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que-2基因對多隱純合體甜玉米主要品質性狀的影響及配合力研究
本文選題:opaque-2基因 + 多隱純合體; 參考:《廣西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選用3個含有opaque-2 (簡稱o2)基因的多隱性純合體甜玉米自交系和3個不含opaque-2基因的多隱純合體甜玉米自交系為親本,按Grififing方法Ⅳ,用6個自交系組配成15個雜交組合,觀測各雜交組合的主要產量性狀和品質性狀,并對這些性狀進行配合力分析,研究opaque-2基因對多隱純合體甜玉米主要品質性狀的影響。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主要性狀的表現(xiàn)從抽雄期、散粉期和吐絲期3個有關生育期的性狀來看,兩個親本都導入o2基因的雜交組合生育期延長,單個親本導入o2基因的雜交組合生育期縮短。株高方面,單個親本導入o2基因或兩個親本都導入o2基因的雜交組合比雙親均沒有導入o2基因的雜交組合的株高、穗位高降低,表明o2基因導入有降低植株高度的效應。產量性狀方面,單個親本導入o2基因可以提高鮮穗產量,雙親均導入o2基因則有降低鮮穗產量的趨勢。3類雜交組合的賴氨酸含量沒有顯著的差異。o2基因的導入會降低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總量。表明對于胚乳含量極少的玉米種質通過導入o2基因提高賴氨酸含量的效應并不明顯。o2基因的導入有增加乳熟期可溶性總糖含量的趨勢。2.配合力分析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總量和穗行數(shù)4個性狀的Gca方差顯著而Sca方差不顯著,表明主要受基因加性效應的影響。抽雄期、散粉期、吐絲期、株高、穗位高、行粒數(shù)、穗長、禿尖長、鮮苞重、鮮穗重和可溶性總糖的Gca和Sca方差均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受加性效應和非加性效應共同影響。性狀測定值的大小與Gca和Sca效應值的大小并不完全一致,而與Tca效應值基本一致。3.遺傳參數(shù)估計株高、穗位高、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總量的加性方差大于顯性方差,表明主要受加性效應的控制,這些性狀狹義遺傳率和廣義遺傳率均高于50%,可以進行早代選擇。抽雄期、散粉期、吐絲期、穗長、禿尖長、鮮苞重、鮮穗重、行粒數(shù)、穗行數(shù)和可溶性總糖的加性方差小于顯性方差,表明遺傳受加性效應和非加性效應共同影響,非加性效應占主導地位。這些性狀狹義遺傳率小于50%,廣義遺傳率(除穗行數(shù)外)均較高,有望組配出較強雜種優(yōu)勢的組合。4.主要性狀的相關分析鮮苞重與株高、穗長和行粒數(shù)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與吐絲期呈顯著負相關,而與主要的品質性狀之間相關均不顯著?扇苄蕴呛桶被岷恐g的相關未達到顯著水平。
[Abstract]: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main trai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main traits showe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total soluble sugar .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 height , ear length and number of grains ,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luble sugar and amino acid content did not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S5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傅俊杰,馮風琴,包志毅,夏曉峰;甜玉米輻照保鮮研究[J];核農學報;2002年03期
2 邵振中;甜玉米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王青峰,李小琴,張國運,宮慶友;甜玉米的加工利用和營銷策略[J];作物雜志;2005年04期
4 李慶梅;王海明;劉秀霞;葛鵬飛;;甜玉米產業(yè)的制約因素與發(fā)展對策[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6年09期
5 胡建廣;王子明;;廣東省甜玉米科研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玉米科學;2007年01期
6 徐秀蘭;李健強;;甜玉米種子健康研究進展[J];玉米科學;2007年02期
7 邵金良;劉家富;黎其萬;袁唯;汪祿祥;和麗忠;束繼紅;;甜玉米鮮苞采后貯藏保鮮技術研究[J];玉米科學;2007年05期
8 劉立巖;;甜玉米的研究進展[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9 王德偉;;甜玉米高產優(yōu)質栽培技術[J];遼寧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鐘元和;曾海泉;江新曉;賀遠東;;甜玉米新品種田蜜2號生產試驗[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安紅衛(wèi);蘇云林;;甜玉米的選育和利用[A];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生產現(xiàn)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李高科;胡建廣;鄭錦榮;劉建華;韓福光;文天祥;;甜玉米單倍體主要農藝性狀表現(xiàn)及形態(tài)鑒定指標篩選[A];2012年全國玉米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觀摩會論文及摘要集[C];2012年
3 張建國;劉秦華;范傳廣;;甜玉米加工副產物的營養(yǎng)及青貯特性研究[A];農區(qū)草業(yè)論壇論文集[C];2008年
4 耿大偉;耿薔;田家波;宋杰;;氣象因素與金龜子的發(fā)生危害及防治(氣象因素與金龜子的發(fā)生對優(yōu)質鮮食甜玉米的危害及防治)[A];S10 氣象與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C];2012年
5 李余良;胡建廣;劉建華;趙楠;張麗華;;高溫誘導甜玉米雌穗基因差異表達譜分析[A];2012年全國玉米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觀摩會論文及摘要集[C];2012年
6 陸大雷;陸衛(wèi)平;劉小兵;;甜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異[A];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許金芳;宋國安;劉佳;;鮮食玉米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對策[A];建設現(xiàn)代農業(yè)的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科學技術,建設現(xiàn)代農業(yè)”征文選[C];2007年
8 陸大雷;陸衛(wèi)平;劉小兵;;甜玉米氮素積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異[A];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專業(yè)委員會換屆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福成;甜玉米籽粒品質的基因型差異及其對環(huán)境的響應[D];揚州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遠榮;甜玉米的冰溫貯藏保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劉友剛;甜玉米利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分析[D];延邊大學;2007年
3 趙軍華;浙江省甜玉米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龔淑敏;甜玉米種子活力相關microRNA的鑒定與分析[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
5 劉馨芬;廣東省甜玉米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2016年
6 田艷秋;opaque-2基因對多隱純合體甜玉米主要品質性狀的影響及配合力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7 俞平高;甜玉米新品種的選育現(xiàn)狀及其推廣模式的探討[D];浙江大學;2006年
8 王春輝;微波預處理對甜玉米自發(fā)氣調保鮮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9 王海棠;甜玉米果蔬粥加工工藝及品質控制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劉夫國;甜玉米脂氧合酶的分離純化及與風味的關系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0639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06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