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輪枝菌黑色素合成相關基因與微菌核形成的關系
本文選題:DHN黑色素 切入點:Vayg 出處:《菌物學報》2017年12期
【摘要】:大麗輪枝菌是一種重要的土傳植物病原真菌,以休眠結(jié)構(gòu)微菌核作為初始接種體,可侵染660多種植物引致黃萎病。微菌核是致密的多細胞結(jié)構(gòu),表面附著大量的DHN黑色素。許多報道指出,在微菌核發(fā)育過程中,傳統(tǒng)的DHN黑色素合成途徑中有5種催化酶編碼基因Vd PKS、Vd T4HR、Vd SCD、Vd T3HR和Vd LAC均被誘導表達,但這些基因與微菌核形成的關系目前尚無報道。本研究通過基因敲除技術(shù),系統(tǒng)研究了傳統(tǒng)DHN黑色素合成通路上這5種關鍵酶編碼基因及一種縮鏈催化酶編碼基因Vayg1在大麗輪枝菌黑色素合成及微菌核形成中的作用。結(jié)果表明,大麗輪枝菌DHN黑色素合成需要Vayg1基因的參與,且Vayg1和Vd T3HR基因還參與微菌核的形成過程。因此,Vayg1基因和Vd T3HR基因可作為黃萎病防治的新靶標。
[Abstract]:Verticillium dahliae is an important soil borne plant pathogenic fungi, dormant microsclerotia structure as the initial inoculum, which can infect more than 660 species of plants caused by Verticillium wilt. Microsclerotia is a multicellular structure compact, a large number of DHN melanocytes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Many reports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process of microsclerotia development, there are 5 kinds of catalyst the enzyme Vd gene encoding PKS, DHN melanin biosynthesis pathway in the traditional Vd T4HR, Vd SCD, Vd T3HR and Vd LAC were induced,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genes and the microsclerotia formation has not been reported. This study by gene knockout technology, studied the synthetic pathway of melanin on the 5 traditional DHN the key enzyme gene encoding and a role of shrink chain catalytic enzyme encoding gene Vayg1 in Verticillium dahliae microsclerotia and melanin synthesis in the 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Verticillium dahliae DHN melanin synthesis needs the participation of Vayg1 gene, and Vayg1 and Vd T3H The R gene is also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microsclerotium. Therefore, the Vayg1 gene and the Vd T3HR gene can be used as a new targe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Verticillium wilt.
【作者單位】: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旱區(qū)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371888)~~
【分類號】:S435.62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李;陳捷胤;陳相永;汪佳妮;戴小楓;;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VdLs.17)分泌組預測及分析[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5期
2 儲昭慶,賈軍偉,周向軍,陳曉亞;大麗輪枝菌分泌糖蛋白的分離及其致萎性研究[J];植物學報;1999年09期
3 張進霞;袁洪水;王士英;韓繼剛;朱寶成;;幾種氨基酸銅對大麗輪枝菌微菌核形成的抑制作用[J];棉花學報;2006年01期
4 田李;陳捷胤;汪佳妮;王金龍;戴小楓;;高效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基因敲除體系的構(gòu)建[J];微生物學報;2011年07期
5 陳天子;袁洪波;楊郁文;劉藹民;張保龍;;農(nóng)桿菌介導轉(zhuǎn)化大麗輪枝菌的體系優(yōu)化[J];棉花學報;2011年06期
6 戴富明;王克榮;陸家云;;濕篩法和蔗糖懸浮法分離土壤中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效果的比較[J];上海農(nóng)學院學報;1991年04期
7 肖紅利;桂月晶;祁偉彥;陳捷胤;李蕾;徐明;戴小楓;;大麗輪枝菌分泌蛋白提取方法比較[J];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2014年12期
8 王克榮,魏宏根,朱麗萍;大麗輪枝菌混合侵染棉花的研究[J];棉花學報;2001年03期
9 燕海潮;曾來濤;郭曉軍;胖鐵良;李術(shù)娜;朱寶成;;大麗輪枝菌頡頏細菌2-14菌株的鑒定[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年04期
10 薛磊;薛泉宏;趙娟;申光輝;唐明;盧建軍;;大麗輪枝菌菌體對鏈霉菌胞外蛋白酶活性及抑菌效果的影響[J];棉花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晟;王彩月;張昕;林玲;趙明文;周益軍;;大麗輪枝菌的綠色熒光蛋白標記及其根部定殖觀察[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魏鋒;余真真;楊家榮;徐向明;胡小平;;土壤中大麗輪枝菌微菌核的檢測與定量[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胡東芳;胡小平;;大麗輪枝菌微菌核萌發(fā)的表達譜特征[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亞寧;魏艷敏;劉大群;楊文香;張汀;;棉花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血清學檢測——不同抗原的比較[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4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程穎慧;章桂明;王穎;徐浪;;黑白輪枝菌和大麗輪枝菌的基因芯片檢測方法[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陶杰;章桂明;程穎慧;姜子德;;輪枝菌基質(zhì)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zhì)譜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馮自力;李志芳;師勇強;趙麗紅;朱荷琴;李彩紅;劉義杰;王玲飛;;分離自棉花的輪枝菌“種”的鑒定[A];中國棉花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張立英;黃國紅;劉大群;;棉花大麗輪枝菌RAPD遺傳多態(tài)性分析[A];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9 賈芝琪;李穎章;;NO介導棉花懸浮細胞抗大麗輪枝菌毒素抗性反應[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第九次全國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10 鄭曉華;李穎章;;棉花愈傷組織細胞對大麗輪枝菌毒素(VD-toxin)抗性反應的超微結(jié)構(gòu)觀察[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全國學術(shù)年會暨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學術(shù)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明;高毒力大麗輪枝菌特異分泌蛋白基因功能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張鍵;向日葵大麗輪枝菌T-DNA突變體庫的構(gòu)建及微菌核形成和致病力相關基因的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3 齊希梁;棉花黃萎病菌高效基因敲除體系的建立與Thit功能的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6年
4 Ahmed ABD ELALEEM;大麗輪枝菌插入突變體庫的構(gòu)建及分析[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5年
5 何獻君;大麗輪枝菌Vd991致病機理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6 馮志迪;V型肌球蛋白在大麗輪枝菌與棉花互作過程中的機制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7年
7 Sami Mohammed Adam Mohammed;大麗輪枝菌毒力基因的篩選與功能鑒定[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4年
8 劉實忠;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鑒定和分離大麗輪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9 柴友榮;植物抗大麗輪枝菌受體類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結(jié)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與表達[D];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10 蘇曉峰;利用寄主誘導的基因沉默進行大麗輪枝菌致病力相關基因的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新艷;大麗輪枝菌致病相關突變體的篩選及致病基因VdCYP1功能初步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趙玉蘭;利用基因沉默驗證大麗輪枝菌糖代謝相關基因的致病力[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3 師勇強;常用藥劑對大麗輪枝菌微菌核的影響[D];寧夏大學;2015年
4 毛建才;聚多糖脫乙酰酶基因家族VdpdaAs在大麗輪枝菌中的功能分析[D];石河子大學;2015年
5 胡惠蘭;轉(zhuǎn)GFP基因大麗輪枝菌的構(gòu)建及侵染棉花過程的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6 王曉楠;綠色熒光蛋白標記的大麗輪枝菌對棉花葉片和單子葉植物的侵染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7 王凱;帶有GFP標記的馬鈴薯大麗輪枝菌的獲得及其在馬鈴薯中侵染過程研究[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8 李宛霖;棉花黃萎病菌致病基因VDAG9119和VdIsc1的功能分析[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9 范曉棟;棉花大麗輪枝菌和向日葵大麗輪枝菌受兩種寄主誘導后的轉(zhuǎn)錄組分析[D];石河子大學;2017年
10 趙鳳軒;綠色熒光蛋白標記的大麗輪枝菌的獲得及其在棉花中侵染過程研究[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6941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9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