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PCR探針熔解分析法檢測質粒介導ampC耐藥基因的應用與評價
本文關鍵詞: 質粒 AmpC酶 聚合酶鏈反應 肺炎克雷伯菌 大腸埃希菌 出處:《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多重熒光PCR-探針熔解分析法應用于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耐藥基因的檢測方法,并評價該方法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收集醫(yī)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的臨床分離菌株,首先采用頭孢西丁紙片法進行耐藥表型篩選,再同時應用傳統(tǒng)PCR技術與熒光PCR-探針熔解曲線法對臨床分離菌株進行檢測,并對ampC耐藥基因擴增產物進行DNA測序。結果經頭孢西丁紙片法篩選出176株對頭孢西丁不敏感臨床分離菌株,其中97株為肺炎克雷伯菌、79株為大腸埃希菌;在176株臨床分離株中,熒光PCR-探針熔解分析法檢測出36株ampC耐藥基因陽性菌株,包括18株DHA型、12株CIT型和5株EBC型,還有1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時含有DHA型和EBC型;而傳統(tǒng)PCR技術檢出32株ampC耐藥基因陽性,兩個檢測結果的符合率為97.7%;DNA測序后經BLAST比對,熒光PCR-探針熔解分析法檢測ampC基因型與所檢測目的基因型一致。結論熒光PCR-探針熔解分析法能高效檢測出質粒介導ampC耐藥基因,其方法簡便、敏感性高、特異性強,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x fluorescence PCR- probe fusion assay in the detection of ampC resistance genes in clinical isolates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this method was evaluated. Methods the clinical isolates from July 2009 to June 2010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sistant phenotypes were screened by cefoxitin disk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PCR technique and fluorescence PCR-probe melting curve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clinical isolates. The amplified products of ampC resistance gene were sequenced by DNA. Results 176 clinical isolates were screened by cefxitin disk method, 97 of which were Klebsiella pneumoniae. 79 strains were Escherichia coli. Among 176 clinical isolates, 36 ampC resistant gene positive strains were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PCR- probe fusion analysis, including 18 DHA type 12 CIT and 5 EBC type. Another strain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contained both DHA and EBC types. 32 strains of ampC resistance genes were detected by traditional PCR technique, and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two results was 97.7%. DNA was sequenced and compared with BLAST. The detection of ampC genotypes by fluorescence PCR-probe fusion assay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target genotypes. Conclusion fluorescence PCR-probe fusion assay can efficiently detect plasmide-mediated ampC resistance genes. The method is simple, sensitive and specific, and has good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科;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醫(yī)學科學系;廈門市中心血站;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000762) 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3D002) 福建省衛(wèi)生廳青年基金資助項目(2010-2-90) 廈門科技局基金資助項目(3502z20089003)
【分類號】:R446.5
【正文快照】: 3.廈門市中心血站,福建廈門361004)β-內酰胺酶是導致臨床病原菌耐藥最主要的耐藥機制之一,C類β-內酰胺酶,即AmpC酶,不僅由染色體編碼產生,20世紀90年代以后,質粒介導AmpC酶逐漸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腸埃希菌等革蘭陰性桿菌中被發(fā)現(xiàn)[1],由于耐藥基因存在于質粒載體上,使ampC耐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軍;克丙申;齊法蓮;陳英劍;羅南萍;;核酸序列測定技術分析HBV耐藥基因與亞型鑒定[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7年02期
2 夏成靜;陸學東;黃烈;劉鍵;楊來智;王瓊;;MRFQ SYBR Green I-PCR結合融解曲線快速檢測產ESBLs菌耐藥基因[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9年02期
3 張征;孫靜娜;武艷;;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紅霉素耐藥基因和殺白細胞基因的檢測[J];廣東醫(yī)學;2009年07期
4 黃革;周曉紅;蔣文玲;李運雄;榮卡彬;羅憲玲;趙瑩;;多重PCR快速檢測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耐藥基因及其臨床應用[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09年04期
5 劉軍軍;張瑋;王元蘭;王星晨;魏建忠;孫裴;李郁;;沙門菌耐藥基因多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國抗生素雜志;2013年11期
6 ;抗生素新耐藥基因被捕獲[J];中國臨床康復;2003年09期
7 張燕;金先慶;趙珍珍;宿玉璽;;5種耐藥基因在成人常見惡性腫瘤中的表達特點[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10期
8 ;耐藥基因可從海洋細菌進入人體內細菌[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7年12期
9 胡慶豐;呂火祥;糜祖煌;沈蓓瓊;;泛耐藥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基因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年13期
10 陳茶;黃彬;藍鍇;龐雪云;糜祖煌;;多藥耐藥銅綠假單胞菌β-內酰胺類耐藥基因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9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孔繁德;陸承平;彭海濱;徐淑菲;陳瓊;;多重PCR技術檢測沙門菌兩種四環(huán)素耐藥基因[A];第二屆全國人畜共患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石燕華;李昌崇;;肺炎鏈球菌對β-內酰胺類及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耐藥基因的研究進展[A];第六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兒科學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術班論文匯編[C];2009年
3 金先慶;李映良;向麗;李長春;羅慶;梁紹燕;宿玉璽;鄭改煥;;五種耐藥基因在15種332例兒童惡性腫瘤組織中表達的特點及臨床應用[A];中國抗癌協(xié)會第七屆全國小兒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4 莫非;;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基因及消毒劑耐藥相關基因的檢測[A];第五次全國中青年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5 王晶;韓麗霞;;耐亞胺培南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基因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檢驗醫(yī)學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8年
6 王鳳玲;馮秀河;劉靜;張竟宇;;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基因及致病毒素基因的研究[A];第五屆全國中醫(yī)藥免疫學術研討會——暨環(huán)境·免疫與腫瘤防治綜合交叉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7 呂火祥;麇祖煌;胡慶豐;沈蓓瓊;;泛耐藥產酸克雷伯菌的耐藥基因研究[A];2007年浙江省醫(yī)學檢驗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雷永良;王曉光;陳秀英;;麗水市結核分枝桿菌分離株5種耐藥基因突變特點分析[A];2011年浙江省醫(yī)學會醫(yī)學病毒學分會、醫(yī)學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李晨;;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及耐藥基因研究[A];中國醫(yī)院協(xié)會第十四屆全國醫(yī)院感染管理學術年會資料匯編[C];2007年
10 胡紅兵;熊寶華;夏維;王軍;康世秀;;新生兒甲氧西林耐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血液感染分離株耐藥基因研究[A];第六屆全國抗菌藥物臨床藥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徐志勇;深圳發(fā)現(xiàn)兩個新型耐藥基因[N];廣東科技報;2007年
2 王其玲 李水根;抗生素新耐藥基因被捕獲[N];健康報;2003年
3 段軍軍 熊學莉;“探訪”我國第一條腫瘤耐藥基因[N];解放軍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齊芳;人體腸道菌群耐藥基因研究獲新突破[N];光明日報;2013年
5 記者 鮑文娟邋通訊員 帥菲斐;深一醫(yī)生全球率先發(fā)現(xiàn)兩新耐藥基因[N];廣州日報;2007年
6 易運文;深圳醫(yī)生全球首次發(fā)現(xiàn)耐藥基因[N];光明日報;2007年
7 陳英云 喬蕤琳;我省專家首次確立控制耐藥基因表達研究思路[N];黑龍江經濟報;2010年
8 記者 陳楓;超級細菌蔓延?實為“耐藥基因”![N];南方日報;2010年
9 記者 郭靜 通訊員 郝黎 張丹娜;肺癌耐藥基因找到了[N];廣東科技報;2010年
10 張?zhí)锟?濫用抗生素讓環(huán)境幾度呻吟[N];中國綠色時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魯曦;低劑量抗生素刺激條件下耐藥基因水平傳播的機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2 魯玉俠;食源微生物耐藥基因水平傳播抑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王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多中心病原及耐藥基因分子流行病學調查[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4年
4 毛錦龍;Ⅱ-Ⅲ級星型細胞瘤體外誘導耐藥細胞—干細胞基因及耐藥基因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0年
5 葉蕾;廣州市水產養(yǎng)殖品中耐藥共生菌分布及耐藥基因傳播機制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6 瞿婷婷;多重耐藥腸球菌耐藥基因篩選及傳播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7 佟盼盼;雞糞便菌耐藥基因及其產ESBLs大腸桿菌耐藥性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紅美;2014年石家莊地區(qū)圍產期婦女B族鏈球菌的耐藥性及其耐藥基因的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王佳Z,
本文編號:1482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82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