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水平對苦苣生長的影響及氮素優(yōu)化模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5-03-17 22:13
氮素是植物必須的大量營養(yǎng)元素,氮素營養(yǎng)對蔬菜作物的生長、產(chǎn)量和品質(zhì)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苦苣是一種新興的葉菜類蔬菜,由于其保健功能和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導致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大,但目前蔬菜栽培中由于追求高產(chǎn)而導致的施肥過量現(xiàn)象較為普遍,造成的生態(tài)污染較為嚴重。本試驗以市場常見的細葉苦苣品種為材料,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苦苣生長、光合特性、氮代謝、活性氧清除能力和干物質(zhì)、氮素積累的影響,主要結果如下:1、在適當供氮水平(8和11mmol·L-1)處理下苦苣各項生長指標較好,過低或過高的氮素濃度均對苦苣生長產(chǎn)生不利影響。2、適當供氮水平通過提高苦苣葉面積和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PSII最大光化學量子產(chǎn)量(Fv/Fm)和PSII實際光化學效率(ΦPSII),提高葉片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使光合色素把捕獲的光能以更大的效率轉(zhuǎn)化為化學能用于光合作用,提高光化學反應效率,促進苦苣的各項生長和干物質(zhì)積累。過低和過高的氮素供應水平造成苦苣葉片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葉片凈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蒸騰速率(E)和最大光化學量子產(chǎn)量(Fv/Fm)、PSII實際光化學效率(ΦPSI...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苦苣的研究進展
1.1.1 苦苣概述
1.1.2 苦苣的研究進展
1.2 供氮對作物生長及生理特性研究進展
1.2.1 供氮對作物生長發(fā)育的的影響
1.2.2 供氮對作物光合特性的影響研究進展
1.2.3 供氮對作物氮代謝關鍵酶活性的影響
1.2.4 供氮對作物活性氧清除系統(tǒng)的影響
1.3 供氮對作物干物質(zhì)與氮素積累的影響及模擬研究進展
1.3.1 溫室作物生長模擬研究進展
1.3.2 氮素對作物干物質(zhì)積累與氮素積累的影響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
1.5 研究路線圖
第二章 氮素水平對苦苣生長和光合特性的影響
2.1 材料與方法
2.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計
2.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2.1.2.1 形態(tài)指標的測定
2.1.2.2 鮮重和干物質(zhì)重的測定
2.1.2.3 葉綠素相對含量( SPAD)測定
2.1.2.4 光合氣體交換參數(shù)和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測定
2.1.2.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2.2 結果與分析
2.2.1 氮素水平對苦苣植株葉片數(shù)、葉面積和葉蔟半徑的影響
2.2.2 氮素水平對苦苣地上部和地下部鮮重的影響
2.2.3 氮素水平對苦苣地上和地下部干物質(zhì)積累的影響
2.2.4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的影響
2.2.5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光合氣體交換參數(shù)的影響
2.2.6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
2.3 小結與討論
第三章 氮素水平對苦苣氮素積累及氮代謝關鍵酶活性的影響
3.1 材料與方法
3.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計
3.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3.1.2.1 氮代謝關鍵酶活性測定
3.1.2.2 植株全氮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測定
3.1.2.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法
3.2 結果與分析
3.2.1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硝酸還原酶(NR)活性的影響
3.2.2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亞硝酸還原酶(NiR)活性的影響
3.2.3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響
3.2.4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谷氨酸脫氫酶(GDH)活性的影響
3.2.5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
3.2.6 氮素水平對苦苣植株粗蛋白及蛋白總量的影響
3.2.7 氮素水平對苦苣采收期葉片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3.2.8 苦苣不同生長時期蛋白總量與氮代謝酶活性的關系
3.3 小結與討論
第四章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活性氧清除系統(tǒng)的影響
4.1 材料與方法
4.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計
4.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4.1.2.1 丙二醛(MDA)、過氧化氫(H2O2)含量的測定
4.1.2.2 抗氧化酶活性測定
4.1.2.3 抗氧化物質(zhì)含量的測定
4.2 結果與分析
4.2.1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H2O2、MDA含量及電導率的影響
4.2.2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內(nèi)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4.2.3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抗氧化物質(zhì)含量的影響
4.3 小結與討論
第五章 不同供氮水平對苦苣干物質(zhì)與氮素積累動態(tài)的影響
5.1 材料與方法
5.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計
5.1.1.1 供試材料
5.1.1.2 試驗設計
5.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5.1.2.1 植株地上部干物質(zhì)和氮素積累的測定
5.1.3 苦苣干物質(zhì)與氮素積累的模型構建方法
5.1.4 環(huán)境數(shù)據(jù)的獲取
5.1.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5.2 結果與分析
5.2.1 供氮水平對苦苣地上部干物質(zhì)積累的影響與動態(tài)模擬
5.2.2 供氮水平對苦苣地上部氮素積累的影響與動態(tài)模擬
5.2.3 供氮水平對苦苣產(chǎn)量的影響
5.3 小結與討論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導師評閱表
本文編號:4035551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詞
前言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苦苣的研究進展
1.1.1 苦苣概述
1.1.2 苦苣的研究進展
1.2 供氮對作物生長及生理特性研究進展
1.2.1 供氮對作物生長發(fā)育的的影響
1.2.2 供氮對作物光合特性的影響研究進展
1.2.3 供氮對作物氮代謝關鍵酶活性的影響
1.2.4 供氮對作物活性氧清除系統(tǒng)的影響
1.3 供氮對作物干物質(zhì)與氮素積累的影響及模擬研究進展
1.3.1 溫室作物生長模擬研究進展
1.3.2 氮素對作物干物質(zhì)積累與氮素積累的影響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
1.5 研究路線圖
第二章 氮素水平對苦苣生長和光合特性的影響
2.1 材料與方法
2.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計
2.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2.1.2.1 形態(tài)指標的測定
2.1.2.2 鮮重和干物質(zhì)重的測定
2.1.2.3 葉綠素相對含量( SPAD)測定
2.1.2.4 光合氣體交換參數(shù)和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測定
2.1.2.5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2.2 結果與分析
2.2.1 氮素水平對苦苣植株葉片數(shù)、葉面積和葉蔟半徑的影響
2.2.2 氮素水平對苦苣地上部和地下部鮮重的影響
2.2.3 氮素水平對苦苣地上和地下部干物質(zhì)積累的影響
2.2.4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葉綠素相對含量(SPAD)的影響
2.2.5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光合氣體交換參數(shù)的影響
2.2.6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
2.3 小結與討論
第三章 氮素水平對苦苣氮素積累及氮代謝關鍵酶活性的影響
3.1 材料與方法
3.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計
3.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3.1.2.1 氮代謝關鍵酶活性測定
3.1.2.2 植株全氮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測定
3.1.2.3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法
3.2 結果與分析
3.2.1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硝酸還原酶(NR)活性的影響
3.2.2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亞硝酸還原酶(NiR)活性的影響
3.2.3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響
3.2.4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谷氨酸脫氫酶(GDH)活性的影響
3.2.5 氮素水平對苦苣葉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
3.2.6 氮素水平對苦苣植株粗蛋白及蛋白總量的影響
3.2.7 氮素水平對苦苣采收期葉片硝酸鹽含量的影響
3.2.8 苦苣不同生長時期蛋白總量與氮代謝酶活性的關系
3.3 小結與討論
第四章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活性氧清除系統(tǒng)的影響
4.1 材料與方法
4.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計
4.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4.1.2.1 丙二醛(MDA)、過氧化氫(H2O2)含量的測定
4.1.2.2 抗氧化酶活性測定
4.1.2.3 抗氧化物質(zhì)含量的測定
4.2 結果與分析
4.2.1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H2O2、MDA含量及電導率的影響
4.2.2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內(nèi)抗氧化酶活性的影響
4.2.3 供氮水平對苦苣葉片抗氧化物質(zhì)含量的影響
4.3 小結與討論
第五章 不同供氮水平對苦苣干物質(zhì)與氮素積累動態(tài)的影響
5.1 材料與方法
5.1.1 供試材料與試驗設計
5.1.1.1 供試材料
5.1.1.2 試驗設計
5.1.2 測定項目與方法
5.1.2.1 植株地上部干物質(zhì)和氮素積累的測定
5.1.3 苦苣干物質(zhì)與氮素積累的模型構建方法
5.1.4 環(huán)境數(shù)據(jù)的獲取
5.1.5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5.2 結果與分析
5.2.1 供氮水平對苦苣地上部干物質(zhì)積累的影響與動態(tài)模擬
5.2.2 供氮水平對苦苣地上部氮素積累的影響與動態(tài)模擬
5.2.3 供氮水平對苦苣產(chǎn)量的影響
5.3 小結與討論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導師評閱表
本文編號:40355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yylw/40355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