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國際關系論文 >

“制衡”難題:冷戰(zhàn)后對美國制衡缺位的再思考

發(fā)布時間:2018-05-22 14:44

  本文選題:均勢 + 制衡缺位; 參考:《太平洋學報》2017年11期


【摘要】:冷戰(zhàn)結束至今有關對美制衡缺位的問題,引發(fā)學術界對傳統(tǒng)的均勢理論和"制衡"行為本身進行不斷地更為深入的研究。關于對美制衡缺位的解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權力差距說、威脅制衡論、制度和觀念作用論、潛在制衡者之間的集體行動困境及其國內因素說等;谀壳皩W術界各種不同的解釋,本文試圖從"制衡"行為本身,即制衡的條件、制衡的起源、制衡的障礙和美國的反制衡戰(zhàn)略角度,對既有觀點予以重新解讀。制衡的條件關注的是傳統(tǒng)均勢理論中權力失衡的限度;制衡的起源關注的是制衡者要制衡的對象并非傳統(tǒng)均勢理論所說的權力而是被制衡對象所帶來的威脅;在對制衡的障礙論述中,集體行動困境關注的是"制衡者"理性行為體假定的有限性,國內因素說關注的是"制衡者"作為單一國家行為體假定的有限性;反制衡戰(zhàn)略則是從"被制衡對象"作為能動行為體的角度出發(fā),探究其通過利用上述導致制衡缺位的機制如何規(guī)避制衡。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lack of checks and balances on the United States has caused the academic circles to study the traditional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behavior itself. As to the explanation of the absence of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urrent representative views are power gap theory, threat check and balance theory, system and concept function theory, 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 among potential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the theory of domestic factors and so o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n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interpret the existing viewpoi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ecks and balances" itself, namely, the conditions of checks and balances, the origin of checks and balances, the obstacles of checks and balances and the counterbalance strateg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nditions of checks and balances focus on the limits of power imbalance in the traditional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and the origin of checks and balances focuses on the object of checks and balances, which is not the power mentioned in the traditional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but the threat brought by the objects of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obstacles of checks and balances, the dilemma of collective action concerns the limitation of the assumption of "checks and balances" rational actors, and the theory of domestic factors focuses on the limitation of "checks and balances" as a single state actor. The counterbalance strategy is to explore how to evade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by using the mechanism mentioned abov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ubject under checks and balances" as the active actors.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
【基金】: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實踐探索研究”(13&ZD049)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87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天祥;;地區(qū)間主義與歐盟:全球行為體之鍛造與實踐新途徑[J];社會科學;2010年10期

2 王聯合;;從“平民行為體”到“戰(zhàn)略行為體”——冷戰(zhàn)后丹麥外交與安全政策評析[J];國際論壇;2006年01期

3 李少軍;;論“主體間世界”[J];國際觀察;2010年05期

4 高尚濤;個人行為體與國際體系分析[J];現代國際關系;2004年08期

5 李少軍;;怎樣認識國際體系?[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9年06期

6 李細蘭;;21世紀初期國際體系展望[J];學習月刊;2009年14期

7 喬利恩·豪沃思;黃海濤;;作為全球行為體的歐盟:爭取全球大協議的大戰(zhàn)略[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8 鐘飛騰;;社會行為體與政策偏好: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微觀基礎[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年04期

9 王公龍;;國際體系的穩(wěn)定、變革與中國的和平發(fā)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靳利華;論西方國際政治理論中幾種不同行為體觀[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研究員 葉江;歐盟:實現一體化“雄心”很累[N];文匯報;2012年

2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學者 王猛;中國應建多層次有彈性的中東外交機制[N];東方早報;2013年

3 本報記者 褚國飛;季北慈:軟實力需結合多重因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約瑟夫·奈 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 徐慶超 譯;軟實力比以往任何時代都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學者 王猛;中國應戰(zhàn)術“放權” 建多層次有彈性的中東外交機制[N];東方早報;2014年

6 張劍荊;國際體系的變革與中國的選擇[N];學習時報;2009年

7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 沈逸;以治理求安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宋國友;國家沖突陰影下的貿易增長:一種社會—國家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6年

2 王猛;中國參與中東[D];西北大學;2006年

3 王蘋;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區(qū)域治理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方曉;歐盟規(guī)范性外交對中東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5 季玲;情感、身份確認與社會身份的再生產[D];外交學院;2011年

6 母耕源;外交溝通理論與實踐初探[D];外交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飄;歐洲難民危機背景下德國的難民政策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年

2 Brian U. Doce;國際制度遵約中的作為認知共同體的宗教行為體作用研究:菲律賓對《聯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及《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的漸進式規(guī)范的社會化過程[D];吉林大學;2017年

3 張少鋒;認知‘自我’與‘他者’:東亞認同的演化與建構[D];青島大學;2012年

4 郝軍學;初探外交能力與中國外交[D];外交學院;2007年

5 王蘋;論全球治理行為體及其互動關系[D];吉林大學;2006年

6 劉英;論跨國政治[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7 李舟;西方國際關系理論本體性政治狀態(tài)與治理[D];河南大學;2006年

8 王鑄成;亞洲冷戰(zhàn)是否不可避免?[D];復旦大學;2012年

9 楊建平;布萊爾主義外交思想的理論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10 郭春琦;試析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局限性[D];河南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92250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92250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876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