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早期菲律賓馬尼拉中華商會與西文簿記案
本文選題:世紀早期 切入點:菲律賓 出處:《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20世紀上半葉是亞洲殖民地國家和地區(qū)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探尋自我生存模式的過程。1909年始,菲律賓華商因政府要求采用西文簿記,在馬尼拉中華商會的領(lǐng)導下,掀起了一場歷時長久、聲勢浩大的"西文簿記案"抗爭運動,以維護和爭取華僑華人權(quán)益。這場"簿記案"抗爭運動歷時27年,充滿沖突與妥協(xié),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菲律賓馬尼拉、怡朗、宿務等地中華商會得以快速成長,逐漸成為菲華社會的領(lǐng)導團體和組織中心。在長期的交涉和抗爭中,華商積累了豐富的海外生存經(jīng)驗,實現(xiàn)了自我調(diào)整,并逐步適應乃至融入居住地社會。
[Abstract]: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was a process of striving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in Asian coloni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as well as a process in which overseas Chinese and overseas Chinese sought to find a model of self-existence. Since 1909, Chinese businessmen in the Philippines have been required by the government to keep books in Western languag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in Manila, a long-lasting and powerful "Western language bookkeeping" protest movement was launched to safeguard and strive for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ethnic Chinese. This "book-keeping" struggle movement lasted 27 years and was full of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It is a difficult and complicated process. In this process, the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in Manila, Yilang, Cebu and other places has been able to grow rapidly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leading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center of the Philippine and Chinese society. In the course of long-term negotiations and struggles, Chinese businessmen have accumulated rich overseas survival experience, realized self-adjustment, and gradually adapted to and even integrated into the local society.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近現(xiàn)代海外中華商會研究(南洋地區(qū))”(12&ZD148)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項目“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商人與商業(yè)”(CCNU14Z02003)
【分類號】:K341.4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梅;菲律賓華人參政的歷史演變與發(fā)展[J];八桂僑刊;2001年04期
2 郭立珍;鴉片戰(zhàn)爭前中國海外貿(mào)易對東南亞華僑社會的影響[J];八桂僑刊;2005年02期
3 張世均;菲律賓華僑對抗日戰(zhàn)爭的貢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許梅;菲律賓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及其對華人政治融合的影響[J];東南亞縱橫;2002年09期
5 袁丁;;評中國有關(guān)東南亞的研究[J];東南亞縱橫;2006年03期
6 楊靜林;;古代中菲關(guān)系與貿(mào)易[J];東南亞縱橫;2010年06期
7 段妍;明萬歷年間中菲關(guān)系初探[J];東南亞;2000年02期
8 陳偉明;侯波;;20世紀以前的南洋華僑在中外飲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J];東南亞研究;2006年01期
9 任貴祥;簡述華僑對五四運動的聲援活動[J];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03期
10 潮龍起;;清代閩粵移民與東南亞華人秘密結(jié)社的流布[J];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曾少聰;;東南亞華人族群的分類研究——以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為例[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卷[C];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石運瑞;明朝中后期福建海外移民原因探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李進敏;菲律賓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華文教育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3 王劉波;明代隆慶開放后的旅菲華僑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郭立珍;論明朝后期南洋華僑華人在中國—南洋貿(mào)易中的地位和作用[D];鄭州大學;2001年
5 仲微;東南亞華僑匯款與近代福建地區(qū)僑鄉(xiāng)建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周志明;明清時期閩臺多明我會關(guān)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梁虹;論南洋四國的中國藝術(shù)(1644-1949)[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丹;菲律賓華文文學中的異族想象[D];暨南大學;2007年
9 毛麗;全球視野中的漳州海外貿(mào)易(15-17世紀初)[D];廈門大學;2007年
10 鐘榮;菲律賓的中國大陸新移民及其對中菲關(guān)系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少卿;澳洲鳥修威雪梨中華商會研究(1902-1943)[J];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2 翁玉華;李清泉與反對“西文薄記法案”的抗爭活動[J];八桂僑史;1995年03期
3 唐國軍;;有勇有謀“刷”天下——記揚中華商會理事、鎮(zhèn)江永久發(fā)刷業(yè)公司董事長楊恒亮[J];華人時刊;2013年08期
4 黃滋生;近代菲律賓華僑社會的形成[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7年02期
5 李銳;拳拳游子意 殷殷故鄉(xiāng)情——石圳村華僑興彟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J];今日中國(中文版);1988年07期
6 廖大珂;;二戰(zhàn)后馬來西亞閩商社團的發(fā)展[J];閩商文化研究;2013年02期
7 李忠東;莫斯科的“中國樓”[J];江海僑聲;1999年09期
8 王海鵬;;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記泰國杰出潮人實業(yè)家、泰國潮州會館主席李光隆先生[J];潮商;2007年06期
9 李天錫;李清泉對祖國抗戰(zhàn)的貢獻及其成功因素[J];八桂僑史;1997年03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周報;中華商會支持中美汽車企業(yè)交流[N];中國工業(yè)報;2003年
2 韓雪 本報記者 譚迎春;愿做中加合作橋梁[N];黑龍江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趙永偉;烏洽會的“三張牌”[N];亞洲中心時報(漢);2005年
4 記者 王毅 王尚華;梁建勇池秋娜會見重要客商代表[N];閩西日報;2014年
5 本報記者 孫嘉暉 通訊員 周嘉鴻;感嘆中國巨變讓人驚喜[N];廣州日報;2010年
6 記者 黃凱;南非南通商會再獻愛心[N];南通日報;2006年
,本文編號:16008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jls/160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