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木瓜成熟衰老蛋白基因CpSSA的克隆與表達分析
本文選題:番木瓜 切入點:衰老相關蛋白 出處:《分子植物育種》2017年04期
【摘要】:衰老相關蛋白(senescence-associated protein,SSA)基因在果實成熟衰老中起重要作用。為了探究番木瓜衰老相關蛋白基因,以‘大白八號’番木瓜果實為材料,采用RACE技術擴增出番木瓜SSA基因全長cDNA序列,命名為CpSSA(登錄號:KX885408)。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CpSSA全長1 203 bp,包含一個420 bp的開放性閱讀框。番木瓜SSA蛋白含有139個氨基酸,分子質量為15.172 4 kD,等電點為9.61。該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與桃、葡萄、楊樹、菠菜的氨基酸序列有較高的同源性。系統(tǒng)進化樹顯示,番木瓜SSA與葡萄SSA表現(xiàn)出最小的進化距離,親緣關系最接近。用熒光定量PCR分析在不同處理不同成熟度番木瓜果實中CpSSA基因的表達差異,結果顯示在乙烯處理后的6 h和12 h表達量顯著升高,在1-MCP處理中表達量較低,在乙烯/1-MCP處理果實中的表達模式與成熟衰老有一定相關性,推測CpSSA基因可能參與了番木瓜果實的成熟衰老進程。
[Abstract]:Senescence-associated protein (SSA) ge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ruit senescenc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enescence related protein gene of papaya, the full-length cDNA sequence of papaya SSA gene was amplified by RACE. CpSSA was named as CpSSA (accession number: KX885408).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showed that CpSSA was 1 203 BP in length and contained a 420bp open reading frame. Papaya SSA protein contained 139 amino acids, molecular weight was 15.172 kD and isoelectric point was 9.61.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CpSSA was similar to that of peach.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grape, poplar and spinach have high homology. Phylogenetic tree shows that papaya SSA has the smallest evolutionary distance from grape SS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pSSA gene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t 6 and 12 hours after ethylene treatment, but low in 1-MCP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pattern of ethylene / 1-MCP was correlated with maturation and senescence, which suggested that CpSSA gene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ripening and senescence process of papaya fruit.
【作者單位】: 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福建農林大學園藝植物遺傳育種研究所;
【基金】: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青年學術骨干培養(yǎng)基金項目(FAFU2012YYPY05)資助
【分類號】:Q943.2;S667.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錦榮;基因克隆[J];微生物學免疫學譯刊;1985年02期
2 陳啟軍,李德昌;基因克隆的幾種常用方法[J];中國獸醫(yī)學報;1999年01期
3 涂友斌,王紀;圖位基因克隆[J];生物學雜志;1999年03期
4 ;中國克隆出解毒酶基因[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00年03期
5 ;“九五”期間我國人類遺傳性疾病基因克隆研究取得重大進展[J];中國科技獎勵;2001年04期
6 周莎莎;;基因克隆與表達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8年22期
7 王桂花;孫霞;王致遠;趙德明;;小鼠腦14-3-3ζ蛋白的基因克隆及鑒定[J];中國畜牧獸醫(yī);2009年04期
8 戴順志;;1983年基因工程回顧[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1984年06期
9 董龍英;凌俊;;高等植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基因結構及其基因表達的調節(jié)[J];植物生理學通訊;1991年06期
10 顏真,韓葦,李芳梅,趙寧,張英起;重組人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的克隆與表達[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春美;;論基因倫理的存在之基[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2 張憲省;宿紅艷;李全梓;李興國;白書農;陸文梁;;風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HOM1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3 宿紅艷;李全梓;李興國;白書農;陸文j;張憲省;;風信子(Hyacinthus orientalis)HOM1基因的克隆與表達分析[A];全國植物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魏力;方加瑋;周俊初;李友國;;一株海洋單胞菌的分離、鑒定和相關功能基因克隆[A];2006中國微生物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怡;印莉萍;;OsArhI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6 王盛;鐘伏弟;張永江;吳祖建;林奇英;謝聯(lián)輝;;海藻孔石莼中一種抗病毒蛋白的分離純化和基因克隆[A];第三次全國植物病毒和病毒防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張上隆;;類胡蘿卜素合成的相關基因及其基因工程[A];張上隆果樹學文選[C];2006年
8 畢延震;鄭新民;喬憲鳳;劉西梅;周荊榮;華文君;李莉;肖紅衛(wèi);張立蘋;華再東;魏慶信;;一種無縫基因克隆方法[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繁殖學分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李安娜;徐榮艷;申晨;郭曉紅;李多川;;嗜熱毛殼菌熱穩(wěn)定酶的基因克隆、表達及分子改造[A];2010年中國菌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10 曾邦哲;吳超;;細胞發(fā)生的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與基因克隆[A];遺傳學進步與人口健康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汪敏華;成功克隆2.1萬個功能基因[N];解放日報;2004年
2 張學全;克隆人類全長功能基因獲突破[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4年
3 本報實習記者 王新佳;基因:改變人類命運的新技術[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1年
4 張汝金;發(fā)現(xiàn)37條人類新基因[N];解放軍報;2003年
5 本報實習記者 申音 記者 王旗;基因不是.com[N];中國經營報;2000年
6 本報記者 周立文 本報通訊員 丁學國;中國基因三個人物與一個事業(yè)[N];光明日報;2000年
7 記者 張學全;克隆人類全長功能基因獲得重大進展[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8 記者 吳宇;中美學者攜手尋找功能基因[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9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院士 李家洋 本報實習記者 李婧璇 整理;遺傳學中常見的技術[N];大眾科技報;2009年
10 吳一福;四軍醫(yī)大構建HBV全基因克隆質粒細胞系[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桂雄;油桐種子轉錄組解析及油脂合成重要基因克隆[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5年
2 張高華;獐茅離子轉運蛋白基因AlNHX1與AlHAK1的克隆與表達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3 王學仁;擔子菌毛頭鬼傘的TMV抗性蛋白y3基因的分離、鑒定和表達[D];西北大學;2010年
4 呂鴻雁;枯草芽孢桿菌中甲硫氨酸氨基肽酶基因的克隆與功能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2年
5 蘇偉;水稻程序性細胞死亡相關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復旦大學;2006年
6 溫建國;灰飛虱免疫相關基因及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分子鑒定[D];復旦大學;2004年
7 李梅章;人類新基因的分離和鑒定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8 生書晶;何首烏芪合酶基因(FmSTS)的克隆、鑒定及轉化擬南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呈玉;短芒大麥抗逆性相關基因DREB1和CDPK的克隆與特性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林榮呈;水稻、菠菜紫黃質脫環(huán)氧化酶基因的克隆、遺傳轉化及其特性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峰;擬南芥SDL基因的分離與功能互補驗證[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陳曉兵;白芥CBL基因克隆及其在干旱脅迫下的表達分析[D];鄭州大學;2015年
3 郭前進;紅鰭東方渶SREBP基因的克隆及表達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5年
4 史永磊;南極微生物SOD基因克隆與表達及發(fā)酵優(yōu)化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齊愛民;不倒翁蟲CYP4基因克隆及在黃渤海不同PAHs污染海域的響應表達[D];大連海洋大學;2015年
6 魯一靈;從原鴿cathelicidin的發(fā)掘解析鳥類免疫功能基因的進化趨同及免疫調節(jié)[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7 馬敏;基于分類系統(tǒng)的紅樹林鏈霉菌次級代謝基因及其產物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3年
8 劉甜甜;蕓薹生鏈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AbSte5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9 王萍;渾球紅細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2.4.1的yidC基因的功能的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3年
10 錢小莉;Bt腸毒素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安全性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861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686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