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樹性別分化與DNA甲基化關(guān)系的研究
【學位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Q943
【部分圖文】:
圖 2-1 不同處理下筆筒樹的成苗率注:不同字母代表其在統(tǒng)計學上有顯著差異(p<0.05)Fig.2-1The seeding rate of Sphaeropteris lepifera under different treamentsNote: different letters mea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2 筆筒樹雌雄配子體比率統(tǒng)計從圖 2-2 可以看出,經(jīng)過 5-azaC 和 SAM 處理后的筆筒樹的雌、雄配子體現(xiàn)了較大的差別,總的來說 5-azaC 處理的是促進雄配子體的分化,SAM 促進雌配子體的分化。兩者處理筆筒樹,雄配子體的分化都多于對照組為 100μM 的 5-azaC 處理下的筆筒樹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高達 48.3%,10μ的雄配子體比率也要高于其他處理和對照,達到了 39.3%。SAM 處理下配子體比率也要高于對照組,但沒有達到 5-azaC 處理下的雄配子體的程M 和 100μM SAM 處理的雄配子體比率分別達到 25.9%和 24.4%。在 5-azaC 處理下的筆筒樹雄配子體的分化與雌配子體的差別非常明顯,的分化高于雌配子體的分化,在濃度為 10μM 處理時的雄配子體比雌配化高出 4 倍;濃度為 100μM 時雌配子體的分化還不到 4%,但是雄配子
圖 2-2 不同處理下筆筒樹性別分化比率注:不同字母代表其在統(tǒng)計學上有顯著差異(p<0.05)Fig.2-2 The sex differentiation rate of Sphaeropteris lepifera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Note: different letters mea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2.3.3 筆筒樹性器數(shù)目統(tǒng)計如圖 2-3,在 5-azaC 處理下,雄配子體中精子器的數(shù)目要遠遠高于 SAM 處理和對照組。10μM 處理下筆筒樹雄配子體中精子器的平均數(shù)目達到了 162.7;100μM處理下筆筒樹雄配子體中精子器的平均數(shù)目則達到了 124.3。而 5-azaC 處理下雌配子體中頸卵器的數(shù)目與對照組沒有差別。在 SAM 處理下,筆筒樹雄配子體中精子器的數(shù)目均與對照組沒有明顯差異;雌配子體中頸卵器的數(shù)目略高于對照組和5-azaC 處理組。
圖 2-2 不同處理下筆筒樹性別分化比率注:不同字母代表其在統(tǒng)計學上有顯著差異(p<0.05)Fig.2-2 The sex differentiation rate of Sphaeropteris lepifera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Note: different letters mea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2.3.3 筆筒樹性器數(shù)目統(tǒng)計如圖 2-3,在 5-azaC 處理下,雄配子體中精子器的數(shù)目要遠遠高于 SAM 處理和對照組。10μM 處理下筆筒樹雄配子體中精子器的平均數(shù)目達到了 162.7;100μM處理下筆筒樹雄配子體中精子器的平均數(shù)目則達到了 124.3。而 5-azaC 處理下雌配子體中頸卵器的數(shù)目與對照組沒有差別。在 SAM 處理下,筆筒樹雄配子體中精子器的數(shù)目均與對照組沒有明顯差異;雌配子體中頸卵器的數(shù)目略高于對照組和5-azaC 處理組。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筆筒樹[J];中國林業(yè);2003年22期
2 張永田,陳恒彬;我省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介紹(四)[J];亞熱帶植物通訊;1987年02期
3 張雪;向建英;肖湘;紀善博;劉保東;;鉛與鎘脅迫對桫欏科筆筒樹精子行為和形態(tài)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19年05期
4 紀善博;向建英;劉保東;計紅玲;;桫欏科筆筒樹游動精子行為及形態(tài)觀察[J];西北植物學報;2018年03期
5 董劍秋;;野鴝與我[J];飛天;2000年05期
6 吳念真;;寧靜山林[J];跨世紀(時文博覽);2011年10期
7 陳賢興;潘太仲;;浙江桫欏科一新記錄屬(白桫欏屬)和一新記錄種(筆筒樹)[J];溫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3期
8 劉后鑫;魏學智;楊瑞林;;桫欏科2屬6種植物葉表皮微形態(tài)特征及其分類學意義[J];熱帶作物學報;2015年10期
9 馬洪娜;李楊;檀龍顏;劉保東;;筆筒樹的孢子繁殖及其復壯研究[J];園藝學報;2010年10期
10 蔣明;呂偉德;;幾種珍稀瀕危的觀賞蕨類[J];園林;2002年08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李強 通訊員 吳其法;連江發(fā)現(xiàn)罕見母子筆筒樹[N];福州日報;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煒;筆筒樹性別分化與DNA甲基化關(guān)系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年
2 劉后鑫;桫欏科植物葉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特征及其分類學意義[D];山西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125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81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