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對象對“兒童友好家園”服務的主觀評價研究 ——以紅白兒童友好家園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2-07-16 20:27
兒童友好家園(以下簡稱家園)是社區(qū)兒童工作的一個新生事物,起源于緊急狀態(tài)下的兒童保護。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從“緊急事件中應突出對兒童的保護”的基本理念出發(fā),借鑒國際上在災害和武裝沖突后創(chuàng)立兒童友好空間(環(huán)境)的基本經驗,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簡稱“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四川省8個重災市(州)的21個縣區(qū)啟動了“兒童友好家園”項目,建設并運行了40所“兒童友好家園”,依托社區(qū),向受災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戲、娛樂、教育、衛(wèi)生和社會心理支持等內容的一體化服務,幫助兒童盡快擺脫地震造成的不利影響,回歸正常生活。目前,兒童友好家園已基本形成了三種運行模式:依托社區(qū)的運行模式、依托學校(或幼兒園)的運行模式和依托志愿者的運行模式。其中以依托社區(qū)和依托學校(或幼兒園)的運行模式為主,主要功能逐步拓展為集開展主題活動、多種知識技能培訓、關注特殊困境兒童、與社區(qū)緊密合作等為一體的社區(qū)兒童保護新模式。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從兒童視角出發(fā),以參與觀察和深入訪談的形式深入四川什邡市紅白鎮(zhèn)兒童友好家園收集資料,共訪談14名兒童,9名家長,以及3名工作人員,以及部分當地居民、居委...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準備
第一節(jié) 文獻回顧
一、四川當地家庭兒童文化背景
二、不同學者理解兒童的核心理念
三、相關理論解釋視角
四、不同領域對兒童保護現狀的研究
五、服務成效評估方法
六、貢獻、不足與啟示
第二節(jié) 概念界定
一、服務對象
二、兒童觀
三、兒童友好家園
四、主觀評價
第三節(jié) 研究設計與思路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及研究實施過程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的考慮
三、如何尋找和接觸研究人群
四、如何分享、詮釋及呈現其經驗
第五節(jié) 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家園”故事的呈現
第一節(jié) “不懂理念,只有信念”
一、紅白家園環(huán)境分析
二、“不懂理念,只有信念”
第二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與“學!
一、第一印象——“幼兒園”
二、家園,抑或是學校
三、家園與學校的“拉扯”關系
四、“兒童”——“倒懂事不懂事的小娃娃”
五、兒童眼中的“兒童友好家園”與“學!
第三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與“社區(qū)”
一、家園“兩遷徙”
二、重逢,是驚是喜更是幸福!
三、“走過悲傷的笑”——一個兔唇寶寶的“轉介”
四、下鄉(xiāng)送服務——我們每個月的期待
五、家園是孩子的舞臺,期待便是最好的評價
六、“友好”——友好和睦,開開心心
第四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與“家”
一、學會爬,學會一種習慣
二、理解與支持,讓我們走得更遠
三、“家園是我們的,我和家園共成長”
四、“吸引我們的,是與志愿者們一起做活動而不是獎品”
五、兒童與父母對家園的期待
六、“家園”——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另一個家!
七、兒童眼中的“家園”與“家”
第五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就是“家園”
一、兒童心中的“家園”藍圖
二、家園阿姨的酸甜苦辣
三、“家園”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四、凝聚著大家“心”的家園
五、家園讓“愛心接力”
第三部分 “家園”故事的反思
第一節(jié) 研究方法的反思與不足
一、研究的風險:效度、推廣度問題
二、倫理兩難問題
三、研究者自身的演變
第二節(jié) 感受、理解和領悟
一、“家園”故事的感受
二、“家園”故事的反思
三、對項目經驗的理解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四部分 研究結論
第五部分 研究挑戰(zhàn)與不足
一、研究挑戰(zhàn)
二、研究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締造災區(qū)兒童友好家園[J]. 范燕寧,李珂,馬宇飛. 社會工作上半月(實務). 2009(10)
[2]談兒童友好學校及其創(chuàng)建[J]. 王桂玲,李君陽.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09(04)
[3]司法社會工作評估策略研究——以救助機構內流浪兒童行為矯正介入為例[J]. 張立波,孔令倩. 甘肅理論學刊. 2009(04)
[4]兒童權利的基本價值:一種教育哲學的視角[J]. 王本余. 南京社會科學. 2008(12)
[5]當代中國的兒童福利政策框架與兒童福利服務體系(上)[J]. 劉繼同. 青少年犯罪問題. 2008(05)
[6]對我國學前教育改革若干問題的文化觀照[J]. 華愛華. 社會科學. 2007(10)
[7]從留守到進城——城市外來貧困家庭中兒童權益實現的障礙性因素[J]. 趙超,劉萬順. 當代青年研究. 2007(06)
[8]日本幼兒教育今后發(fā)展的方向:整合性與連續(xù)性[J]. 王小英. 外國教育研究. 2007(02)
[9]關于流浪兒童的需求及其服務模式的評估報告——對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志愿服務的評估分析[J]. 劉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6(06)
[10]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斷裂與彌合——基于脆弱兒童實際生活狀況的分析[J]. 行紅芳,顧江霞. 青年研究. 2006(08)
碩士論文
[1]美國21世紀社區(qū)學習中心計劃研究[D]. 董秀蘭.華中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63233
【文章頁數】:5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準備
第一節(jié) 文獻回顧
一、四川當地家庭兒童文化背景
二、不同學者理解兒童的核心理念
三、相關理論解釋視角
四、不同領域對兒童保護現狀的研究
五、服務成效評估方法
六、貢獻、不足與啟示
第二節(jié) 概念界定
一、服務對象
二、兒童觀
三、兒童友好家園
四、主觀評價
第三節(jié) 研究設計與思路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及研究實施過程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的考慮
三、如何尋找和接觸研究人群
四、如何分享、詮釋及呈現其經驗
第五節(jié) 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 “家園”故事的呈現
第一節(jié) “不懂理念,只有信念”
一、紅白家園環(huán)境分析
二、“不懂理念,只有信念”
第二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與“學!
一、第一印象——“幼兒園”
二、家園,抑或是學校
三、家園與學校的“拉扯”關系
四、“兒童”——“倒懂事不懂事的小娃娃”
五、兒童眼中的“兒童友好家園”與“學!
第三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與“社區(qū)”
一、家園“兩遷徙”
二、重逢,是驚是喜更是幸福!
三、“走過悲傷的笑”——一個兔唇寶寶的“轉介”
四、下鄉(xiāng)送服務——我們每個月的期待
五、家園是孩子的舞臺,期待便是最好的評價
六、“友好”——友好和睦,開開心心
第四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與“家”
一、學會爬,學會一種習慣
二、理解與支持,讓我們走得更遠
三、“家園是我們的,我和家園共成長”
四、“吸引我們的,是與志愿者們一起做活動而不是獎品”
五、兒童與父母對家園的期待
六、“家園”——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另一個家!
七、兒童眼中的“家園”與“家”
第五節(jié) “兒童友好家園”就是“家園”
一、兒童心中的“家園”藍圖
二、家園阿姨的酸甜苦辣
三、“家園”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四、凝聚著大家“心”的家園
五、家園讓“愛心接力”
第三部分 “家園”故事的反思
第一節(jié) 研究方法的反思與不足
一、研究的風險:效度、推廣度問題
二、倫理兩難問題
三、研究者自身的演變
第二節(jié) 感受、理解和領悟
一、“家園”故事的感受
二、“家園”故事的反思
三、對項目經驗的理解
第三節(jié) 小結
第四部分 研究結論
第五部分 研究挑戰(zhàn)與不足
一、研究挑戰(zhàn)
二、研究不足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締造災區(qū)兒童友好家園[J]. 范燕寧,李珂,馬宇飛. 社會工作上半月(實務). 2009(10)
[2]談兒童友好學校及其創(chuàng)建[J]. 王桂玲,李君陽.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 2009(04)
[3]司法社會工作評估策略研究——以救助機構內流浪兒童行為矯正介入為例[J]. 張立波,孔令倩. 甘肅理論學刊. 2009(04)
[4]兒童權利的基本價值:一種教育哲學的視角[J]. 王本余. 南京社會科學. 2008(12)
[5]當代中國的兒童福利政策框架與兒童福利服務體系(上)[J]. 劉繼同. 青少年犯罪問題. 2008(05)
[6]對我國學前教育改革若干問題的文化觀照[J]. 華愛華. 社會科學. 2007(10)
[7]從留守到進城——城市外來貧困家庭中兒童權益實現的障礙性因素[J]. 趙超,劉萬順. 當代青年研究. 2007(06)
[8]日本幼兒教育今后發(fā)展的方向:整合性與連續(xù)性[J]. 王小英. 外國教育研究. 2007(02)
[9]關于流浪兒童的需求及其服務模式的評估報告——對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志愿服務的評估分析[J]. 劉暢.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6(06)
[10]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斷裂與彌合——基于脆弱兒童實際生活狀況的分析[J]. 行紅芳,顧江霞. 青年研究. 2006(08)
碩士論文
[1]美國21世紀社區(qū)學習中心計劃研究[D]. 董秀蘭.華中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632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dllw/36632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