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民族論文 >

宗族觀念與族群認同——以四川藏族爾蘇人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8-12-26 18:16
【摘要】:藏族爾蘇人的宗族概念"德"(de)有"姓"的含義,與"德"相對應(yīng)的是"潘策"(phantshie),跟漢語的"氏"概念接近。研究顯示,屬于某個特定爾蘇宗族"德"的人必然是爾蘇人,然而屬于某個"潘策"的人則不一定是爾蘇人。爾蘇的扎拉洼"潘策"里出現(xiàn)包括強烈認同藏族的"多續(xù)西番"的情況,由此帶動該"潘策"爾蘇人認同藏族。由宗族觀念考察爾蘇族群和文化認同建構(gòu)問題,可以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爾蘇人的"族群形成過程"。
[Abstract]:The concept of "de" (de) of the Tibetan Ersu people has the meaning of "surname", and corresponding to "de", the concept of "Pan Zi" (phantshie), is close to the concept of "Shi" in Chines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erson who belongs to a particular Ursuk clan must be an Ursuk, but the person belonging to a certain Panzer is not necessarily an Ursuan. The Pantze in Zalaiwa of Ersu, which includes the strong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Tibetan, led the Panze to identify with the Tibetans. Exam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group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Ersu from the viewpoint of clan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ethnic group.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分類號】:C95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琛;中國宗族再研究:歷史研究中的人類學觀點[J];廣東社會科學;1987年02期

2 柯群英;人類學與散居人口研究:僑鄉(xiāng)研究中的一些注意事項[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科大衛(wèi),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qū)宗族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chǔ)[J];歷史研究;2000年03期

4 巫達;;關(guān)于ethnogenesis一詞的理解與翻譯[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5 張宏明;宗族的再思考——一種人類學的比較視野[J];社會學研究;2004年06期

6 易謀遠;;宗族(家支)觀念與涼山彝族繁榮進步的關(guān)系[J];思想戰(zhàn)線;1989年03期

7 易謀遠;涼山彝族宗族(家支)制度研究的三個問題[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8 易謀遠;對涼山彝族宗族(家支)的探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9 科大衛(wèi);國家與禮儀:宋至清中葉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10 蕭鳳霞,劉志偉;宗族、市場、盜寇與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與社會[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常建華;;宋明以來宗族制形成理論辨析[J];安徽史學;2007年01期

2 張金俊;;清代江南宗族在鄉(xiāng)村社會控制中的作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3 張金俊;;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的道德控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張金俊;王文娟;;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的組織控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馬丹丹;;匪患沖擊下的民間宗教重建——十一聯(lián)保的啟發(fā)[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劉軍;王詢;;中國古代宗族聚居與宗族形態(tài)的歷史考察[J];北方論叢;2007年01期

7 朱靜輝;;理念與現(xiàn)實的調(diào)和:宋代以降宗族重建思想的歷史演進[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8 鄭達;;試析198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華人業(yè)緣社團的發(fā)展[J];八桂僑刊;2010年02期

9 張文奎;許金頂;;香港歸僑社團調(diào)查報告[J];八桂僑刊;2011年02期

10 王詢;;中國南北方漢族聚居區(qū) 宗族聚居差異的原因[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07年1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甘品元;;改革開放以來毛南族婚姻行為變化的社會性別解讀——以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L屯為例[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黃海妍;;清代以來廣州城中的合族祠——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氏書院為例[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周賢潤;;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會人類學考察[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行龍;;再論區(qū)域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兼論明清以來山西區(qū)域社會史之研究[A];山西區(qū)域社會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楊念群;;“地方性知識”“地方感”與“跨區(qū)域研究”的前景[A];區(qū)域社會史比較研究中青年學者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余豐;;連城四堡的宗族社會與民間信仰[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7 詹承緒;;略說新時期的中國民族學[A];民族學研究第十二輯——中國民族學學會第六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8 單正平;;梁啟超文學功能論的再認識[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9 曾祥委;;東南宗族單姓村聚落成因研究——以粵東豐順縣為例[A];人類學與當代中國社會——人類學高級論壇2002卷[C];2002年

10 朱炳祥;;族群、民族和諧機制研究——摩哈苴的田野觀察[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nóng)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4 鄧群剛;集體化時代的山區(qū)建設(shè)與環(huán)境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5 狄金華;被困的治理[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趙曉峰;公私定律:村莊視域中的國家政權(quán)建設(shè)[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8 李曉方;縣志編纂與地方社會:明清《瑞金縣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斌;1950年代的塘村婦女[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沛艷;黔中苗族宗族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徐偉;從“棚民”到“歸德”[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治花;明清時期贛東北的社會動亂與族群關(guān)系[D];南昌大學;2010年

4 吉芳;漳州北溪蔣氏宗族的人類學個案觀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聶建順;人文關(guān)懷:民間信仰之本[D];中原工學院;2011年

6 譚景芳;元代山東宗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開邦;明清時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白小強;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生成和社會關(guān)系調(diào)節(jié)的重要資源[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方亭;村民自治與宗族關(guān)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方世勇;文化權(quán)力合法性建構(gòu)的情境與過程[D];吉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左云鵬;;祠堂族長族權(quán)的形成及其作用試說[J];歷史研究;1964年Z1期

2 楊善華,劉小京;近期中國農(nóng)村家族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05期

3 劉志偉;清代廣東地區(qū)圖甲制中的“總戶”與“子戶”[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勇鋼;尹鋼;;迷失在銀河中的爾蘇人[J];西南航空;2007年06期

2 宋兆麟;;耳蘇人的圖畫巫經(jīng)[J];東南文化;2003年10期

3 黃仁躍;李盛富;;玉溪用兩年時間改善彝族山蘇人生產(chǎn)生活條件[J];中國老區(qū)建設(shè);2010年05期

4 張鈴雨;;理性與情感共存——讀巫達的《族群性與族群認同建構(gòu)》[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王德和;古濤;;涼山州北部地區(qū)爾蘇藏族文化概述[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6 王德和;;甘洛縣爾蘇藏族的喪葬習俗調(diào)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年09期

7 ;企事業(yè)單位聘用制干部備案審批[J];江蘇政報;2001年01期

8 ;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增人計劃管理[J];江蘇政報;2001年04期

9 劉紹華;;中國西南諾蘇(彝)地區(qū)的集市與現(xiàn)代性[J];思想戰(zhàn)線;2010年01期

10 ;機關(guān)、事業(yè)單位工資基金審批[J];江蘇政報;2001年04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本報記者 矣順文 潘泉;全力抓好農(nóng)村三改一抗旱[N];玉溪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李文雯;說咪哩:與世隔絕的村落[N];玉溪日報;2010年

3 通訊員 劉躍 本報記者 楊建華;山蘇山寨村變?nèi)俗僛N];云南日報;2010年

4 滿長杰;楊六金:一本書與一個族群的命運[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海宏;文化接觸對怒蘇語的影響[D];云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盧學英;云南小涼山諾蘇“死及比”社會文化現(xiàn)象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2 程超;怒族同心酒文化意義分析[D];云南大學;2012年

3 阮池銀;云南小涼山彝族苦蕎文化的環(huán)境人類學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239250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minzufengsulunwen/239250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048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