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空間尺度的林火面積分布格局——以江西省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2-08-10 19:28
單一空間尺度的研究難以揭示林火分布特征。本文采用變異系數(shù)、空間自相關統(tǒng)計和尺度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2003—2015年江西省林火面積在地市、縣區(qū)、鄉(xiāng)鎮(zhèn)3個尺度上分布的變異性、關聯(lián)性及尺度效應。結果表明:各年份林火面積變化存在明顯差異,總體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2008年林火面積值最大,空間變異性最小,呈明顯的空間聚集特征;不同空間尺度上林火面積的分布格局存在差異,隨著研究尺度的減小,林火面積空間自相關程度增強,對總空間分布格局的貢獻份額增大;各尺度林火發(fā)生熱點區(qū)主要分布在贛中南地區(qū),這與當?shù)刈匀缓腿祟惢顒右蛩卮嬖诿芮新?lián)系。理解不同尺度上林火面積分布特征,可為合理分配區(qū)域森林防火資源提供科學依據(jù)。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研究地區(qū)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
1.3 研究方法
1.3.1 變異系數(shù)
1.3.2全局空間自相關
1.3.3 局部空間自相關(熱點分析)
1.3.4 尺度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變異性分析
2.2 全局空間自相關
2.3 局部空間自相關(熱點分析)
2.4 尺度方差及其構成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01—2017年我國森林火災時空分布特征[J]. 喬澤宇,房磊,張悅楠,楊健,江濤,袁昊.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20(01)
[2]多尺度流域生態(tài)脆弱性評價及其空間關聯(lián)性——以甘肅白龍江流域為例[J]. 張金茜,李紅瑛,曹二佳,鞏杰.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8(09)
[3]中國亞熱帶地區(qū)2000—2014年林火排放顆粒物時空動態(tài)變化[J]. 靳全鋒,馬祥慶,王文輝,楊夏捷,郭福濤.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7(06)
[4]大興安嶺人為火發(fā)生影響因素及氣候變化下的趨勢[J]. 李順,吳志偉,梁宇,賀紅士.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7(01)
[5]2015/2016年強厄爾尼諾過程及其對全球和中國氣候的主要影響[J]. 翟盤茂,余榮,郭艷君,李慶祥,任雪娟,王亞強,徐文慧,柳艷菊,丁一匯. 氣象學報. 2016(03)
[6]利用增強回歸樹分析中國野火空間分布格局的影響因素[J]. 焦琳琳,常禹,申丹,胡遠滿,李春林,馬俊. 生態(tài)學雜志. 2015(08)
[7]我國北方針葉林人為火發(fā)生的預測模型[J]. 郭福濤,蘇漳文,王光玉,王強,孫龍,楊婷婷.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07)
[8]1950—2010年中國森林火災時空特征及風險分析[J]. 蘇立娟,何友均,陳紹志. 林業(yè)科學. 2015(01)
[9]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qū)域經(jīng)濟差異[J]. 陳培陽,朱喜鋼. 地理學報. 2012(08)
[10]黑龍江大興安嶺呼中林區(qū)火燒點格局分析及影響因素[J]. 劉志華,楊健,賀紅士,常禹. 生態(tài)學報. 2011(06)
博士論文
[1]基于空間分析和模型理論的大興安嶺地區(qū)林火分布與預測模型研究[D]. 郭福濤.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74224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研究地區(qū)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1.2 數(shù)據(jù)來源與處理
1.3 研究方法
1.3.1 變異系數(shù)
1.3.2全局空間自相關
1.3.3 局部空間自相關(熱點分析)
1.3.4 尺度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變異性分析
2.2 全局空間自相關
2.3 局部空間自相關(熱點分析)
2.4 尺度方差及其構成
3 討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01—2017年我國森林火災時空分布特征[J]. 喬澤宇,房磊,張悅楠,楊健,江濤,袁昊.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20(01)
[2]多尺度流域生態(tài)脆弱性評價及其空間關聯(lián)性——以甘肅白龍江流域為例[J]. 張金茜,李紅瑛,曹二佳,鞏杰.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8(09)
[3]中國亞熱帶地區(qū)2000—2014年林火排放顆粒物時空動態(tài)變化[J]. 靳全鋒,馬祥慶,王文輝,楊夏捷,郭福濤.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7(06)
[4]大興安嶺人為火發(fā)生影響因素及氣候變化下的趨勢[J]. 李順,吳志偉,梁宇,賀紅士.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7(01)
[5]2015/2016年強厄爾尼諾過程及其對全球和中國氣候的主要影響[J]. 翟盤茂,余榮,郭艷君,李慶祥,任雪娟,王亞強,徐文慧,柳艷菊,丁一匯. 氣象學報. 2016(03)
[6]利用增強回歸樹分析中國野火空間分布格局的影響因素[J]. 焦琳琳,常禹,申丹,胡遠滿,李春林,馬俊. 生態(tài)學雜志. 2015(08)
[7]我國北方針葉林人為火發(fā)生的預測模型[J]. 郭福濤,蘇漳文,王光玉,王強,孫龍,楊婷婷.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07)
[8]1950—2010年中國森林火災時空特征及風險分析[J]. 蘇立娟,何友均,陳紹志. 林業(yè)科學. 2015(01)
[9]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qū)域經(jīng)濟差異[J]. 陳培陽,朱喜鋼. 地理學報. 2012(08)
[10]黑龍江大興安嶺呼中林區(qū)火燒點格局分析及影響因素[J]. 劉志華,楊健,賀紅士,常禹. 生態(tài)學報. 2011(06)
博士論文
[1]基于空間分析和模型理論的大興安嶺地區(qū)林火分布與預測模型研究[D]. 郭福濤.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742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6742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