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線粒體基因編碼蛋白質在種子萌發(fā)及葉片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分析
本文關鍵詞:水稻線粒體基因編碼蛋白質在種子萌發(fā)及葉片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水稻 線粒體 蛋白質表達 基于抗體的蛋白質組學 免疫印記
【摘要】:線粒體是真核生物中主要的能量供應細胞器,雖然多種植物的線粒體基因組序列已知,但對線粒體基因編碼蛋白質的表達研究關注甚少。本研究采取基于抗體的蛋白質組學策略,制備了17個線粒體基因編碼蛋白質的特異性抗體,包括NADH脫氫酶、細胞色素C氧化酶、細胞色素C合成酶、ATP合酶和核糖體蛋白質等5類,利用免疫印跡技術(Western blot)調查了這些蛋白質在水稻種子萌發(fā)及不同生長發(fā)育時期葉片中的表達情況。結果發(fā)現,在種子萌發(fā)階段,ATP合酶中的亞基9和核糖體蛋白質S13亞基表達上調,細胞色素C合成酶CCMB和CCMC表達下調,其余13個表達沒有發(fā)生變化。在葉片發(fā)育階段,15個蛋白質發(fā)生表達上調,且表達模式基本相似,均呈現前期較低,隨發(fā)育逐漸提高,到成株期達到峰值,其中部分蛋白質在成熟期仍維持在較高的峰值強度(如NAD4、CCMFc、ATP9、RPS1、RPS4和RPS7),提示這些蛋白質在成熟后的灌漿期仍發(fā)揮一定作用,而其余蛋白質在成熟期表達量明顯下降,提示其功能主要是在營養(yǎng)生長階段發(fā)揮。有意思的是,在葉片發(fā)育階段,RPS19蛋白質表達下調,ATP1蛋白質的表達穩(wěn)定,它們的特征和功能值得進一步關注。本試驗結果直觀且相對定量地揭示了線粒體基因編碼蛋白質的表達與種子萌發(fā)和葉片生長之間的關聯,為深入了解其功能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
【作者單位】: 河北農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河北北方學院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關鍵詞】: 水稻 線粒體 蛋白質表達 基于抗體的蛋白質組學 免疫印記
【基金】: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0131302110006)
【分類號】:S511
【正文快照】: 線粒體是真核生物中的主要能量供應細胞器,是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場所,具有獨立的遺傳系統(tǒng),為半自主性細胞器。植物線粒體基因組具有多態(tài)性、復雜性和易變性等特點。1992年,地錢的線粒體基因組測序完成。迄今,已經有近百種植物線粒體基因組數據,包括擬南芥[1]、煙草[2]、玉米[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蘭金蘋;武鵬程;郭美岑;史佳楠;韋漢福;榮瑞娟;郝育杰;楊爍;白影影;李莉云;吳琳;劉斯奇;尹長城;劉國振;;NPTⅡ蛋白質在轉基因水稻中的表達特征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5年03期
2 蘭金蘋;李莉云;賈霖;曹英豪;白輝;陳浩;劉勝南;吳琳;劉國振;;葉綠體基因編碼蛋白質在水稻葉片生長過程中的表達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1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蘭金蘋;丁國濤;劉釗;郭亞璐;郭美岑;史佳楠;劉國振;;水稻線粒體基因編碼蛋白質在種子萌發(fā)及葉片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分析[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年02期
2 徐兵強;賀庭琪;王力敏;王丹;孫勇;王旭初;郭安平;;黑暗條件下木薯葉綠體比較蛋白質組學初步研究[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3 蘭金蘋;武鵬程;郭美岑;史佳楠;韋漢福;榮瑞娟;郝育杰;楊爍;白影影;李莉云;吳琳;劉斯奇;尹長城;劉國振;;NPTⅡ蛋白質在轉基因水稻中的表達特征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5年03期
4 牛東東;郝育杰;榮瑞娟;韋漢福;蘭金蘋;史佳楠;魏健;李雪姣;楊爍;奚文輝;武鵬程;劉麗娟;吳琳;劉斯奇;尹長城;劉國振;;轉基因水稻中GUS蛋白質的檢測及其表達特征[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4年14期
5 李雪姣;范偉;牛東東;關明俐;繆劉楊;史佳楠;竇世娟;魏健;劉麗娟;李莉云;劉國振;;水稻病程相關PR1家族蛋白質在葉片生長及與白葉枯病菌互作反應中的表達[J];植物學報;2014年02期
6 關明俐;竇世娟;李雪姣;賈霖;史佳楠;曾祥然;賈盟;郭美岑;劉麗娟;李莉云;劉國振;;病程相關蛋白質在水稻與白葉枯病菌互作過程中的表達[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3年20期
7 曾祥然;魏健;賈霖;關明俐;劉釗;蘭金蘋;劉麗娟;李莉云;劉國振;;水稻核糖核酸酶T2蛋白質在葉片生長和鹽脅迫過程中的表達研究[J];核農學報;2013年06期
8 王啟釗;趙海軍;李文旭;劉國振;舒慶堯;;水稻LOC_Os05g02754基因的分子表征[J];核農學報;2013年03期
9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ten years of proteomics in China[J];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2012年09期
10 余萍;蘇源;孔垂思;楊靜;劉林;李成云;;水稻地方品種月亮谷與LTH葉片蛋白質的雙向電泳分析[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2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王新桐;孫佳芝;高麗麗;楊正友;柴同杰;;轉基因棉花中新霉素磷酸轉移酶(NPTⅡ)雙抗體夾心ELISA定量檢測方法的建立[J];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2014年03期
2 蘭金蘋;李莉云;賈霖;曹英豪;白輝;陳浩;劉勝南;吳琳;劉國振;;葉綠體基因編碼蛋白質在水稻葉片生長過程中的表達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1年07期
3 白輝;王憲云;曹英豪;李曉明;李莉云;陳浩;劉麗娟;朱健輝;劉國振;;水稻葉綠體蛋白質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研究[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0年09期
4 陳浩;李莉云;白輝;曹英豪;王憲云;劉國振;;水稻U-Box蛋白質在不同發(fā)育時期的表達分析[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9年09期
5 李瑞;周瑋;李麗;陸巍;;水稻葉片自然衰老過程中Rubisco大亞基的含量變化[J];中國水稻科學;2009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亞懷;甜菜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基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J];中國甜菜;1989年01期
2 夏玉玲,張春霖,魯成;不同處理對動物線粒體DNA提取的影響[J];蠶學通訊;2003年01期
3 方遲;劉玉方;趙興波;;豬核線粒體假基因的分布特征研究[J];中國畜牧雜志;2011年17期
4 曹慶芹,伊華林,鄧秀新;兩種柑橘線粒體DNA的獲得與AFLP分析[J];園藝學報;2003年04期
5 陳紅玲,林瑞慶,宋慧群,李國清,翁亞彪,朱興全;Contracaecum ogmorhini復合種線粒體rrnL基因的多態(tài)性[J];動物學報;2005年02期
6 郝桂英;;線粒體基因在帶屬絳蟲分子分類中的研究進展[J];動物醫(yī)學進展;2014年01期
7 易平,余濤,劉義,朱英國;水稻線粒體基因的表達受核背景的影響[J];遺傳;2004年02期
8 石俊松;田存鋒;許繼國;張秀娟;李莉;張守全;;應用線粒體基因序列分析虎的進化關系[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9 曹慶芹;諶謀華;伊華林;鄧秀新;;柑橘線粒體基因的表達研究初報[J];農業(yè)生物技術學報;2006年04期
10 唐群,姚雅琴,張改生,牛娜,楊靖,魯絮,余欣;小麥線粒體DNA快速提取體系的建立[J];麥類作物學報;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幼仕;;線粒體性糖尿病實驗診斷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2 管敏鑫;邵敏華;;線粒體基因的分子診斷:早期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耳毒作用的發(fā)現與預防[A];中國優(yōu)生優(yōu)育協(xié)會第四屆全國學術論文報告會暨基因科學高峰論壇論文專輯[C];2008年
3 侯萬儒;陳德全;吳夏;陳瑜;彭正松;周材權;楊軍;;亞洲黑熊四川亞種線粒體細胞色素氧化酶亞基Ⅱ基因的克隆與序列分析[A];中國遺傳學會功能基因組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騫;楊昭慶;黃小琴;孫浩;史磊;林克勤;于亮;陶玉芬;劉淑媛;柯金坤;褚嘉yP;;不同海拔藏族群體間線粒體:基因12個單核苷酸差異研究[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5 葉薇;呂建新;;線粒體基因MTATP6變異與2型糖尿病的相關性研究[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青年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馬艷艷;李溪遠;吳桐菲;劉玉鵬;王嶠;丁圓;鄒麗萍;楊艷玲;;線粒體呼吸鏈復合物Ⅰ缺陷病臨床及線粒體基因型分析[A];第九屆全國遺傳病診斷與產前診斷學術交流會暨產前診斷和醫(yī)學遺傳學新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7 鄧冠華;周新;劉松梅;謝焱;梁純子;;糖尿病線粒體基因及核基因突變篩查基因芯片的研制[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分會成立30周年慶典大會資料匯編[C];2009年
8 常蕓;;人類運動能力相關的線粒體基因標記[A];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C];2007年
9 尹士男;潘長玉;;中國40歲以下發(fā)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特征及線粒體基因(tRNA)~(Leu(UUR))3243突變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次全國內分泌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10 朱慧麗;翁建平;;線粒體糖尿病外周血白細胞DNA突變拷貝量與患者臨床表現的研究[A];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第十次全國糖尿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女性比男性長壽緣于基因變異?[N];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
2 何德功;受精卵基因療法可治線粒體病[N];醫(yī)藥經濟報;2005年
3 張孟軍;高血壓和膽固醇偏高有新解[N];科技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龍建綱;衰老及相關疾病中線粒體損傷與保護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李雨濃;中國西南地區(qū)原發(fā)性心肌病與線粒體基因改變的相關性研究[D];四川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劉業(yè)發(fā);線粒體基因揭示狼的高原適應性[D];曲阜師范大學;2015年
3 嚴旭坤;軍事噪聲性聽力損失流行病學調查及線粒體基因變異分析[D];昆明醫(yī)學院;2008年
4 廖宇;線粒體糖尿病的一例患者的家系調查與基因分析[D];中南大學;2013年
5 李蘭;線粒體基因12026A→G突變與延邊地區(qū)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性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6 劉偉強;內蒙古將軍溝墓地古代居民線粒體DNA多態(tài)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單懿;應用線粒體序列對幾種海參的初步鑒定和系統(tǒng)分類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8 張俊成;中國春小麥3B染色體Sr2/FHB區(qū)BAC測序及大片段線粒體DNA插入分析[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6411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64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