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基因論文 >

阿特拉津降解菌Enterobacter sp.的基因差異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5-27 07:36

  本文選題:生物降解 + 阿特拉津; 參考:《科學技術與工程》2017年27期


【摘要】:篩選并分析生物降解菌Enterobacter sp.在阿特拉津作用下的差異基因。以Enterobacter sp.BIDMC 29基因組為參考,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對阿特拉津降解菌株和對照菌株進行轉錄組測序分析。結果表明,共有368個基因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其中上調基因231個,下調基因137個。在差異基因GO富集分析的前30個條目中,尿嘧啶分解代謝、氮利用、硝酸鹽同化、硫化氫生物合成、裂解酶活性和過氧化物酶活性等相關基因表現(xiàn)富集。Pathway分析顯示,差異基因涉及70條代謝途徑,與氮代謝、氨基酸合成和代謝、ABC轉運蛋白、丙酮酸代謝等過程有關。菌株通過調節(jié)基因表達來提高對阿特拉津的降解能力,為進一步解析阿特拉津的代謝機制奠定基礎。
[Abstract]:Screening and analysis of biodegradable bacteria Enterobacter sp.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 the presence of atrazine. The 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of atrazine degrading strain and control strain was carried out by 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 with Enterobacter sp.BIDMC 29 genome as refere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68 gen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cluding 231 up-regulated genes and 137 down-regulated genes. Among the first 30 items in differential gene go enrichment analysis, uracil catabolism, nitrogen utilization, nitrate assimilation, hydrogen sulfide biosynthesis, lyase activity and peroxidase activity showed enrichmen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involve 70 metabolic pathways related to nitrogen metabolism amino acid 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of ABC transporter and pyruvate metabolism. The strain could improve the degradation ability of atrazine by regulating gene expression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atrazine metabolism mechanism.
【作者單位】: 沈陽化工大學環(huán)境與安全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400481) 遼寧省博士科研啟動項目(20141086)資助
【分類號】:X17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逸帆;倪沙;鄧雙麗;陶龍興;沈波;;阿特拉津對動物生長發(fā)育影響的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8年11期

2 劉愛菊,朱魯生,王軍,孫瑞蓮,林愛軍;除草劑阿特拉津的環(huán)境毒理研究進展[J];土壤與環(huán)境;2002年04期

3 舒小瓊;周博;欒新紅;劉梅;姜麗;;除草劑阿特拉津對雄性大鼠血清睪酮水平的影響[J];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08年01期

4 劉伯林,岳紹先,胡乃璧,李小兵,翟文學,李諾,朱榮煥,朱立煌,毛大璋,周佩珍;龍葵阿特拉津抗性基因向大豆葉綠體基因組的轉移及在轉基因植株中的表達[J];科學通報;1988年19期

5 毛大璋,劉伯林;利用熒光誘導動力學鑒定導入大豆的抗阿特拉津基因的表達[J];植物學通報;1988年01期

6 張靜;龐然;段林;張承東;;土壤吸附態(tài)阿特拉津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13年10期

7 蔡寶立,黃今勇,石建黨,張心平,劉海,朱昌壽;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離和鑒定[J];微生物學通報;2001年02期

8 李寶明;孫軍德;王輝;任蜀豫;;阿特拉津降解細菌的篩選和鑒定[J];土壤通報;2007年03期

9 劉曉旭;施蔡雷;曹慧;賈秀英;;銅和阿特拉津對甌江彩鯉的聯(lián)合毒性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4期

10 欒新紅;孫長勉;丁鑒鋒;蘇振山;董維國;;阿特拉津影響大鼠生殖功能的初步研究[J];中國畜牧雜志;2006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苑宇哲;王躍招;;阿特拉津對兩棲類的作用效應研究進展[A];四川省動物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欒新紅;張媛媛;沈慶豐;劉明春;;維生素E對小鼠抗阿特拉津遺傳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黃紅林;張淑貞;武耐英;;菌根、菌絲體分室中阿特拉津降解及土壤微生物變化[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環(huán)境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4 陳建軍;張坤;祖艷群;李元;;皇竹草對土壤阿特拉津的修復作用[A];十一五農業(yè)環(huán)境研究回顧與展望——第四屆全國農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楊麗華;查金苗;王子健;;阿特拉津對稀有憊句鯽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相關基因的影響[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6 李穎;蔡寶立;;通過質粒分子育種培育高效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7 李紅梅;張新建;魏艷麗;李紀順;楊合同;;阿特拉津高效降解菌株的分離鑒定及土壤修復[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8 戴璇穎;徐世清;陳息林;裔洪根;柳學廣;王玉軍;;環(huán)境激素阿特拉津對昆蟲培養(yǎng)細胞的影響[A];中國蠶學會第四屆青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韓鵬;洪青;李順鵬;;一株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離和降解特性研究[A];第四次全國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宋福強;蔡柏巖;董愛榮;王慶貴;;叢枝菌根(AM)對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的研究[A];微生物實用技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肯尼(ERINLE, Kehinde Olajide);阿特拉津對狼尾草幼苗的毒理學效應和外加Ca~(2+)對其緩解的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6年

2 安德麗(Shahla Andleeb);運用節(jié)桿菌株DNS10的阿特拉津生物修復與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推測[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6年

3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對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辰;黑龍江省農田阿特拉津殘留土壤AM真菌多樣性[D];黑龍江大學;2015年

2 李季澤;阿特拉津脅迫下苜蓿菌根轉錄組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5年

3 南超;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在黑土中定殖能力與基因表達情況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4 齊珊珊;菌株Pseudomonas sp.ZXY-1同步去除阿特拉津和氨氮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吳志豪;蚯蚓對土壤阿特拉津降解的影響與機理研究[D];華南農業(yè)大學;2016年

6 朱希坤;三個降解除草劑阿特拉津的菌株的分離鑒定和應用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7 孟順龍;除草劑阿特拉津對鯽魚的毒性影響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8 丁明玲;叢枝菌根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修復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9 朱靜;寡營養(yǎng)條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離、鑒定及特性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2年

10 孫雪瑩;寡營養(yǎng)條件下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篩選及降解途徑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94108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94108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e60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