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qū)極性、現(xiàn)狀偏好與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
本文選題:地區(qū)極性 + 現(xiàn)狀偏好 ; 參考:《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7年02期
【摘要】:近年來,地區(qū)研究越來越多地成為國際政治的一個分析層次。隨著地區(qū)研究不斷深入,在分析國家對外行為時引入地區(qū)因素則是一種比較新的嘗試。目前,中國在中亞地區(qū)的外交行為已是國內(nèi)外政界及學界關(guān)注的熱點。為了加深中國的中亞外交研究及凝聚更多的學術(shù)共識,本文以解釋中國的中亞外交哲學取向為核心議題,通過引入地區(qū)極性和現(xiàn)狀偏好兩個自變量,分析中國中亞外交哲學與上述兩個自變量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研究結(jié)果表明,在國際體系存在一定壓力且單元決策風險存在著不確定的條件下,中國對中亞外交哲學取向與地區(qū)極性、國家對現(xiàn)狀偏好呈正相關(guān),即依據(jù)地區(qū)極性強弱變化、現(xiàn)狀偏好是受益(或損失)以及依據(jù)風險從高到低的不同程度,中國對中亞的外交哲學傾向于在進攻性、進攻—防御性或防御—進攻性、防御性之間選擇。通過案例檢驗,本文假設(shè)都得到了較好的支持,同時也發(fā)現(xiàn),從蘇聯(lián)解體到2016年間,中國的中亞外交哲學在大部分時間段里傾向選擇中等風險,即在進攻—防御或防御—進攻性之間徘徊。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regional research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analytical leve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gional research, it is a relatively new attempt to introduce regional factors into the analysis of state external behavior. At present, China's diplomatic behavior in Central Asia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tical and academic circles. In order to deepen China's diplomatic research in Central Asia and gather more academic consensus, 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aining China's diplomatic philosophy orientation in Central Asia, and introduces two independent variables, regional polarity and status quo prefer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diplomatic philosoph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two independent variables mentioned above.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ertain pressur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uncertainty of unit decision risk, China's diplomatic philosophy orientation towards Central Asia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gional polarity, and the state preference to the status quo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at i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polarity chang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eference is benefit (or loss)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degree of risk from high to low, China's diplomatic philosophy towards Central Asia tends to choose between offensive, offensive or defense-offensive, defensive. Through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ssumes that it is well supported, and finds that, from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o 2016, China's diplomatic philosophy in Central Asia tended to choose medium risk for most of the time. That is, between offensive-defensive or defensive-offensiv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分類號】:D822.33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宏喜;;打造外交文化[J];世界知識;2006年16期
2 程俊雅;;中國外交理論的新發(fā)展——關(guān)于和諧世界理論的分析[J];棗莊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3 ;“新中國60年外交理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9年11期
4 楊潔勉;;中國特色外交理論體系精髓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年07期
5 楊潔勉;;中國外交理論創(chuàng)新的三重歷史使命[J];國際展望;2013年01期
6 楊潔勉;;當前中國外交理論的創(chuàng)新重點[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3年03期
7 魏天祺;;中國古代外交政策探微與借鑒[J];外交學院學報;1992年04期
8 管世琳;;軍事與外交:二戰(zhàn)史專題國際研討會綜述[J];歷史教學問題;2013年01期
9 李莉;冷戰(zhàn)后預防性外交的發(fā)展及影響[J];現(xiàn)代國際關(guān)系;2001年10期
10 范文;論外交哲學[J];新視野;2002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孫杰;;淺析中國特色外交理論[A];新中國對外關(guān)系60年 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09年
2 熊煒;王婕;;城市外交:理論爭辯與實踐特點[A];公共外交季刊2013春季號(總第13期)[C];2013年
3 李其慶;;中法外交風波與中國新時期外交[A];新中國60年研究文集(1)[C];2009年
4 ;奏響?yīng)毩⒆灾、和平發(fā)展的時代樂章——黨領(lǐng)導外交事業(yè)的成就與經(jīng)驗[A];新中國60年黨的執(zhí)政成就與經(jīng)驗[C];2009年
5 孫德剛;;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路徑選擇:論新時期中國在中東的斡旋外交[A];全球治理:新認識與新實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2年度)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guān)系學科卷[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思想政治理論學院教授 崔艷紅;和諧世界:當代中國外交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N];南方日報;2012年
2 本報記者 丁剛;世博大舞臺 外交新天地[N];人民日報;2010年
3 北師大中國民間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張勝軍;中國不要另類外交[N];東方早報;2011年
4 外交學院黨委書記 秦亞青;構(gòu)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外交理論體系[N];中國教育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筱玟;外交工作成就輝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6 鐘聲;戰(zhàn)略性、全局性、創(chuàng)新性的外交開局[N];人民日報;2013年
7 本報記者 肖連兵;中國外交迎難而上 開拓創(chuàng)新 大有作為[N];光明日報;2010年
8 趙可金;新世紀中國外交理論的十大創(chuàng)新[N];學習時報;2012年
9 本章撰文 賴娜;外交主打經(jīng)濟牌自主演繹大國策[N];東莞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劉水明 董力;中國外交迎難而上 開拓創(chuàng)新 大有作為[N];人民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谷昭民;論法律外交[D];吉林大學;2015年
2 周葉菁;美國對華金融外交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3 趙可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制度變遷的理論闡釋[D];復旦大學;2005年
4 孫曉玲;猶太利益集團與美國中東外交政策(1967-1984)[D];復旦大學;2005年
5 肖文黎;中美聯(lián)絡(luò)外交及美駐華聯(lián)絡(luò)處主任布魯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6 宮世霞;當代俄羅斯外交學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正堂;災害外交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王彩霞;中國高鐵外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3 李媛媛;城市外交:理論、實踐與未來[D];中共江蘇省委黨校;2015年
4 榮梓汀;新媒體外交:公共外交新形式[D];山西大學;2015年
5 蔣縉;美國非政府組織外交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5年
6 肖雄;中美元首外交新形態(tài)[D];南昌大學;2015年
7 張志文;中國反制性外交研究(1992-2012)[D];復旦大學;2014年
8 隗倩;強制性外交的可信性[D];外交學院;2016年
9 陳昱彤;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水外交探析[D];外交學院;2016年
10 焦?jié)?樸槿惠政府時期韓國的中美平衡戰(zhàn)略研究[D];外交學院;2016年
,本文編號:18314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guojiguanxi/183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