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敬”觀念
本文關鍵詞:朱熹“持敬”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河南大學》 2010年
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敬”觀念
張文瀚
【摘要】: 如何認識“敬”觀念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作用、地位、價值和意義,是研究孔子思想不應忽視的重要問題。 春秋之前,“敬”主要指嚴肅、認真、謹慎、勤勉、鄭重、努力等積極的臨事態(tài)度!熬础钡囊饬x體現(xiàn)了在天命鬼神觀念籠罩之下,由人對上帝鬼神的尊敬畏懼生發(fā)、承續(xù)、拓展并理性化后,形成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顯示的是對君臣道德操守和品行的要求,對社會各個階層都具有普遍的道德意義。 孔子對傳統(tǒng)的“敬”觀念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他繼承了傳統(tǒng)“敬”觀念蘊含的情感、態(tài)度和規(guī)范的意義。但是,孔子的“敬”更多體現(xiàn)了對人倫自然親情的關注和社會一般成員的尊重,注重了“敬”對自身修養(yǎng)的價值和作用?鬃佑谩熬础眮碡瀼睾蛯嵺`其倡導建樹的仁學思想。 “敬”與孝、仁、禮以及其他的道德范疇的關系密不可分。 從“敬”與“孝”的關系來看,傳統(tǒng)的孝觀念重視祖先,體現(xiàn)對祖先的追念和感恩,人倫父子關系占據(jù)次要地位?鬃影讶俗訉Ω改傅摹靶ⅰ狈旁谛⒌赖闹行牡匚,用對父母的“敬”來強調(diào)父母的意愿、地位應受到不可違逆的尊重,從而強調(diào)了人倫之愛,維護和強固了以父母為中心的家庭倫理道德關系!熬础背袚鴮嵺`、充實和完善“孝”的功能。 從“敬”與“仁”的關系來看,仁所體現(xiàn)的對人的“愛”和“敬”具有相同的價值屬性,都來自于自然的、出自內(nèi)心深處的平和、謙恭、親切、虔誠的感情。具體反映在:在修身方面,“敬”既體現(xiàn)了自我的素質(zhì)要求,又體現(xiàn)著躬行實踐“仁”的態(tài)度要求;在政事活動中,“敬”是君子、仁者所具有的一般的、普適性的、對世人的重視、尊重、關切和惠愛的精神品格,是保證政事活動取得良好成效所需的鄭重、謹慎、竭誠、盡心的處世態(tài)度,既是對君主、長上的“愛敬”,又是對百姓的“愛敬”;在人際關系之中,孔子的“敬”是人際往來的一般的信條和規(guī)則,“敬“的施行,對森嚴的社會等級秩序之下生硬冷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起到了調(diào)和作用,為社會關系的和諧和融洽注入了一種活力和溫情,體現(xiàn)了對人的尊重和關切。 從“敬”與“禮”的關系來看,在宗法制崩潰的形勢下,“敬”的貫注,使“禮”的基本程序、儀典、形式下徒留的僵化的規(guī)定,重新具備了效力,“禮”關聯(lián)的社會秩序得到了尊重和敬畏。同時,禮由與等級制密切相關的貴族性的“禮”,擴展成為涵蓋一般民眾的世俗化、平民化的“禮”。孔子主張的關于君、臣、父子以及作為一般的社會成員的禮,其精神始終貫穿著“敬”要求。 除了與孝、仁、禮等關系之外,“敬”與忠、義、知、恭、信、寬等其他諸德具有精神內(nèi)核和價值目標的一致性,共同指向孔子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敬”的精神特征是落實孔子思想道德觀念的基本的前提性的行為要求。它的全部的價值和意義在于把道德原則轉化為推動個人品格塑造和社會積極變革的力量,把崇高的道德信念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去,使孔子的倫理教導和人文關懷真正化為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這樣,孔子繼承和改造傳統(tǒng)的努力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在孔子思想體系中,“敬”是一種精神和態(tài)度,既有道德規(guī)范的意義,又具有實踐性品格,是孔子學說中一切倫理道德準則借以實踐自身的中介。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B222.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化;;論孔子美德教育思想現(xiàn)狀與有效發(fā)展[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年1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蔡世晶;朱熹“持敬”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東琬;箴言古璽與先秦倫理思想[J];北方文物;1997年02期
2 湯勤;孔子禮學探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3 許凌云;先秦諸子倫理觀的歷史考察[J];孔子研究;1988年02期
4 楊朝明;上博竹書《從政》篇與《子思子》[J];孔子研究;2005年02期
5 李春青;論“敬”的歷史含義及其多向價值[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6 王杰;神權政治向倫理政治的轉向——西周時期的敬德保民思想[J];理論前沿;2005年23期
7 趙伯雄;;先秦“敬”德研究[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8 陶思炎;論先秦諸子的鬼神觀[J];史學月刊;1990年01期
9 ;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保訓》釋文[J];文物;2009年06期
10 李學勤;何尊新釋[J];中原文物;1981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肖連奇;《論語》中“敬”的多重意蘊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祚鵬;;淺議《聊齋志異》三教合一的天道觀[J];蒲松齡研究;2007年01期
2 蔣志如;;中國法學學術研究的“50歲現(xiàn)象”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3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馬育良;儒門《詩》學中的“興”[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5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6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7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8 陸建華;;墨子之禮學[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9 王謀寅;;對中國成文法起源問題的思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懷鋒;陳磊;;《管子》政令體現(xiàn)“生態(tài)”治國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宋娟;木齋;;從記錄功能和敘事手法看《詩經(jīng)》的散文性[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3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陳若英;;信息公開——強制征地制度的第三維度[A];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上冊)[C];2010年
5 余繼平;;涪陵陳氏莊園建筑裝飾藝術的文化意蘊[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chǎn)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躍紅;;天理與人欲——試說欲望規(guī)訓的文化差異[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9 王建軍;;“慨然思復三代庠序之法”:許衡的教育追求[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金鑫;王充《論衡》與東漢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孫紅連;荀子禮法思想淵源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吳玥紋;初中地理愉快教學策略及實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何艷;新時期大學生志愿服務發(fā)展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冬梅;論持敬在朱熹心性修養(yǎng)中的作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金仁權,崔昌海;二程與朱熹的主敬思想[J];東疆學刊;2000年01期
3 李月芳;;淺析朱子“持敬”說的理論淵源[J];大眾文藝;2010年06期
4 劉雪紅;李靜;;朱熹“主敬”說探微[J];大眾文藝;2010年08期
5 寧新昌;朱熹人生境界理論述評[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
6 吳震;;略論朱熹“敬論”[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王愛紅;;從“主敬”思想看朱熹的主體修養(yǎng)論[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素質(zhì)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8 文必方;論程朱“主敬”的工夫和境界[J];嘉應大學學報;1997年04期
9 朱漢民;;朱熹論居敬工夫與身心互動[J];教育評論;2006年01期
10 丁原明;朱熹理學對道家、道教思想的援用[J];孔子研究;2002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閆杰;朱熹省察思想評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程海霞;喚醒沉睡的道德自覺——朱熹修養(yǎng)論研究[D];揚州大學;2002年
3 彭建忠;論儒家倫理在當代道德建設中的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閆萍;從《論語》看孔子的天命觀與道德實踐[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5 朱周斌;淺論孔子仁的思想[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0年
6 馬宏艷;《論語》中孔子的傳播思想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7 劉亞潔;當代社會慈善行為的道德價值及培養(yǎng)機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于省吾;釋羌、笱、敬、美[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3年01期
2 邊成修;葉學明;沈振中;;山西長治分水嶺戰(zhàn)國墓第二次發(fā)掘[J];考古;1964年03期
3 郭沂;《中庸》成書辨正[J];孔子研究;1995年04期
4 ;與鬼神結心:儒教祭祀精神[J];孔子研究;1998年03期
5 李春青;論“敬”的歷史含義及其多向價值[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6 許凌云;應該有分析地對待孔子的忠君思想[J];齊魯學刊;1985年05期
7 陳赟;;世俗化與現(xiàn)時代的精神生活[J];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8 ;長沙柳家大山古墓葬清理簡報[J];文物;1960年03期
9 劉玉敏;;敬與靜——二程“主敬”思想對先秦儒家之“敬”及佛道“靜”的思想整合[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黃懷信;;《孔叢子》的時代與作者[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屬于哪種類型?[J];孔子研究;1986年01期
2 郭沂;孔子的思維結構及其對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影響[J];齊魯學刊;1986年03期
3 張勁;也論孔子思想核心[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4 范衛(wèi)紅;從“士君子之道”看孔子思想的體系[J];社會科學輯刊;1991年03期
5 張瓊;論孔子自我觀[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6 方延明;“仁”與“禮”不等于孔子思想的“內(nèi)容”與“形式”[J];社會科學研究;1985年02期
7 車載;;關于孔子思想討論的幾個問題[J];學術月刊;1962年07期
8 馬南;孔子法律思想評議[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9 韓玉德;孔子“小人”價值觀述論[J];東岳論叢;1986年04期
10 車載;;論孔子的聞道與行道[J];學術月刊;196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侯瑞云;;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2 樊泳湄;;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李福軍;;試論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影響[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楊愛民;;略論孔子的激勵思想[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黃開國;伍星明;;“和而不同”的永恒社會人生價值[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6 李衛(wèi)軍;;姜炳璋《讀左補義》取義研究[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7 朱貽庭;;有序—和諧:“和為貴”文本解讀[A];《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文廟第二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許寧;;孔子論“君子”——兼談對建設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啟示[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9 馬云山;;五四運動的再認識[A];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年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曲阜師范大學 王曰美;[N];光明日報;2010年
2 王杰;[N];學習時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松賀;德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桑勝劍;論春秋之前天人觀的演變與孔子思想體系的形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文瀚;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敬”觀念[D];河南大學;2010年
3 宋新忠;孔子人才管理思想[D];山東大學;2008年
4 張莉;孔子心理衛(wèi)生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5 許鶯;美國學者對孔子思想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培國;孔子與西周宗法制度[D];山東大學;2008年
7 徐玲;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李策;孔子仁學思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麻海蓮;孔子的人本教育對現(xiàn)代語文教育的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立宗;孔子與柏拉圖知識觀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朱熹“持敬”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62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6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