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人類歷史是一部紛繁復雜的歷史,它包括不同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但概括起來說,整個世界史實際上是一部人類文明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冷戰(zhàn)結束后,“文明沖突論”在西方國家甚囂塵上,該觀點認為就像社會上不同人們在思想行為方面一定存在差異一樣,文明之間的差異也是永恒存在的,并且這種差異將會是未來世界沖突的主要因素。然而習近平指出各國文明的多元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動世界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無論是歷史傳統(tǒng)、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還是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fā)展水平,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整個人類文明也因此而交相輝映、多姿多彩。習近平倡導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有著深刻的國際、國內背景。從國際來看,當今的時代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fā)展。世界各國人民渴望和平,反對戰(zhàn)爭,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國家需要發(fā)展,社會需要進步。站在時代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高度,各國相互依存度持續(xù)增加,只有尊重、包容不同文明的存在,堅持互利合作,才能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和共同繁榮。從國內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較大的發(fā)展,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需要發(fā)展,文化需要交流。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提出有著深厚的理論淵源。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關于文明多樣性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放眼世界歷史,他們批判各種民族中心主義,承認不同國家民族的文明存在差異,并指出多元文明之間是互補和交融的關系。其次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的文明多樣性思想,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多樣性的思想。最后還包括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明多樣性思想,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墨家思想中的“兼愛”、“非攻”思想等等,這些智慧性的思想都體現(xiàn)了中華文明兼容并包的價值理念。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有著豐富的內容。習近平認為世界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世界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遺產(chǎn)和走向昌盛的寶貴源泉。如同大自然喪失生物多樣性就無法保持生態(tài)平衡一樣,缺少文化多樣性的人類社會最終結果就是人類文化自身的最終消亡。但是不同文明的差異并不必然導致文明沖突,文明的差異正是交流的起點,不同文明之間必須并且只能通過對話實現(xiàn)和諧相處。因此,習近平倡導開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觀,主張世界各國應尊重各自選擇的發(fā)展道路,相互交流發(fā)展經(jīng)驗,彼此借鑒發(fā)展模式。各國要在平等基礎上,在文明對話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構建人類的美好世界。習近平倡導文明多樣性思想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鼓勵文明對話,主張不同文明求同存異、相互學習,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中融合而非同化,在求同存異中謀求共同發(fā)展。我們這個世界是多樣性的世界,不可能只存在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發(fā)展模式和一種價值觀念。不同的國家由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一樣,與外部世界的歷史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一樣,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發(fā)揮的作用不一樣,面向未來的追求不一樣,由此決定了不同國家解決問題的方針、策略、政策和措施也不會完全一樣,這正是國際關系的復雜性所在。因此,在國際關系中應遵循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持世界各國各民族一律平等,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世界多元文明之間是平等的、包容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包容互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習近平不僅是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積極倡導者,還是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積極踐行者,他提出了不同文明的國家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文化交流以及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良性互動的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關鍵詞】:習近平 世界文明多樣性 來源 內容 實踐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D092
【目錄】:
- 中文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導論15-25
- 一、研究對象15-19
- 二、研究意義19-20
- (一) 理論意義20
- (二) 實踐意義20
- 三、研究概況20-23
- (一) 關于世界多樣文明關系的研究21-22
- (二) 關于世界多樣文明劃分的研究22
- (三) 關于世界多樣文明根源的研究22-23
- (四) 如何看待世界多樣文明的研究23
- 四、研究方法23-24
- 五、創(chuàng)新之處24-25
- 第一章 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提出的背景25-31
- 一、國際背景25-28
- (一) 經(jīng)濟全球化要求尊重多樣文明25-26
- (二) 政治多極化呼喚尊重多樣文明26-27
- (三) 文化交流要求尊重多樣文明27-28
- 二、國內背景28-31
- (一) 建設經(jīng)濟強國的需要28-29
- (二) 建設政治大國的需要29
- (三) 建設文化強國的需要29-31
- 第二章 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理論淵源31-43
- 一、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關于文明多樣性的思想31-33
- (一) 反對種族中心主義31-32
- (二) 多元文明是互補性和交融性的關系32-33
- 二、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的文明多樣性思想33-38
- (一) 毛澤東關于向外國學習的思想33-35
- (二) 鄧小平關于對外開放的思想35
- (三) 江澤民關于世界多樣性的思想35-37
- (四) 胡錦濤關于和諧世界的思想37-38
- 三、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明多樣性思想38-43
- (一) “和同”思想39-41
- (二) “和同”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41-43
- 第三章 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內容43-56
- 一、文明是多彩的,維護世界文明的多樣性43-47
- (一) 多元文明是客觀存在的43-45
- (二) 多元文明既有特殊性還有共通性45-47
- 二、文明是平等的,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47-49
- (一) 多元文明是平等的47-49
- (二) 平等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49
- 三、文明是包容的,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49-56
- (一) 堅持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原則49-51
- (二) 加強文明交流互鑒51-56
- 第四章 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價值56-62
- 一、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理論價值56-59
- (一) 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文明多樣性思想56-57
- (二) 繼承與發(fā)展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57-58
- (三) 整合人類文明思想精華闡發(fā)了新的文明觀58-59
- 二、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實踐意義59-62
- (一) 為我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59-60
- (二) 為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理論依據(jù)60
- (三) 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理論支撐60-62
- 第五章 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的實踐62-72
- 一、尊重文明多樣性,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62-65
- (一) “一帶一路”:中國經(jīng)濟新行動62-63
- (二) 基于文明多樣性共建“一帶一路”63-65
- 二、尊重文明多樣性,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合作65-67
- (一) 科學對待文化傳統(tǒng)65-66
- (二) 科學借鑒助推文化交流66-67
- 三、打造多樣文明共存的命運共同體67-72
- (一) 命運共同體:外交新特色68-69
- (二) 打造文明共生的命運共同體69-72
- 結語72-74
- 參考文獻74-81
- 致謝81-82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82-83
-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龍先瓊;;“發(fā)展”視域下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分析[J];思想戰(zhàn)線;2007年05期
2 徐建;;文化多樣性及其生態(tài)考察[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賈樂芳;;從文化多樣性到文化生產(chǎn)力[J];理論導刊;2009年12期
4 高紅巖;;文化多樣性的內涵及其政策導向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從文化多樣性到文化生產(chǎn)力[J];公安研究;2010年04期
6 包和帝;趙超;;中國的文化多樣性與和諧世界[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0年07期
7 包和帝;趙超;;中國的文化多樣性與和諧世界[J];紅旗文稿;2010年17期
8 王四新;;文化權與文化多樣性[J];人權;2011年02期
9 任潔;;文化多樣性發(fā)展的危機及出路[J];理論學刊;2011年08期
10 秦治來;;尊重、維護和推進世界文化多樣性[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實施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的行動計劃要點[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研討會資料專輯[C];2003年
2 徐家林;;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自由——兼論人文發(fā)展的文化觀[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3 徐建;;文化多樣性及其生態(tài)考察[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4 郭佩惠;;論文化多樣性與和諧文化[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范可;;文化多樣性及其挑戰(zhàn)[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6 王娟;楊宇明;王涇;石明;裴盛基;;試論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相互關系[A];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進展Ⅵ—第六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序[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8 房廣順;;國際關系視角下的文化多樣性問題[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9 ;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研討會資料專輯[C];2003年
10 吳風玲;;“文化多樣性、發(fā)展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研討會資料專輯[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肖連兵;文化多樣性是構建和諧世界的基石[N];光明日報;2005年
2 徐迅雷;尊重文化多樣性[N];光明日報;2005年
3 民族所 何星亮;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文化多樣性教育[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4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辦事處文化遺產(chǎn)項目官員 杜曉帆;文化多樣性關乎我們的未來[N];中國文化報;2009年
5 哈佛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學院院長 杜維明;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多樣性保護[N];中國文化報;2010年
6 文化部外聯(lián)局局長 董俊新;文化多樣性需要一個“達沃斯”論壇[N];中國文化報;2010年
7 早報記者 潘妤;“文化多樣性擴大了選擇范圍”[N];東方早報;2012年
8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方李莉;生態(tài)—遺產(chǎn)與文化多樣性發(fā)展[N];中國婦女報;2012年
9 廈門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于海闊;文化多樣性不是封閉保守的遮羞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秘書處負責人 丹尼爾·克莉詩;尊重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間對話[N];聯(lián)合時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麗娜;文化多樣性視域下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建設研究[D];遼寧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鞏蘇綺;我國保護文化多樣性政策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年
2 張艷珍;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3 李鮮;中國古代的“和”、“同”觀與當代文化多樣性問題[D];云南師范大學;2004年
4 克非;評加拿大媒體對文化多樣性的描述——不可忽視的缺憾[D];四川大學;2003年
5 寶燕園;中華文化多樣性與文化生態(tài)平衡[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陳春常;歐盟一體化視域中的文化多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連晶;基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多樣性問題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年
8 陳芳;文化貿(mào)易自由化和文化多樣性的國際法律沖突與協(xié)調[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12年
9 李瓊;城市化進程中民族旅游地文化多樣性保護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劉書妹;論文化多樣性的知識產(chǎn)權保護[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習近平世界文明多樣性思想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671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shishidongtai/367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