二、當代女性教育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第五章 中國女性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第一節(jié) 女校的回歸重新調整當代女性審美
一、賴以生存的職業(yè)技能
二、賢妻良母的道德禮儀
三、個性自由的自主意識
第二節(jié) 大學的通識教育是自由教育的主要載體
一、通識教育是傳統(tǒng)人文自由教育的重要陣地
二、大學應提供給青年女性更高的視域
第三節(jié) 文化女性主義和美的指向是中國女性教育的未來指向
一、文化女性主義終成為女性審美不可忽視的部分
二、美的指向是女性教育的永恒主題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本雅明與阿甘本:什么是當代?[J]. 汪民安.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3(06)
[2]人文關懷的缺失——從薩克雷看曹雪芹的男權話語[J]. 丁麗蓉,李朝.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4)
[3]初探馬克思社會環(huán)境教育的思想[J]. 龔超. 湖北社會科學. 2010(06)
[4]從有限滲入到廣泛傳播——清末民初中小學教科書的民主政治啟蒙意義[J]. 石鷗,吳小鷗. 教育學報. 2010(01)
[5]我國女性教育的歷史與現(xiàn)狀探討[J]. 武曉偉. 學理論. 2010(04)
[6]我國最早的現(xiàn)代意義的教科書——清末我國早期女子教科書[J]. 石鷗. 書屋. 2008(08)
[7]提高女性主體意識 減少女性職務犯罪[J]. 陳祖英. 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8(01)
[8]文化女性主義視野下的教育性別平等[J]. 周小李,胡修銀. 教育評論. 2007(05)
[9]中國傳統(tǒng)女性倫理觀的基本內涵[J]. 易銀珍.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06(03)
[10]“鐵姑娘”再思考——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的社會性別與勞動[J]. 金一虹. 社會學研究. 2006(01)
碩士論文
[1]清末民初女子教科書緣起及演變[D]. 雷熙.湖南師范大學 2012
[2]古代蒙學讀本對現(xiàn)代少年兒童啟蒙教育的借鑒價值[D]. 呼慶偉.安徽大學 2007
[3]民國初期女子教育研究[D]. 李春雨.東北師范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1945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319454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