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變厚度薄壁吸能結構耐撞性機理研究及優(yōu)化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2-08-10 19:47
車身結構輕量化是促進傳統(tǒng)能源汽車節(jié)能減排,解決新能源汽車續(xù)航里程焦慮的有效解決方法,得到汽車工業(yè)界和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使用新的輕質(zhì)車身材料和開發(fā)創(chuàng)新結構可以有效實現(xiàn)輕量化。而汽車設計要求需要車身結構具備優(yōu)異的耐撞性能,薄壁吸能結構在車身耐撞性設計中具有重要意義。傳統(tǒng)的薄壁吸能結構大部分基于等厚度設計,在碰撞變形過程中,由于承載不均勻無法實現(xiàn)結構材料的吸能最大化,而變壁厚的薄壁結構可以進一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實現(xiàn)結構輕質(zhì)高效的目標,因此開發(fā)兼顧輕量化和耐撞性的新型吸能結構已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為了實現(xiàn)汽車車身結構的輕量化,同時提高汽車的結構碰撞安全性,本論文以鋁制變厚度薄壁吸能結構為研究對象,采用實驗、數(shù)值模擬和理論解析方法開展了系統(tǒng)的研究,從變厚度單胞薄壁結構的抗彎曲、抗軸向壓縮行為入手,揭示了變厚度單胞結構的變形模式和壓縮力響應,進而研究變厚度多胞薄壁結構的耐撞性機理和厚度影響規(guī)律分析;并將論文研究內(nèi)容推廣應用到車身前防撞梁總成的變厚度設計中,有效實現(xiàn)了車身零部件的減重并提升了能量吸收。本論文的研究工作揭示了變厚度薄壁結構的能量吸收機理和能量吸收特性,建立了變厚度薄壁吸能結構耐撞性...
【文章頁數(shù)】:15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發(fā)展概述
1.2.1 輕質(zhì)薄壁單胞吸能結構研究現(xiàn)狀
1.2.2 輕質(zhì)薄壁多胞吸能結構研究現(xiàn)狀
1.2.3 車身前端薄壁吸能結構研究現(xiàn)狀
1.2.4 變厚度薄壁結構研究現(xiàn)狀
1.2.5 耐撞性能評價指標
1.3 存在的主要問題
1.4 本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
第2章 基于橫向載荷下的變厚度管能量吸收研究
2.1 引言
2.2 實驗設計與有限元建模
2.2.1 材料屬性
2.2.2 實驗方案
2.2.3 有限元建模
2.3 彎曲試驗和仿真結果
2.3.1 彎曲變形模式和載荷-位移曲線
2.3.2 彎曲特性對比分析
2.4 基于無量綱的變厚度圓管彎曲變形分析
2.4.1 FGT管和UT管的彎曲變形
2.4.2 厚度變化對FGT管彎曲性能的影響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基于軸向載荷下的變厚度管壓潰響應研究
3.1 引言
3.2 準靜態(tài)壓縮實驗與有限元建模
3.2.1 幾何描述
3.2.2 實驗與有限元建模
3.3 基于軸向載荷的變厚度方管平均壓縮力理論預測
3.3.1 軸向變厚度方管平均壓縮力理論預測
3.3.2 水平變厚度方管平均壓縮力理論預測
3.4 結果與討論
3.4.1 理論預測和數(shù)值模擬的驗證
3.4.2 厚度梯度對變厚度方管吸能性能的影響
3.5 結論
第4章 基于軸向載荷的變厚度多胞管吸能機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變厚度多胞管
4.3 變厚度多胞管吸能行為研究
4.3.1變厚度多胞管準靜態(tài)壓縮實驗
4.3.2 變厚度多胞管有限元仿真建模
4.3.3 變厚度多胞管實驗和仿真結果分析
4.4 厚度梯度對變厚度多胞管吸能行為的影響
4.4.1 厚度梯度對軸向變厚度多胞管的耐撞性影響分析
4.4.2 厚度梯度對水平變厚度多胞管的耐撞性影響分析
4.5 變厚度多胞管平均壓縮力理論預測模型
4.5.1 水平變厚度多胞管理論模型預測
4.5.2 軸向變厚度多胞管理論模型預測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基于多目標優(yōu)化的車身保險杠總成耐撞性設計
5.1 引言
5.2 問題描述
5.3 車身吸能盒優(yōu)化設計
5.3.1 十字梁結構準靜態(tài)壓縮實驗及有限元模型驗證
5.3.2 十字梁結構變形模式分析
5.3.3 基于多目標優(yōu)化方法的多角結構吸能參數(shù)設計
5.4 車身前防撞梁總成結構優(yōu)化設計
5.4.1 車身前防撞梁總成臺車碰撞實驗及有限元模型驗證
5.4.2 車身前防撞梁總成高速碰撞下的動態(tài)響應
5.4.3 車身變厚度多胞前防撞梁總成優(yōu)化設計
5.5 本章小結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A 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附錄 B 攻讀學位期間所主持或參加的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變厚度復合材料C梁數(shù)值模擬與實驗[J]. 周夢倩,王華. 機械設計與研究. 2019(03)
[2]基于多目標優(yōu)化的車身前端結構耐撞性和輕量化設計[J]. 程文文,譚繼錦,解宇,季天宇. 車輛與動力技術. 2019(02)
[3]變厚度胞體壁多孔夾層材料的主動散熱性能研究[J]. 董浩,都琳,張凱,崔迪,鄧子辰.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9(03)
[4]基于仿生微圓結構的汽車吸能盒耐撞性分析[J]. 白中浩,譚雯霄,張林偉,周存文. 中國機械工程. 2019(11)
[5]基于自適應遺傳算法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防撞梁優(yōu)化設計研究[J]. 臧杰,周金宇. 機械設計. 2019(04)
[6]基于EN15227標準長編動車組耐撞性研究[J]. 李本懷,王科飛,劉艷文,王璐.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 2019(02)
[7]CFRP十二直角薄壁梁保險杠的輕量化設計[J]. 陳光,路深,趙紫劍,陳超,婁磊. 汽車工程. 2019(02)
[8]純電動汽車正面抗撞結構耐撞性拓撲優(yōu)化方法[J]. 黃敏,雷正保,孫漢正,陳小勇.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1)
[9]具有恒定沖擊載荷的梯度泡沫金屬材料設計[J]. 常白雪,鄭志軍,趙凱,何思淵. 爆炸與沖擊. 2019(04)
[10]基于竹節(jié)結構的保險杠橫梁仿生優(yōu)化及仿真分析[J]. 林云成,宋家鋒,劉升福,鄒猛. 汽車安全與節(jié)能學報. 2018(04)
博士論文
[1]金屬/碳纖維混合材料薄壁結構耐撞性研究[D]. 朱國華.湖南大學 2018
[2]汽車變厚度前縱梁的輕量化和耐撞性設計方法研究[D]. 段利斌.湖南大學 2017
[3]梯度薄壁結構設計方法及其在車身設計中的應用[D]. 徐峰祥.湖南大學 2015
[4]泡沫鋁材料的吸能與防爆特性研究[D]. 劉歡.東北大學 2014
[5]高速列車吸能結構研究與明線交會安全評估[D]. 李松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4
[6]鋁合金薄壁梁結構輕量化設計及其變形行為的研究[D]. 王冠.湖南大學 2013
[7]梯度多胞金屬材料的動態(tài)力學行為和多功能優(yōu)化設計[D]. 王曉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3
[8]軋制差厚板成形性能研究[D]. 張華偉.大連理工大學 2012
[9]薄壁結構軸向沖擊能量吸收性能分析與改進設計[D]. 唐智亮.大連理工大學 2012
[10]多孔金屬材料應力/力增強現(xiàn)象的研究[D]. 康錦霞.太原理工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層級自相似薄壁仿生結構的耐撞性研究[D]. 曾意.華僑大學 2018
[2]汽車前縱梁用厚度梯度薄壁管斜向加載實驗研究[D]. 白銀.大連理工大學 2015
[3]汽車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及車身前部吸能部件的優(yōu)化[D]. 鄭炳杰.華南理工大學 2013
[4]SUV側(cè)面碰撞仿真分析及B柱優(yōu)化設計研究[D]. 鐘陽.華南理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74252
【文章頁數(shù)】:15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義
1.2 國內(nèi)外研究發(fā)展概述
1.2.1 輕質(zhì)薄壁單胞吸能結構研究現(xiàn)狀
1.2.2 輕質(zhì)薄壁多胞吸能結構研究現(xiàn)狀
1.2.3 車身前端薄壁吸能結構研究現(xiàn)狀
1.2.4 變厚度薄壁結構研究現(xiàn)狀
1.2.5 耐撞性能評價指標
1.3 存在的主要問題
1.4 本文主要研究內(nèi)容
第2章 基于橫向載荷下的變厚度管能量吸收研究
2.1 引言
2.2 實驗設計與有限元建模
2.2.1 材料屬性
2.2.2 實驗方案
2.2.3 有限元建模
2.3 彎曲試驗和仿真結果
2.3.1 彎曲變形模式和載荷-位移曲線
2.3.2 彎曲特性對比分析
2.4 基于無量綱的變厚度圓管彎曲變形分析
2.4.1 FGT管和UT管的彎曲變形
2.4.2 厚度變化對FGT管彎曲性能的影響
2.5 本章小結
第3章 基于軸向載荷下的變厚度管壓潰響應研究
3.1 引言
3.2 準靜態(tài)壓縮實驗與有限元建模
3.2.1 幾何描述
3.2.2 實驗與有限元建模
3.3 基于軸向載荷的變厚度方管平均壓縮力理論預測
3.3.1 軸向變厚度方管平均壓縮力理論預測
3.3.2 水平變厚度方管平均壓縮力理論預測
3.4 結果與討論
3.4.1 理論預測和數(shù)值模擬的驗證
3.4.2 厚度梯度對變厚度方管吸能性能的影響
3.5 結論
第4章 基于軸向載荷的變厚度多胞管吸能機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變厚度多胞管
4.3 變厚度多胞管吸能行為研究
4.3.1變厚度多胞管準靜態(tài)壓縮實驗
4.3.2 變厚度多胞管有限元仿真建模
4.3.3 變厚度多胞管實驗和仿真結果分析
4.4 厚度梯度對變厚度多胞管吸能行為的影響
4.4.1 厚度梯度對軸向變厚度多胞管的耐撞性影響分析
4.4.2 厚度梯度對水平變厚度多胞管的耐撞性影響分析
4.5 變厚度多胞管平均壓縮力理論預測模型
4.5.1 水平變厚度多胞管理論模型預測
4.5.2 軸向變厚度多胞管理論模型預測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基于多目標優(yōu)化的車身保險杠總成耐撞性設計
5.1 引言
5.2 問題描述
5.3 車身吸能盒優(yōu)化設計
5.3.1 十字梁結構準靜態(tài)壓縮實驗及有限元模型驗證
5.3.2 十字梁結構變形模式分析
5.3.3 基于多目標優(yōu)化方法的多角結構吸能參數(shù)設計
5.4 車身前防撞梁總成結構優(yōu)化設計
5.4.1 車身前防撞梁總成臺車碰撞實驗及有限元模型驗證
5.4.2 車身前防撞梁總成高速碰撞下的動態(tài)響應
5.4.3 車身變厚度多胞前防撞梁總成優(yōu)化設計
5.5 本章小結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A 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附錄 B 攻讀學位期間所主持或參加的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變厚度復合材料C梁數(shù)值模擬與實驗[J]. 周夢倩,王華. 機械設計與研究. 2019(03)
[2]基于多目標優(yōu)化的車身前端結構耐撞性和輕量化設計[J]. 程文文,譚繼錦,解宇,季天宇. 車輛與動力技術. 2019(02)
[3]變厚度胞體壁多孔夾層材料的主動散熱性能研究[J]. 董浩,都琳,張凱,崔迪,鄧子辰. 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 2019(03)
[4]基于仿生微圓結構的汽車吸能盒耐撞性分析[J]. 白中浩,譚雯霄,張林偉,周存文. 中國機械工程. 2019(11)
[5]基于自適應遺傳算法的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防撞梁優(yōu)化設計研究[J]. 臧杰,周金宇. 機械設計. 2019(04)
[6]基于EN15227標準長編動車組耐撞性研究[J]. 李本懷,王科飛,劉艷文,王璐. 大連交通大學學報. 2019(02)
[7]CFRP十二直角薄壁梁保險杠的輕量化設計[J]. 陳光,路深,趙紫劍,陳超,婁磊. 汽車工程. 2019(02)
[8]純電動汽車正面抗撞結構耐撞性拓撲優(yōu)化方法[J]. 黃敏,雷正保,孫漢正,陳小勇. 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01)
[9]具有恒定沖擊載荷的梯度泡沫金屬材料設計[J]. 常白雪,鄭志軍,趙凱,何思淵. 爆炸與沖擊. 2019(04)
[10]基于竹節(jié)結構的保險杠橫梁仿生優(yōu)化及仿真分析[J]. 林云成,宋家鋒,劉升福,鄒猛. 汽車安全與節(jié)能學報. 2018(04)
博士論文
[1]金屬/碳纖維混合材料薄壁結構耐撞性研究[D]. 朱國華.湖南大學 2018
[2]汽車變厚度前縱梁的輕量化和耐撞性設計方法研究[D]. 段利斌.湖南大學 2017
[3]梯度薄壁結構設計方法及其在車身設計中的應用[D]. 徐峰祥.湖南大學 2015
[4]泡沫鋁材料的吸能與防爆特性研究[D]. 劉歡.東北大學 2014
[5]高速列車吸能結構研究與明線交會安全評估[D]. 李松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4
[6]鋁合金薄壁梁結構輕量化設計及其變形行為的研究[D]. 王冠.湖南大學 2013
[7]梯度多胞金屬材料的動態(tài)力學行為和多功能優(yōu)化設計[D]. 王曉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3
[8]軋制差厚板成形性能研究[D]. 張華偉.大連理工大學 2012
[9]薄壁結構軸向沖擊能量吸收性能分析與改進設計[D]. 唐智亮.大連理工大學 2012
[10]多孔金屬材料應力/力增強現(xiàn)象的研究[D]. 康錦霞.太原理工大學 2012
碩士論文
[1]層級自相似薄壁仿生結構的耐撞性研究[D]. 曾意.華僑大學 2018
[2]汽車前縱梁用厚度梯度薄壁管斜向加載實驗研究[D]. 白銀.大連理工大學 2015
[3]汽車正面碰撞仿真分析及車身前部吸能部件的優(yōu)化[D]. 鄭炳杰.華南理工大學 2013
[4]SUV側(cè)面碰撞仿真分析及B柱優(yōu)化設計研究[D]. 鐘陽.華南理工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742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qiche/36742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