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生物學論文 >

三個淡水紅藻類群基于rbcL基因的適應性進化及共進化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6-05 21:31
【摘要】:淡水紅藻在紅藻類群中屬于十分特殊的類群,其對生境要求較高,多數(shù)類群屬于脆弱群體。溫泉紅藻屬(Galdieria)、胭脂藻屬(Hildenbrandia)以及彎枝藻屬(Compsopogon)為淡水紅藻中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類群。rbcL基因編碼蛋白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亞基,是細胞光合作用中固定CO_2的活性位點,在細胞代謝過程中不可或缺。本文為探究淡水紅藻類群的適應性進化及共進化歷程,從GenBank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三個類群的rbcL基因序列,對其編碼蛋白的理化性質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并基于采集的基因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別對三個類群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依據(jù)所得進化樹運行PAML 4.9軟件分別對其內類群進行適應性進化分析,通過分支模型、位點模型和分支-位點模型來檢驗正選擇位點存在的概率;利用在線建模方法構建蛋白質三維結構,并對正選擇位點進行標定以期觀察位點在蛋白質中相對位置。此外通過CAPS軟件對三個淡水紅藻類群進行共進化組對檢驗,以此探究蛋白內部氨基酸位點之間在進化歷程中有何關聯(lián)。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采用最大似然法對三個類群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溫泉紅藻屬內類群三個種聚為4個分支,其中Galdieria maxima分為兩個小分支,各分支后驗概率均在94.9%以上;胭脂藻屬內類群共選取3個種及一株采自中國的未定種,分為5個較大分支,但小分支較多;彎枝藻屬為全球單一種,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為3個小分支且具有明顯地域分布特征。二、對三個淡水紅藻類群的Rubisco大亞基蛋白進行疏水性/親水性、磷酸化位點以及蛋白二級結構預測,溫泉紅藻屬、胭脂藻屬以及彎枝藻屬該蛋白的檢測結果較為相似,結果表明三個類群該蛋白均為親水性蛋白;磷酸化位點共三種,數(shù)量最少為15個,最多22個,表明該蛋白在細胞中較為活躍;對該蛋白二級結構進行預測結果表明該蛋白二級結構主要由α螺旋和β折疊構成。結果顯示三個類群Rubisco大亞基蛋白結構較為穩(wěn)定,在細胞中承擔重要功能。三、本文對三個淡水藻類內類群進行適應性進化分析,溫泉紅藻屬植物在分支-位點模型中檢測到11個可靠的正選擇位點,表明溫泉紅藻屬rbcL基因編碼蛋白為適應極端環(huán)境發(fā)生了適應性進化。其中位點269 F定位于loop6結構域,272,273位于α6螺旋結構,loop6為C末端一個特殊的突環(huán)結構,其具有重要功能。我們推測該類群分歧時間較早,故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一些有利于植物適應環(huán)境的突變經(jīng)過環(huán)境選擇被保留下來,此外溫泉紅藻屬植物長期處于封閉的高溫、高酸水環(huán)境中也促進其產(chǎn)生新變異。胭脂藻屬及彎枝藻屬在分支模型、位點模型和分支-位點模型中均未檢測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正選擇位點,表明rbcL基因處于強烈負選擇壓力下。綜上三個淡水紅藻類群rbcL基因的適應性進化較為保守,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四、運行CAPS軟件對rbcL基因編碼蛋白內部氨基酸位點進行共進化分析,三個類群中均檢測到多組共進化對,與氨基酸間疏水性相關性值、分子量相關性值均具有密切關聯(lián)。檢測結果表明共進化位點在生物進化歷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氨基酸位點之間聯(lián)系密切,若一個位點發(fā)生突變,與其相關的氨基酸位點會以補償突變的方式維持蛋白特定的結構和功能,與此同時也會促進新性狀的產(chǎn)生。物種的演化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歷程且機制復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中基于rbcL基因對三個淡水紅藻類群進行適應性進化及共進化分析,僅能針對該基因的進化進程進行解釋。在今后的物種演化研究中隨著淡水紅藻類群中數(shù)據(jù)的豐富,我們可以基于更龐大的遺傳信息如基因組序列,對其演化機制進行檢驗,以期對物種進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圖文】:

系統(tǒng)發(fā)育樹,序列,基因優(yōu)化,適應性進化


三個淡水紅藻類群基于 rbcL 基因的適應性進化及共進化分析表 2.2 Modeltest 3.7 檢驗得到的 rbcL 基因優(yōu)化模型參數(shù)able 2.2 Optimization model parameter of rbcL gene tested by Model數(shù)lected堿基頻率Base frequency+G9.35899=0.4619A=0.3283C=0.1532G=0.2179T=0.3007R[R[R[R[RR[

系統(tǒng)發(fā)育樹,序列,后驗概率,分支


注:節(jié)點處的數(shù)字代表最大似然法ki靴值,A、B、C、D、E 代表選定的分支以 Porphyridium、Erythrolobus coxiae 以及 Porphyridium aerugineum 為外類群,基于胭脂藻屬 rbcL 基因序列構建胭脂藻屬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如圖 2.2)。觀察圖2.2可知,胭脂藻屬所有內類群可分為 5 個較大分支,小分支則較多。其中,分支 A 包含物種Hildenbrandia.rivularis 和 Hildenbrandia.angolensis,后驗概率為 0.81;分支 B包含Hildenbrandia.angolensis 和 Hildenbrandia.rubra 兩個類群,后驗概率為 0.99;分支 C后驗概率為 0.538,其內部又分為兩個小分支,一支由 8 株Hildenbrandia.rivularis、一株未命名種 Hildenbrandia.sp 以及 3 株Hildenbrandia.angolensis 組成,另一株Hildenbrandia.angolensis 則獨立形成一個小分支;分支 D 為兩株 Hildenbrandia.rubra后驗概率為 0.841;分支 E 為 4 株Hildenbrandia.rubra,后驗概率為 0.603。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Q9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中科院動物所發(fā)現(xiàn)金絲猴屬的共同祖先在青藏高原[J];生物學教學;2017年02期

2 ;科學家首次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適應性進化的遺傳學證據(jù)[J];飼料廣角;2015年04期

3 干建平;自然選擇與人的適應性進化[J];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年02期

4 倪川;朱璧如;姜新華;張大勇;;大腸桿菌對氮限制的適應性進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2期

5 孫家駒;;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文化適應性進化[J];傳承;2012年05期

6 印象初;;從昆蟲的適應性進化談起[J];大自然;2014年03期

7 鄧雄,楊期和,葉萬輝,馮惠玲,曹洪麟;生物入侵的適應性進化及其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S1期

8 魏輔文;;動物適應性進化研究的新視角:動物腸道微生物組[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6年11期

9 劉培生;適應性進化與物種形成[J];化石;1995年02期

10 張化祥;陸晶;;基于Q學習的適應性進化規(guī)劃算法[J];自動化學報;2008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永義;;基因組學與動物適應性進化研究[A];遺傳學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2010中國青年遺傳學家論壇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張體操;喬琴;屈明志;鐘揚;;青藏高原魚腥藻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研究[A];2012年中國青年遺傳學家論壇會議文集[C];2012年

3 劉杏忠;;真菌群體分化及適應性進化[A];中國菌物學會2015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5年

4 蔣先芝;劉杏忠;;明尼蘇達被毛孢的種群遺傳與局部適應性進化[A];2010年中國菌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杭悅宇;周義鋒;吳寶成;王筱璐;趙亞美;高興;;薯蕷屬植物繁殖系統(tǒng)多樣性及適應性進化研究[A];全國系統(tǒng)與進化植物學研討會暨第九屆系統(tǒng)與進化植物學青年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周姚;趙學博;李義文;徐俊;畢傲月;王靜;尹長斌;焦雨鈴;魯非;;小麥群體的趨同和適應性進化研究[A];第十屆全國小麥基因組學及分子育種大會摘要集[C];2019年

7 羅波;劉穎;馮江;;蝙蝠聲信號的適應性進化[A];第十三屆全國野生動物生態(tài)與資源保護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國西部動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7年

8 丁建清;;植物入侵、天敵防御機制的適應性進化以及生物防治[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C];2008年

9 史軍艷;段守富;韓培杰;白逢彥;;釀酒酵母菌群體分化和適應性進化機制研究[A];中國菌物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6年

10 魏鑫麗;王延延;王治軍;劉大樂;魏江春;;地衣的分布格局及適應性進化研究——以梅衣科和瓶口衣科等若干類群為例[A];多彩菌物 美麗中國——中國菌物學會2019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C];201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孫家駒;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文化適應性進化[N];江西日報;2011年

2 孫家駒;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文化適應性進化[N];學習時報;2012年

3 記者 張奇鋒 通訊員 黃愛成;植物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與適應性進化研究[N];廣東科技報;2012年

4 記者 王莉;西藏大學理學院拉瓊教授課題組 對青藏高原植物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N];西藏日報(漢);2019年

5 孫家駒;科學發(fā)展無法改變人類的生物學本質[N];學習時報;2006年

6 本報評論員 南嶺;日本銀行改革宿命:源于奇跡?[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5年

7 記者 熊燕;征鎰麻屬正式在國際發(fā)表[N];云南日報;2013年

8 謝高昌 記者 劉傳書;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奇特蘭科新屬種[N];科技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龍雨;蓮地下莖發(fā)育的適應性進化與遺傳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2017年

2 嚴云志;撫仙湖外來魚類生活史對策的適應性進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3 趙方慶;螺旋藻基因組結構分析和藻膽蛋白的適應性進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4 張穎娟;西鄂爾多斯的生物多樣性特征與適應性進化分析[D];內蒙古大學;2002年

5 趙然;中華根瘤菌屬大豆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適應性進化機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6 王金鋒;基于核酸序列的海藻生物地理和光適應性進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呂璐;褐飛虱線粒體基因組與適應性進化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3年

8 張培;麋鹿Ⅰ類,,Ⅱ類MHC位點的分離及其適應性進化潛力評估[D];浙江大學;2011年

9 王麗蓉;兩種生態(tài)型蚓果芥適應性進化分子機制以及互助型蚓果芥耐旱機制初探[D];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10 周太成;高原土著動物適應性進化分子機制探討[D];云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偉;巴氏醋酸桿菌乙酸脅迫下生理和適應性進化初步研究[D];江南大學;2019年

2 陳堯;基于轉錄組數(shù)據(jù)分析豬獾和狗獾嗅覺基因家族的適應性進化[D];曲阜師范大學;2019年

3 韓雨昕;三個淡水紅藻類群基于rbcL基因的適應性進化及共進化分析[D];山西大學;2019年

4 許文龍;適應性進化與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相結合提高安斯菌素的產(chǎn)量[D];華東理工大學;2019年

5 Kelvin Kimutai Kering;適應性進化及環(huán)境因素對馬鈴薯病原噬菌體在儲存和應用中活性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2019年

6 趙遠勤;猛禽及其近緣類群味覺基因的適應性進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7 楊杰;基于SCoT分子標記的連翹適應性進化研究[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8年

8 鞏超彥;串珠藻科植物3個葉綠體基因的適應性進化及共進化分析[D];山西大學;2018年

9 魯夢雪;基于轉錄組測序研究蓮(Nelumbo nucifera)兩生態(tài)型的適應性進化[D];中南民族大學;2018年

10 侯曼曼;基于系統(tǒng)發(fā)育和葉片功能性狀的鄱陽湖區(qū)薹草屬部分植物對生境的適應性進化[D];南昌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69864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swxlw/269864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4ec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