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纈草根際稀有放線菌的分離鑒定及其天然產(chǎn)物生物合成基因的篩查
本文關鍵詞:一株纈草根際稀有放線菌的分離鑒定及其天然產(chǎn)物生物合成基因的篩查
更多相關文章: 稀有放線菌 分類鑒定 SrDNA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
【摘要】:采用梯度稀釋涂布平板法分離纈草根際土壤中的放線菌,從高氏一號培養(yǎng)基上分離得到1株放線菌BJA-103,對該菌形態(tài)特征、培養(yǎng)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基因序列進行鑒定,并用簡并PCR方法對其多種天然產(chǎn)物生物合成關鍵酶基因進行篩查。經(jīng)分類鑒定,初步確定BJA-103為Amycolatopsis coloradensis的一個菌株;PCR篩查結果顯示,該菌株含有非核糖體肽合酶(NRPS)、Ⅰ型聚酮合酶(PKS-Ⅰ)、Ⅱ型聚酮合酶(PKS-Ⅱ)以及糖肽類抗生素合成關鍵酶P450單加氧酶的基因。
【作者單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關鍵詞】: 稀有放線菌 分類鑒定 SrDNA 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Z109021426,Z109021432) 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MMLKF14-09) 高校博士點基金(20120204120034,20120204120042)~~
【分類號】:Q939.132
【正文快照】: 纈草隸屬敗醬科(Valerianaceae)纈草屬(Valeriana)多年生草本,全世界約有250余種,中國約有28種,主產(chǎn)于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qū)。纈草的根及根莖用于鎮(zhèn)靜安眠和解攣止痛[1-2]。植物根際是指生物和物理特性受到植物根系影響的緊密環(huán)繞根的區(qū)域,通常指距離根表面1~4mm,甚至更小的區(qū)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段淑蓉;;幾種利用預處理分離稀有放線菌的方法[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23期
2 洪亮;解修超;陳紹興;楊建;;不同生境中稀有放線菌的研究進展[J];紅河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3 信艷娟;吳佩春;鄧麥村;張衛(wèi);;繁茂膜海綿中可培養(yǎng)稀有放線菌的多樣性[J];微生物學報;2009年07期
4 段淑蓉;;幾種利用抑制劑分離稀有放線菌的方法[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年23期
5 段淑蓉;謝雪;;熱處理對稀有放線菌分離效果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6 陳名洪;王海龍;林如;謝陽;連云陽;江紅;;南海稀有放線菌的分離及其鹵化酶基因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3年09期
7 川本勛;唐樹人;;稀有放線菌[J];國外藥學(抗生素分冊);1983年01期
8 連云鵬,劉興荔;毛細管束法分離土壤稀有放線菌[J];微生物學通報;1987年01期
9 張學武;張建麗;;稀有放線菌的選擇性分離[J];生命科學儀器;2005年06期
10 段淑蓉;蘇蕓蕓;張玉琴;陳義光;徐麗華;;利用噬菌體有效分離稀有放線菌的初步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朱躍進;黃運紅;張翼曼;龍中兒;;一株稀有放線菌產(chǎn)抗生素的離子交換法分離[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2 梁效偉;陳名洪;林如;方東升;連云陽;江紅;;海洋稀有放線菌分離鑒別及烯二炔抗生素基因篩選[A];第三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江紅;林浩;方東升;肖征恭;林如;;海綿稀有放線菌分離和多樣性分析[A];2008年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李丹;沈蘭;曹曉燕;胡昌華;廖國建;;三峽庫區(qū)藥源放線菌資源的收集以及抗菌物質篩選[A];第四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5 張玉琴;劉紅宇;李秋萍;魏玉珍;趙莉莉;蘇靜;張月琴;余利巖;;小單孢菌的選擇性分離[A];中國微生物學會微生物資源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田永強;1.稀有放線菌體內遺傳因子的生物學研究 2.鏈霉菌DNA大片段遺傳操作系統(tǒng)的初步建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榮貴;塔里木盆地稀有放線菌的分離及生態(tài)分布分析[D];塔里木大學;2010年
2 雷湘蘭;熱帶不同生態(tài)環(huán)境稀有放線菌分離、分類和活性初步測定[D];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2006年
3 王書睿;三株稀有放線菌的新種鑒定及分離菌株的活性初探[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4年
4 王凡;一株紅樹林稀有放線菌新種的鑒定[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李益;兩株海洋稀有放線菌活性次生代謝產(chǎn)物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6 洪亮;紅樹林環(huán)境稀有放線菌的分離、初步鑒定及活性評價[D];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2007年
7 高瑞霞;Actinoplanes lutulentus和Micromonospora jinlongensis的分類學鑒定及分離菌株活性的初步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4年
8 王麗;福建省紅樹林稀有放線菌的多樣性及篩選[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張新慧;Nonomuraea fuscirosea和Streptosporangium shengliense的分類學鑒定及分離菌株的抑菌活性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4年
10 崔慶鋒;酸性土壤中嗜酸簽名稀有放線菌的多樣性及多相分類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9671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96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