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RP數(shù)據融合的新建地鐵對居民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10-17 05:29
隨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機動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的交通擁堵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緩解交通擁堵,國內各大城市正在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而軌道交通作為一種快速高效、安全、便捷、大運量、節(jié)省地面空間的公共交通方式也逐漸受到重視,成為大型城市中分擔地面公交客流的主要交通方式。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交通行為理論及非集計模型理論的研究,分析大連市新建地鐵1號線二期的開通對居民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從而為改善公交服務水平,提高公共交通分擔率提供參考。2017年12月,在大連市地鐵1號線二期沿線進行了開通前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300份,其中有效問卷287份。首先結合效用最大化理論,利用地鐵開通前調查得到的SP(Stated Preference)數(shù)據、RP(Revealed Preference)數(shù)據以及SP/RP融合數(shù)據,分別建立多項Logit模型、分層Logit模型以及混合Logit模型,計算各模型的命中率,比選出最優(yōu)模型,模型結果表明影響居民出行方式選擇的因素主要有:出行目的、出行時間、出行費用、出行過程中是否換乘以及年齡、月收入、家中是否擁有小汽車,其中出行時間對居民交通方式選擇...
【文章來源】:大連理工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0 非集計模型研究
1.2.1 SP/RP數(shù)據融合方法研究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2 居民出行方式選擇理論與方法
2.1 居民出行調查方法
2.1.1 RP調查
2.1.2 SP調查
2.2 非集計模型理論
2.2.1 效用理論
2.2.2 常見模型
2.2.3 模型標定與檢驗
2.3 SP/RP數(shù)據融合
2.3.1 概述
2.3.2 數(shù)據融合優(yōu)點
2.3.3 應用條件
3 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數(shù)據收集
3.1 調查方案設計與實施
3.1.1 問卷設計
3.1.2 調查實施
3.2 數(shù)據分析
3.2.1 個人屬性
3.2.2 出行特征
4 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模型
4.1 基于SP數(shù)據的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模型
4.1.1 模型構建
4.1.2 結果分析
4.1.3 彈性分析
4.2 基于RP數(shù)據的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模型
4.2.1 模型構建
4.2.2 結果分析
4.2.3 彈性分析
4.3 基于SP/RP數(shù)據融合的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模型
4.3.1 模型構建
4.3.2 結果分析
4.3.3 彈性分析
4.4 模型對比分析
4.5 政策建議
5 模型驗證
5.1 調查數(shù)據分析
5.2 模型驗證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通勤者出行時間與出行方式選擇行為研究[J]. 諸葛承祥,邵春福,李霞,孟夢. 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 2012(02)
[2]基于RP/SP聯(lián)合數(shù)據的市郊鐵路出行行為分析模型[J]. 趙丹,邵春福,孫壯志,劉劍鋒. 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 2010(06)
[3]基于非集計模型的居民出行方式選擇行為研究[J]. 殷煥煥,關宏志,秦煥美,劉彤,鞏麗媛.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2010(05)
[4]適于交通方式劃分的NL模型巢式層次結構研究[J]. 溫惠英,曾文創(chuàng). 交通信息與安全. 2010(04)
[5]基于RP/SP調查的非集計模型在交通方式分擔率預測的應用[J]. 劉志明,鄧衛(wèi),郭唐儀. 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 2008(03)
[6]RP/SP融合數(shù)據的Mixed Logit和Nested Logit模型估計對比[J]. 張?zhí)烊?楊東援,趙婭麗,葉亮.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8)
[7]公交票價比對公交結構的影響及方式選擇模型[J]. 姚麗亞,關宏志,嚴海. 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7(08)
[8]基于SP和RP數(shù)據融合的城市軌道交通選擇模型[J]. 關宏志,王山川,姚麗亞,易洪. 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7(02)
[9]基于RP/SP聯(lián)合數(shù)據的非集計模型應用研究[J]. 李軍,朱順應,王紅,李安勛,嚴新平.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2007(01)
[10]在公交客流分布預測中重力模型的參數(shù)標定及其應用研究[J]. 鄒文杰,孫靜怡,胡立偉,楊利敏. 交通與計算機. 2006(02)
碩士論文
[1]RP/SP數(shù)據融合方法研究[D]. 吾晨晨.蘇州大學 2016
[2]基于離散選擇模型的城市軌道交通站點慢行交通吸引特性研究[D]. 趙鑫.蘭州交通大學 2014
[3]西安市常規(guī)公交-地鐵交通客流轉移模型[D]. 馬婷.長安大學 2011
[4]綜合交通客運樞紐換乘量預測方法研究[D]. 喬路.吉林大學 2009
[5]基于SP調查的客運專線旅客乘車選擇行為研究[D]. 丁潔冰.北京交通大學 2009
[6]基于前景理論的出行路徑選擇模型[D]. 王任映.長沙理工大學 2009
[7]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客流預測方法研究[D]. 黃杉.北京工業(yè)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41202
【文章來源】:大連理工大學遼寧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1.2.0 非集計模型研究
1.2.1 SP/RP數(shù)據融合方法研究
1.3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2 居民出行方式選擇理論與方法
2.1 居民出行調查方法
2.1.1 RP調查
2.1.2 SP調查
2.2 非集計模型理論
2.2.1 效用理論
2.2.2 常見模型
2.2.3 模型標定與檢驗
2.3 SP/RP數(shù)據融合
2.3.1 概述
2.3.2 數(shù)據融合優(yōu)點
2.3.3 應用條件
3 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數(shù)據收集
3.1 調查方案設計與實施
3.1.1 問卷設計
3.1.2 調查實施
3.2 數(shù)據分析
3.2.1 個人屬性
3.2.2 出行特征
4 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模型
4.1 基于SP數(shù)據的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模型
4.1.1 模型構建
4.1.2 結果分析
4.1.3 彈性分析
4.2 基于RP數(shù)據的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模型
4.2.1 模型構建
4.2.2 結果分析
4.2.3 彈性分析
4.3 基于SP/RP數(shù)據融合的居民出行方式選擇模型
4.3.1 模型構建
4.3.2 結果分析
4.3.3 彈性分析
4.4 模型對比分析
4.5 政策建議
5 模型驗證
5.1 調查數(shù)據分析
5.2 模型驗證
結論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通勤者出行時間與出行方式選擇行為研究[J]. 諸葛承祥,邵春福,李霞,孟夢. 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 2012(02)
[2]基于RP/SP聯(lián)合數(shù)據的市郊鐵路出行行為分析模型[J]. 趙丹,邵春福,孫壯志,劉劍鋒. 交通運輸系統(tǒng)工程與信息. 2010(06)
[3]基于非集計模型的居民出行方式選擇行為研究[J]. 殷煥煥,關宏志,秦煥美,劉彤,鞏麗媛.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 2010(05)
[4]適于交通方式劃分的NL模型巢式層次結構研究[J]. 溫惠英,曾文創(chuàng). 交通信息與安全. 2010(04)
[5]基于RP/SP調查的非集計模型在交通方式分擔率預測的應用[J]. 劉志明,鄧衛(wèi),郭唐儀. 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 2008(03)
[6]RP/SP融合數(shù)據的Mixed Logit和Nested Logit模型估計對比[J]. 張?zhí)烊?楊東援,趙婭麗,葉亮.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8)
[7]公交票價比對公交結構的影響及方式選擇模型[J]. 姚麗亞,關宏志,嚴海. 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7(08)
[8]基于SP和RP數(shù)據融合的城市軌道交通選擇模型[J]. 關宏志,王山川,姚麗亞,易洪. 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 2007(02)
[9]基于RP/SP聯(lián)合數(shù)據的非集計模型應用研究[J]. 李軍,朱順應,王紅,李安勛,嚴新平. 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 2007(01)
[10]在公交客流分布預測中重力模型的參數(shù)標定及其應用研究[J]. 鄒文杰,孫靜怡,胡立偉,楊利敏. 交通與計算機. 2006(02)
碩士論文
[1]RP/SP數(shù)據融合方法研究[D]. 吾晨晨.蘇州大學 2016
[2]基于離散選擇模型的城市軌道交通站點慢行交通吸引特性研究[D]. 趙鑫.蘭州交通大學 2014
[3]西安市常規(guī)公交-地鐵交通客流轉移模型[D]. 馬婷.長安大學 2011
[4]綜合交通客運樞紐換乘量預測方法研究[D]. 喬路.吉林大學 2009
[5]基于SP調查的客運專線旅客乘車選擇行為研究[D]. 丁潔冰.北京交通大學 2009
[6]基于前景理論的出行路徑選擇模型[D]. 王任映.長沙理工大學 2009
[7]城市軌道交通銜接客流預測方法研究[D]. 黃杉.北京工業(yè)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4412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44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