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ATP結合蛋白基因克隆及其干旱脅迫下的表達特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 甘蔗 ATP結合蛋白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學 干旱脅迫 表達特性 出處:《南方農(nóng)業(yè)學報》2017年0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克隆甘蔗ATP結合蛋白基因,分析其基本生物學信息及在干旱脅迫下的表達特性,為ATP結合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從乙烯誘導甘蔗差異表達轉錄組和水分脅迫下甘蔗cDNA文庫中獲取ATP結合蛋白基因序列,設計其引物進行RT-PCR擴增,利用生物信息學軟件進行序列分析及其蛋白結構和功能預測,并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qPCR)檢測干旱脅迫處理下的甘蔗ATP結合蛋白基因的表達情況!窘Y果】克隆獲得的甘蔗ATP結合蛋白基因全長2145 bp,編碼714個氨基酸,其蛋白分子質量為79.430 kD,理論等電點(pI)為9.33,不穩(wěn)定系數(shù)為44.38;甘蔗ATP結合蛋白與玉米ATP結合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導氨基酸系列同源性最高,均達93%。甘蔗ATP結合蛋白主要由無規(guī)則卷曲(42.02%)、α螺旋(25.63%)和延伸鏈(22.27%)結構組成,具有蛋白激酶催化結構域、ATP結合位點、核苷酸結合位點(NBS)、糖基化位點、激酶磷酸化結合位點及核定位信號等;甘蔗ATP結合蛋白可能主要定位在細胞核、葉綠體、線粒體和過氧化物酶體中,起中間代謝調控作用,或參與轉錄調控、免疫應答、脅迫應答及信號轉導等生物反應。qPCR檢測結果顯示,在干旱脅迫7 d后,甘蔗ATP結合蛋白基因的表達量明顯下調,約為對照的30%,恢復正常供水(復水)后,表達量回升。【結論】甘蔗ATP結合蛋白基因表達受干旱脅迫誘導,可能參與甘蔗對干旱逆境脅迫響應的代謝調控。
[Abstract]:[objective] to clone sugarcane ATP binding protein gene and analyze its basic bi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characteristics under drought stress. [methods] the sequence of ATP binding protein gene was obtained from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transcriptome of sugarcane induced by ethylene and the cDNA library of sugarcane under water stress. The primers were designed for RT-PCR amplification, sequence analysis and prote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rediction were carried out by bioinformatics software. The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qPCR was used. The expression of ATP binding protein gene in sugarcane under drought stress was detected. [results] the ATP binding protein gene of sugarcane was 2145bp in length. It encodes 714 amino acids with molecular weight of 79.430 KD, theoretical isoelectric point (Pi) of 9.33 and instability coefficient of 44.38;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sugarcane ATP binding protein and maize ATP binding protein have the highest homology. The ATP binding protein of sugarcane was mainly composed of 42.022KT, a helix 25.63 and 22.27m). There are ATP binding sites, nucleotide binding sites, glycosylation sites, kinase phosphorylation binding sites and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 The ATP binding proteins in sugarcane may be located in the nucleus chloroplast mitochondria and peroxisome which play an intermediate role in metabolic regulation or participate in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and immune response. The results of stress response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QPCR showed that after 7 days of drought stress, the expression of ATP binding protein gene in sugarcane w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about 30% of the control. [conclusion] the expression of ATP binding protein gene in sugarcane was induced by drought stress, which may be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sugarcane response to drought stress.
【作者單位】: 廣西作物遺傳改良生物技術重點開放實驗室;廣西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甘蔗研究所/農(nóng)業(yè)部廣西甘蔗生物技術與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廣西甘蔗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
【基金】: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3GXNSFAA019077,2013GXNSFAA019088,2014GXNSFAA118081) 廣西八桂學者專項項目([2013]3號)
【分類號】:S566.1
【正文快照】: (1Guangxi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 and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Nanning 530007,China;2Sugarcane Research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Sugarcane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sImprovement(Guangxi),Ministry of Agriculture/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有總,徐建云;我國甘蔗品種命名的規(guī)范化芻議[J];廣西農(nóng)業(yè)生物科學;2001年02期
2 ;浚蔗二號甘蔗[J];技術與市場;2001年12期
3 ;廣西柳城推廣甘蔗良種良法種植效益驟增[J];中國糖料;2001年01期
4 ;崇左調整甘蔗品種農(nóng)民喜增收[J];中國糖料;2001年02期
5 王水琦,王子琳,潘世明,曾東火,李海明;幾個優(yōu)良食用甘蔗品種的脫毒和組培快繁[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2年02期
6 陳玉水;干旱與甘蔗[J];廣西蔗糖;2002年03期
7 張春良;勐海氣候與甘蔗高產(chǎn)[J];甘蔗糖業(yè);2004年01期
8 宗武;依靠科技促甘蔗增產(chǎn)[J];云南農(nóng)業(yè);2004年08期
9 韋超妹;;甘蔗低產(chǎn)的原因與對策[J];廣西農(nóng)學報;2006年02期
10 張躍彬;;云南甘蔗科技與新時期發(fā)展方向[J];云南科技管理;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慶庭;陳金侃;區(qū)穎剛;;田間倒伏甘蔗的空間姿態(tài)[A];中國農(nóng)業(yè)工程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韋麗嬌;李明;;甘蔗橫向潛在價值分析[A];紀念中國農(nóng)業(yè)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暨中國農(nóng)業(yè)工程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CSAE 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陳超君;韋漢文;黃有總;韓世健;陸國盈;余勇;;引進甘蔗品種(系)的抗旱性研究[A];2010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4 黎煥光;譚裕模;譚芳;王倫旺;;甘蔗纖維分與農(nóng)藝工藝性狀的相關分析[A];2010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張保青;楊麗濤;李楊瑞;;自然條件下甘蔗品種抗寒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較研[A];2010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6 楊榮仲;李楊瑞;王維贊;楊麗濤;朱秋珍;梁闐;周會;唐仕云;;不同條件下的甘蔗耐寒評價分析[A];2010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7 許莉萍;陳如凱;潘大仁;;生物技術與甘蔗[A];中國青年農(nóng)業(yè)科學學術年報[C];2002年
8 王維贊;朱秋珍;鄧展云;;國內(nèi)外引進甘蔗品種資源的聚類分析[A];廣西甘蔗研究所論文集[C];2003年
9 張亦誠;岑健枝;;生物工程技術在甘蔗上的應用[A];’2003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10 楊榮仲;譚裕模;譚芳;劉海斌;黎煥光;;甘蔗常用雜交組合的剝?nèi)~性能差異[A];中國作物學會甘蔗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張穎;為了讓甘蔗越來越甜[N];福建日報;2013年
2 記者董明;甘蔗品種換代加快[N];柳州日報;2009年
3 本報駐巴西記者 張新生;傲立潮頭育蔗苗[N];科技日報;2010年
4 鄧軍;云南甘蔗科技創(chuàng)新結碩果[N];云南科技報;2011年
5 李如丹;我省甘蔗科技平臺建設取得新進展[N];云南科技報;2010年
6 開遠市農(nóng)技中心 趙正偉 唐國瑞;甘蔗間套種技術要點[N];云南科技報;2011年
7 德宏州甘科所 楊光琴;甘蔗抗旱栽培保苗措施[N];云南科技報;2013年
8 農(nóng)信;甘蔗“吃”空氣可增氮肥[N];農(nóng)民日報;2009年
9 任銳剛 陳學寬;云南10年育出中國最甜甘蔗[N];農(nóng)資導報;2009年
10 記者 范南虹 通訊員 劉倩;海南甘蔗試驗示范基地揭牌[N];海南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建波;間作大豆對甘蔗生長及內(nèi)生細菌、固氮細菌多樣性的效應[D];廣西大學;2014年
2 韋麗君;甘蔗干旱脅迫的形態(tài)結構及生理機制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4年
3 吳棉國;我國甘蔗及制品質量與技術標準的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1年
4 朱琳;甘蔗中蔗糖代謝途徑關鍵基因和糖轉運蛋白的系統(tǒng)發(fā)育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梁潘霞;硅提高甘蔗抗旱性的生理及分子基礎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6 許莉萍;甘蔗抗感黑穗病池的構建和抗病基因分子標記[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0年
7 張保青;低溫脅迫下甘蔗后期生理特性及差異蛋白質組學研究[D];廣西大學;2013年
8 王自章;農(nóng)桿菌介導海藻糖合酶基因遺傳轉化甘蔗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1年
9 邢永秀;甘蔗內(nèi)生固氮細菌的分離、鑒定和生長特性[D];廣西大學;2006年
10 葉燕萍;乙烯利促進甘蔗有效分蘗的生理生化機理研究[D];廣西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文偉;甘蔗對鉛和鎘的吸收特性及生理響應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09年
2 唐云仙;甘蔗莖尖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褐變與生理生化性狀的關系[D];廣西大學;2015年
3 陳家慧;不同甘蔗品種基因組DNA甲基化分析[D];廣西大學;2015年
4 王尊欣;31個甘蔗品種田間綜合評價及優(yōu)良品種的抗旱性分析[D];海南大學;2014年
5 葉琳莉;甘蔗SSR分子指紋圖譜數(shù)據(jù)庫構建與管理系統(tǒng)的開發(fā)[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2年
6 李春瑤;轉SoDREB2煙草抗旱性及甘蔗轉SoDREB2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7 吳朝興;甘蔗Rubisco和PEPC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甘蔗品種中的表達[D];廣西大學;2016年
8 趙文慧;甘蔗蔗糖轉運蛋白基因SoSUT5的遺傳轉化[D];廣西大學;2016年
9 于海杰;肥料種類和施肥方法對機種甘蔗的生長效應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10 蔣媛;施氮水平對不同甘蔗品種氮素積累利用及產(chǎn)量品質的影響[D];廣西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566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56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