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基因共穩(wěn)定表達篩選載體與siat7e穩(wěn)轉MDCK細胞株的構建
本文關鍵詞: IRES 載體構建 基因共表達 MDCK細胞 siat7e基因 出處:《聊城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科學研究中構建穩(wěn)定表達細胞株,抗體工程和細胞工程領域篩選種子細胞經常需要兩個或以上的基因穩(wěn)定共表達。通常通過兩個載體共轉染的篩選方法來實現,然而實踐中常面對許多問題。因此,有必要開發(fā)單個載體實現多基因共同表達。MDCK細胞作為流感病毒疫苗生產的重要細胞系之一,廣泛應用于多種病毒的擴增與純化。但是MDCK細胞貼壁依賴性強,需要表面粘附來進行增殖。因此實現MDCK細胞于懸浮培養(yǎng)中增殖,將簡化病毒生產過程,并極大地促進流感病毒的生產規(guī)模。本文第一部分是基于IRES序列的多基因共穩(wěn)定表達篩選載體構建。目的:構建一個IRES序列介導的多基因共表達載體,實現兩個目的基因和篩選標記基因共用一個啟動子高效表達,提高多基因穩(wěn)定共表達細胞株的篩選效率。方法:以實驗室前期構建的載體pLV-MCS-Puro為骨架,設計并全基因合成雙基因克隆表達元件,連接到骨架載體,構建多基因共表達載體pLV-2MCS-Puro,以DsRed2和EGFP熒光蛋白基因驗證該載體用于多基因穩(wěn)定共表達細胞株篩選的效率。結果:成功構建了pLV-2MCS-Puro載體以及DsRed2和EGFP共表達重組質粒pLV-DsRed2-EGFP-Puro。瞬時轉染實驗證明該載體能介導多基因共表達?剐院Y選獲得了MDCK和Hela兩種細胞的多基因穩(wěn)定共表達細胞池。細胞池涂片熒光顯微鏡觀察和計數表明抗性細胞池DsRed2和EGFP雙陽率接近100%;蚪M和轉錄水平PCR及蛋白免疫印跡實驗表明DsRed2和EGFP穩(wěn)定整合到抗性細胞基因組并且兩種蛋白表達水平較為一致。結論:成功構建了多基因共表達載體pLV-2MCS-Puro,實現了兩個目的基因和抗性基因串聯共表達,并且具有高效的多基因穩(wěn)定共表達細胞株篩選效率。該載體在研究蛋白相互作用以及工程細胞構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本文第二部分是siat7e基因穩(wěn)定表達的MDCK細胞株的構建。目的:本章節(jié)擬構建表達siat7e的MDCK細胞株,用以解決MDCK細胞的懸浮培養(yǎng)問題。方法:利用PCR技術,從MDCK細胞基因組中擴增出全長1011bp的siat7e基因,并將該基因分別克隆到pBflag、pLV-MCS-Puro和pSF-EGFP表達載體中,三種真核表達載體轉染MDCK細胞后,篩選siat7e基因穩(wěn)定表達的MDCK細胞株,以期實現MDCK細胞適應無血清懸浮培養(yǎng)。結果:成功構建了pBflag-siat7e、pLV-siat7e-Puro、pSF-EGFP-siat7e三種表達質粒。pBflag-siat7e重組質粒轉染MDCK細胞,抗性篩選獲得四個克隆,蛋白質印記和基因組PCR未見siat7e目的條帶,推測可能未篩選到siat7e陽性克隆,且細胞未見明顯表型。pLV-siat7e-Puro重組質粒轉染MDCK細胞,抗性篩選獲得MDCK耐藥細胞池;蚪M和轉錄水平PCR都證明目的基因siat7e穩(wěn)定整合到MDCK細胞基因組。同樣細胞未見明顯表型,降低血清或者無血清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耐藥性MDCK細胞,未獲得適應懸浮培養(yǎng)的MDCK細胞系。利用pSF-EGFP-siat7e重組載體,融合表達EGFP和siat7e蛋白,熒光定位siat7e蛋白。熒光倒置顯微鏡下觀察EGFP熒光蛋白表達情況,驗證siat7e基因成功轉染至MDCK細胞;蚪M和轉錄水平PCR驗證,證明siat7e基因穩(wěn)定整合到MDCK細胞基因組。蛋白熒光定位驗證siat7e表達的唾液酸轉移酶蛋白定位在內質網上。結論:成功構建了三種表達質粒,并成功篩選獲得兩種穩(wěn)定表達siat7e基因的MDCK耐藥細胞池,且成功驗證唾液酸轉移酶蛋白定位,但細胞未見明顯表型。接下來,將進一步研究重組質粒轉化后MDCK細胞適應懸浮培養(yǎng)的特性。本研究構建的siat7e基因真核表達載體,在轉染MDCK細胞后,若能使MDCK細胞適應懸浮培養(yǎng),將極方便應用MDCK細胞大規(guī)模生產流感病毒疫苗。
[Abstract]:A recombinant plasmid pLV - 2MCS - Puro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 Two stable MDCK cells stably expressing siat7e gene were successfully screened , and the siat7e gene was successfully verified . However , the cells did not meet the obvious phenotype . Next , we will further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DCK cells in suspension culture . After transfection of MDCK cells , MDCK cells can be used for suspension culture , and MDCK cells can be used to produce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on a large scale .
【學位授予單位】:聊城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Q7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迄今最簡單有效的基因合成技術[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10年06期
2 王文凱;藍東明;王永華;楊博;;一種改進的基因合成方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8期
3 馮淼;王璐;田敬東;;基因合成技術研究進展[J];生物工程學報;2013年08期
4 長晟;;細菌酶制造基因[J];國外醫(yī)學情報;1983年09期
5 羅貴民;;來自細菌的酶能夠為人類制造基因[J];生命的化學(中國生物化學會通訊);1983年02期
6 柴勇;;可用于基因合成的新型酶[J];生物技術通報;1986年06期
7 石紹業(yè),潘時,劉虹,范慧奇,周靜;人類3個多肽基因的人工合成和對人工基因合成意義的探討[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1991年04期
8 陳常慶,戚志紅;基因合成[J];遺傳工程;1983年03期
9 干科達;陳常慶;;一種快速簡便的多肽基因合成方法[J];生物工程學報;1991年02期
10 睿中;基因機:發(fā)展迅速,市場有限[J];遺傳工程;198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李玉;嚴紅;馬立新;;一種快速、簡便、經濟的基因合成方法[A];2006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林建銀;徐劍文;林旭;齊元麟;張曉艷;;蛇毒金屬蛋白酶抑制劑的基因合成與蛋白表達[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2006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3 程雙懷;;圖片在基因工程教學中的應用[A];高等院校遺傳學教學改革探索[C];2010年
4 趙向陽;金璐;楊昭;孫月;王海波;孟令軍;王彥峰;;重組人白介素-18的基因合成、克隆表達[A];吉林省第六屆生命科學大型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8年
5 呂慧能;;基因和基因組操作技術:現狀和未來發(fā)展的思考[A];高等院校遺傳學教學改革探索[C];2010年
6 康立新;嚴紅;張桂敏;馬向東;馬立新;;T7核酸內切酶Ⅰ的基因合成、克隆與表達[A];2006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朱敏;焦玉蓮;王來成;張捷;崔彬;曲蕓蕓;劉曉雯;徐潔;孫新平;高學軍;趙躍然;;人高遷移率族蛋白B1 Abox的基因合成及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A];山東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09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8 崔球;童宇峰;馮銀剛;王金鳳;;古菌DNA結合蛋白Ssh10b的基因合成,表達及其初步核磁共振研究[A];第九次全國生物物理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沈洪;標準:基因檢測的“基因”[N];中國質量報;2014年
2 通訊員 陳勝偉 記者 葉輝;我成功克隆到將植物脂肪轉化為糖類的基因[N];光明日報;2010年
3 記者 劉霞;美“人造生命”小組發(fā)明簡單有效基因合成技術[N];科技日報;2010年
4 記者 黃X;美發(fā)明最簡基因合成法[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5 記者何德功;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相關基因被發(fā)現[N];人民日報;2003年
6 記者 陳衛(wèi)東;我破解基因工程產業(yè)化難題[N];科技日報;2007年
7 記者 劉鋒 通訊員 桑曉東;蘇州率先完成H7N9病毒關鍵基因合成[N];科技日報;2013年
8 何積惠 編譯;“孤兒”基因之謎[N];文匯報;2014年
9 江蘇省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區(qū)域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 劉中正;合成生物學開啟新時代[N];江蘇科技報;2014年
10 何德功;可防止衰老和延長生命的蛋白質被發(fā)現[N];醫(yī)藥經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高朝輝;基因合成方法的改進與驗證[D];吉林大學;2008年
2 任力強;小鼠白細胞介素4基因的化學合成、克隆和表達[D];第四軍醫(yī)大學;1990年
3 張友鴻;人FL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研究[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02年
4 徐娟;腸道病毒EV71 VP1基因的優(yōu)化和免疫原性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瑾;兩種木聚糖酶在畢赤酵母中的高效表達及最適pH的關鍵點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6年
2 杜燦燦;玉米紫色葉鞘基因的定位及其候選基因預測[D];揚州大學;2016年
3 郭小霞;美達霉素生物合成相關基因的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4 田聰慧;多基因共穩(wěn)定表達篩選載體與siat7e穩(wěn)轉MDCK細胞株的構建[D];聊城大學;2017年
5 謝磊;神經肽AST_(13)基因串聯體的構建與表達[D];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2004年
6 焦亮;變形桿菌脂肪酶基因合成和畢赤酵母表達[D];湖北大學;2012年
7 謝曙英;血吸蟲蟲卵蛋白IPSE基因合成、表達及功能分析[D];南昌大學;2008年
8 余霖霖;α-半乳糖苷酶基因及酸性磷酸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9 阮孟斌;人三葉因子3基因的合成及轉化番茄的研究[D];華南熱帶農業(yè)大學;2005年
10 付瑤;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基因合成、原核表達與活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4556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145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