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質(zhì)資源BJ399抗條銹病基因的分子標記定位
發(fā)布時間:2021-07-26 20:56
條銹病是影響小麥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一種世界性病害。種質(zhì)資源BJ399對小麥條銹病具有良好的苗期和成株期抗性,為明確其條銹病抗性基因,利用BJ399和高感條銹病品種銘賢169雜交,獲得BJ399/銘賢169的F1、BC1和F2代分離群體,并利用我國當前流行的條銹菌生理小種條中34號(CYR34)進行溫室苗期抗條銹性鑒定和遺傳分析。結(jié)果表明,BJ399對CYR34的抗性由1對顯性基因控制,暫命名為 YrBJ399。篩選到3個與目的基因連鎖的SSR標記Xwmc296、Xgwm425和Xgwm558,且3個標記位于抗病基因的同一側(cè),距離目的基因最近的標記為Xwmc296,其遺傳距離為9.5 cM,標記Xgwm425和Xgwm558與目的基因 YrBJ399的遺傳距離分別為14.3 cM和18.0 cM,并初步將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麥染色體2AS上。根據(jù)抗病基因來源和染色體定位結(jié)果推測, YrBJ399可能是一個抗條銹病新基因。
【文章來源】:麥類作物學報. 2020,40(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標記Xwmc296在(BJ399×銘賢169)F2群體部分單株上的PCR擴增結(jié)果
本研究對種質(zhì)資源BJ399的遺傳分析表明,BJ399對目前中國條銹菌流行小種CYR34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是一個優(yōu)異的抗病種質(zhì)資源,BJ399對CYR34的抗銹性由1對顯性基因控制,該基因暫命名為 YrBJ399, 利用SSR分子標記篩選到3個與目標基因連鎖的標記Xwmc296、Xgwm425和Xgwm558,初步將抗病基因 YrBJ399定位到染色體2AS上,并構(gòu)建了分子標記連鎖 圖譜。目前定位于小麥2AS染色體上的抗條銹基因有 Yr17、 YrElm1-4、 YrZL16、 YrZM175、 YrCH5026、 YrSph和 YrR61等。 Yr17[22-23]來源于偏凸山羊草,已被轉(zhuǎn)育到普通小麥品系VPM1中; YrElm1-4來源于柔軟濱麥草,楊敏娜等[24]將 YrElm1-4定位到2AS,距其最近的SSR標記Xwmc522的遺傳距離為5.9 cM;馬東方等[25]將中梁16中的抗銹基因 YrZL16定位到2AS,與SSR標記 Xbarc212和Xwmc177緊密連鎖,遺傳距離分別為5.4 cM和6.6 cM,并推測 YrZL16來源于水源11;Lu等[26]推測 YrZM175來源于BPM27,距其最近的SSR標記Xgwm636的遺傳距離為4.9 cM;侯麗媛等[27]在小麥與中間偃麥草滲入系CH5026中發(fā)現(xiàn)抗病基因 YrCH5026,并判斷 YrCH5026來源于中間偃麥草Z1141,與其緊密連鎖的標記為Xwmc382和Xgpw7101; YrSph[28]來源于印度圓粒小麥,為隱性基因; YrR61[29]來源于美國軟紅冬麥,為成株期抗病基因。而種質(zhì)資源BJ399起源于歐洲,屬普通小麥品種(張學勇,私人通訊)。從抗病基因來源看, YrBJ399是不同于 Yr17、 YrElm1-4、 YrZL16、 YrZM175、 YrCH5026、 YrSph及 YrR61的抗病基因。
標記Xgwm425在(BJ399×銘賢169)F2群體部分單株上的PCR擴增結(jié)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肅省冬小麥抗條銹菌CYR34育種策略[J]. 曹世勤,賈秋珍,宋建榮,張耀輝,王萬軍,岳維云,孫振宇,黃瑾,張勃,王曉明.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9(05)
[2]2013-2016年甘肅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變異監(jiān)測[J]. 賈秋珍,曹世勤,黃瑾,張勃,孫振宇,駱惠生,王曉明,金社林. 植物保護. 2018(06)
[3]小麥條銹病菌新菌系G22-9(CYR34)和G22-14流行趨勢預(yù)測[J]. 黃瑾,賈秋珍,張勃,孫振宇,黃苗苗,金社林. 植物保護學報. 2018(01)
[4]中國小麥條銹菌條中34號的發(fā)現(xiàn)及其致病特性[J]. 劉博,劉太國,章振羽,賈秋珍,王保通,高利,彭云良,金社林,陳萬權(quán). 植物病理學報. 2017(05)
[5]小麥抗條銹病已知基因?qū)χ袊斍傲餍行》N的有效性分析[J]. 曾慶東,沈川,袁鳳平,王琪琳,吳建輝,薛文波,詹剛明,姚石,陳偉,黃麗麗,韓德俊,康振生. 植物病理學報. 2015(06)
[6]抗條銹病基因YrCH5026的遺傳分析及分子定位[J]. 侯麗媛,喬麟軼,張曉軍,李欣,詹海仙,暢志堅. 華北農(nóng)學報. 2015(05)
[7]小麥條銹菌致病性及其變異研究進展[J]. 康振生,王曉杰,趙杰,湯春蕾,黃麗麗.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17)
[8]普通小麥-華山新麥草易位系9020-17-25-6抗條銹性遺傳分析及分子標記[J]. 馬東方,尹軍良,劉署艷,王文凱,方正武,井金學. 植物保護學報. 2015(03)
[9]小麥品種中梁16抗條銹病基因遺傳分析與微衛(wèi)星標記[J]. 馬東方,方正武,邱先進,孫正祥,周燚.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4(22)
[10]印度圓粒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YrSph的遺傳分析和SSR標記定位[J]. 陳國躍,陳華,魏育明,李偉,劉亞西,劉登才,蘭秀錦,鄭有良. 植物病理學報. 2011(06)
本文編號:3304358
【文章來源】:麥類作物學報. 2020,40(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標記Xwmc296在(BJ399×銘賢169)F2群體部分單株上的PCR擴增結(jié)果
本研究對種質(zhì)資源BJ399的遺傳分析表明,BJ399對目前中國條銹菌流行小種CYR34具有良好的抗病性,是一個優(yōu)異的抗病種質(zhì)資源,BJ399對CYR34的抗銹性由1對顯性基因控制,該基因暫命名為 YrBJ399, 利用SSR分子標記篩選到3個與目標基因連鎖的標記Xwmc296、Xgwm425和Xgwm558,初步將抗病基因 YrBJ399定位到染色體2AS上,并構(gòu)建了分子標記連鎖 圖譜。目前定位于小麥2AS染色體上的抗條銹基因有 Yr17、 YrElm1-4、 YrZL16、 YrZM175、 YrCH5026、 YrSph和 YrR61等。 Yr17[22-23]來源于偏凸山羊草,已被轉(zhuǎn)育到普通小麥品系VPM1中; YrElm1-4來源于柔軟濱麥草,楊敏娜等[24]將 YrElm1-4定位到2AS,距其最近的SSR標記Xwmc522的遺傳距離為5.9 cM;馬東方等[25]將中梁16中的抗銹基因 YrZL16定位到2AS,與SSR標記 Xbarc212和Xwmc177緊密連鎖,遺傳距離分別為5.4 cM和6.6 cM,并推測 YrZL16來源于水源11;Lu等[26]推測 YrZM175來源于BPM27,距其最近的SSR標記Xgwm636的遺傳距離為4.9 cM;侯麗媛等[27]在小麥與中間偃麥草滲入系CH5026中發(fā)現(xiàn)抗病基因 YrCH5026,并判斷 YrCH5026來源于中間偃麥草Z1141,與其緊密連鎖的標記為Xwmc382和Xgpw7101; YrSph[28]來源于印度圓粒小麥,為隱性基因; YrR61[29]來源于美國軟紅冬麥,為成株期抗病基因。而種質(zhì)資源BJ399起源于歐洲,屬普通小麥品種(張學勇,私人通訊)。從抗病基因來源看, YrBJ399是不同于 Yr17、 YrElm1-4、 YrZL16、 YrZM175、 YrCH5026、 YrSph及 YrR61的抗病基因。
標記Xgwm425在(BJ399×銘賢169)F2群體部分單株上的PCR擴增結(jié)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肅省冬小麥抗條銹菌CYR34育種策略[J]. 曹世勤,賈秋珍,宋建榮,張耀輝,王萬軍,岳維云,孫振宇,黃瑾,張勃,王曉明.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9(05)
[2]2013-2016年甘肅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變異監(jiān)測[J]. 賈秋珍,曹世勤,黃瑾,張勃,孫振宇,駱惠生,王曉明,金社林. 植物保護. 2018(06)
[3]小麥條銹病菌新菌系G22-9(CYR34)和G22-14流行趨勢預(yù)測[J]. 黃瑾,賈秋珍,張勃,孫振宇,黃苗苗,金社林. 植物保護學報. 2018(01)
[4]中國小麥條銹菌條中34號的發(fā)現(xiàn)及其致病特性[J]. 劉博,劉太國,章振羽,賈秋珍,王保通,高利,彭云良,金社林,陳萬權(quán). 植物病理學報. 2017(05)
[5]小麥抗條銹病已知基因?qū)χ袊斍傲餍行》N的有效性分析[J]. 曾慶東,沈川,袁鳳平,王琪琳,吳建輝,薛文波,詹剛明,姚石,陳偉,黃麗麗,韓德俊,康振生. 植物病理學報. 2015(06)
[6]抗條銹病基因YrCH5026的遺傳分析及分子定位[J]. 侯麗媛,喬麟軼,張曉軍,李欣,詹海仙,暢志堅. 華北農(nóng)學報. 2015(05)
[7]小麥條銹菌致病性及其變異研究進展[J]. 康振生,王曉杰,趙杰,湯春蕾,黃麗麗.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 2015(17)
[8]普通小麥-華山新麥草易位系9020-17-25-6抗條銹性遺傳分析及分子標記[J]. 馬東方,尹軍良,劉署艷,王文凱,方正武,井金學. 植物保護學報. 2015(03)
[9]小麥品種中梁16抗條銹病基因遺傳分析與微衛(wèi)星標記[J]. 馬東方,方正武,邱先進,孫正祥,周燚. 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 2014(22)
[10]印度圓粒小麥抗條銹病新基因YrSph的遺傳分析和SSR標記定位[J]. 陳國躍,陳華,魏育明,李偉,劉亞西,劉登才,蘭秀錦,鄭有良. 植物病理學報. 2011(06)
本文編號:33043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dzwbhlw/33043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