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抗根腫
本文關鍵詞: 大白菜 根腫病 多心室 自交親和 標記開發(fā) 基因聚合 出處:《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作物育種和品種改良中廣泛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shù)。該技術(shù)在育種的早期階段結(jié)合分子標記鑒定進行輔助選擇,可以達到快速有效的聚合多個有利基因和轉(zhuǎn)移基因的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白菜型油菜黃籽沙遜的自交親和基因和多心室基因與攜帶有抗根腫病CRb基因的大白菜進行基因聚合,為大白菜育種創(chuàng)制優(yōu)質(zhì)的種質(zhì)資源。獲得了以下主要結(jié)果:1.以白菜型油菜與大白菜材料經(jīng)雜交和自交獲得的F,、F2代群體,進行多心室和自交親和性狀的遺傳分析。研究表明:正反交獲得的F1代均為二心室、自交不親和,二心室性狀對多心室為顯性,F2代群體發(fā)生性狀分離。適合度測驗表明,F2代群體中自交不親和與自交親和植株的分離比為3:1,二心室與多心室植株的分離也符合3:1的分離比。說明多心室、自交親和均是受一對隱性基因控制的。2.本實驗設計了與多心室性狀相關的SSR標記,經(jīng)多態(tài)性篩選獲得一對與心室性狀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Teo-1。對新開發(fā)的心室性狀連鎖標記Teo-1進行標記與性狀共分離驗證,結(jié)果表明:標記鑒定結(jié)果與表型鑒定結(jié)果一致,驗證了標記的有效性。3.對8對與自交親和相關標記進行多態(tài)性篩選,獲得了 3對顯性標記PK1+PK4、Sal-SLG Ⅰ和Sal-SRK Ⅰ,其中標記PK1+PK4與自交親和性狀連鎖,標記Sal-SLG Ⅰ和Sal-SRKⅠ與自交不親和性狀連鎖。為了區(qū)分自交不親和個體中的基因型雜合的個體,應用多重PCR技術(shù)開發(fā)了一對共顯性標記PK1+PK4/Sal-SLG Ⅰ。對新開發(fā)的和自交親和性狀連鎖標記PK1+PK4/Sal-SLGⅠ進行標記與性狀共分離驗證。結(jié)果表明:標記鑒定結(jié)果與表型鑒定結(jié)果一致,驗證了標記的有效性。4.利用與多心室連鎖的兩個側(cè)翼標記sau_um190和cnu_246a以及新開發(fā)基因標記Teo-1和與自交親和連鎖兩個側(cè)翼標記SCF-6和SC-12以及以基因序列開發(fā)的共顯性標記Sal-SLGⅠ/PK1+PK4以及與抗根腫病CRb基因緊密連鎖的兩個側(cè)翼標記TCR74和TCR79作為前景選擇標記,以覆蓋大白菜基因組10條染色體的111個標記作為基因組背景選擇標記,經(jīng)過5個世代的選擇,選育出聚合了自交親和、多心室、抗根腫病CRb基因的基因聚合系。獲得的多基因聚合系的遺傳背景恢復率沒有達到期望值,需加代進行繼續(xù)選擇。
[Abstract]: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early stage of breeding by 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gregation ratio of self - incompatible and self - incompatible lines was 3 : 1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henotypic identification .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634.1;S436.34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趙玉龍,陳學森;凱特×新世紀雜交后代遺傳特性研究初報[J];山西果樹;2005年06期
2 吳燕,陳學森,馮建榮,陳曉流;杏雜種一代群體S基因的遺傳研究[J];園藝學報;2005年03期
3 呂金海;自交親和與自交不親和日本梨中S_4基因的研究進展(英文)[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4年06期
4 齊國輝;徐繼忠;張玉星;;自花結(jié)實鴨梨品種自交親和分子機理研究[J];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張雪梅;李保國;秦立者;齊國輝;郭素萍;;自交親和蘋果品種S基因型的鑒定[J];華北農(nóng)學報;2009年05期
6 胡立敏;花椰菜蕾期自交親和指數(shù)影響因素的研究[J];甘肅農(nóng)業(yè)科技;2000年10期
7 劉曉東,牟金貴,劉學岷,王明秋,王玉海;大白菜花期自交親和指數(shù)測定及不同部位親和性的變化[J];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04年04期
8 羅玉秀;杜德志;;白菜型油菜自交不親和性狀的遺傳分析[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培培;侍婷;章鎮(zhèn);莊維兵;高志紅;;花粉S基因的插入突變導致兩個果梅品種的自交親和變異[A];中國園藝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曹曉艷;馮建榮;王大江;孫軍利;劉懷鋒;;自交親和/不親和杏花柱發(fā)育過程中差異表達蛋白分析[A];中國園藝學會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馮建榮;凱特與新世紀杏及其F_1代雜種自交親和與不親和性差異的分子機理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培;馬鈴薯二倍體自交系群體建立與初步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趙會財;大白菜抗根腫病、多心室和自交親和基因的分子標記及聚合研究[D];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14894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8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