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R阻尼器的縱飄橋梁車輛制動力和地震作用下的混合控制
本文選題:縱飄橋梁 + MR阻尼器; 參考:《土木工程學報》2014年S1期
【摘要】:為了減小縱飄橋梁在制動力和地震作用下產生的較大主梁縱向位移,以某大跨度自錨式懸索橋為工程背景,開展基于MR阻尼器的減振(震)控制研究。通過車輛制動力作用下的振動控制和3種地震波下的減震控制仿真分析,獲得各自的期望控制;以加速度的變化率作為控制閥值,建立車輛制動力和地震荷載作用的減振(震)混合控制系統(tǒng);最后將該系統(tǒng)應用于實橋的減振(震)仿真分析。結果表明:Passive-on控制和基于模糊理論的半主動控制分別為車輛制動力下和地震荷載下的期望控制;在車輛制動力、實橋地震波、EL-Centro波和Takochi-oki波等作用下,混合控制系統(tǒng)具有可靠有效的荷載識別能力,在合成的外干擾力作用下實現(xiàn)了期望控制,減振(震)效果顯著。
[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of the main girder caused by the braking force and earthquake action of the longitudinal floating bridge, a large span self-anchored suspension bridge is used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o study the vibration reduction (vibration) control based on Mr damper. Through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vibration control under vehicle braking force and vibration control under three kinds of seismic waves, the desired control is obtained, and the change rate of acceleration is taken as the control threshold. The hybrid control system of vehicle braking force and seismic load is established, and finally, the system is applied to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f vibration reduction (shock) of real brid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Passive-on control and semi-active control based on fuzzy theory are expected control under vehicle braking force and seismic load, respectively, under vehicle braking force, real bridge seismic wave, EL-Centro wave and Takochi-oki wave, etc. The hybrid control system ha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load identification ability. The desired control is realized under the combined external disturbance force, and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reduction is remarkable.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中南大學高速鐵路建造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378504、51308549)
【分類號】:U442.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張永亮;陳興沖;郭永強;;塔梁間縱向彈性約束對鐵路斜拉橋動力特性及地震反應的影響[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11年02期
2 彭育輝,王良模;對四輪汽車制動過程計算機仿真的研究[J];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2期
3 王俊偉;趙剛;;某重型自卸車制動性能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S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尹邦武;苗永抗;郭向榮;;斜拉-連續(xù)剛構組合梁橋車-橋耦合動力響應分析[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13年02期
2 王f ;潘雙夏;;汽車制動性能檢測方法及其虛擬儀器的研究[J];機電工程;2006年06期
3 李志鵬;彭濤;王茜;詹長書;;融雪劑路面上汽車制動距離計算模型[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12年01期
4 堯文亮;周云山;;混聯(lián)式混合動力再生制動控制策略[J];科技導報;2010年08期
5 張敏;徐進;邵毅明;;載荷因素對汽車制動安全性影響的虛擬試驗研究[J];機械工程與自動化;2007年02期
6 楊U_梁;;汽車制動過程中方向穩(wěn)定性仿真分析[J];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2007年01期
7 申榮衛(wèi),臺曉虹;汽車制動防抱系統(tǒng)的歷史及其發(fā)展趨勢[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朱為國;劉峰;;利用Matlab/Simulink的輪式汽車制動過程仿真分析[J];現(xiàn)代制造工程;2012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鵬;面向制動系匹配設計的整車簡化模型的建立[D];吉林大學;2011年
2 夏利娜;電動自行車制動系統(tǒng)仿真研究[D];天津財經大學;2011年
3 楊竹青;車輛制動力作用下飄浮體系橋梁振動控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4 蔣枝兵;輪胎制動性能的仿真分析及試驗評價[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臺曉虹;汽車制動防抱系統(tǒng)研究與演示[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6 劉開封;機械慣量電模擬方法在汽車ABS檢測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7 萬家慶;自主車安全剎車問題仿真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4年
8 李斌;客運纜車斷纜鎖緊過程的動力學仿真[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9 李衛(wèi)華;汽車轉彎過程中的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的研究[D];燕山大學;2006年
10 楊武雙;基于AMESim的車輛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的仿真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顏海泉;王君杰;;飄浮體系斜拉橋縱向抗震計算的單塔模型[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7年04期
2 張立軍,朱博,賈云雷;依ECE法規(guī)進行汽車制動力分配新方法[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3 宋鑫;邱文亮;;吉林蘭旗松花江大橋抗震分析與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6年03期
4 高永;劉慈軍;彭天波;袁萬城;;阻尼器和彈性索組合使用對大跨斜拉橋地震反應的影響[J];結構工程師;2008年05期
5 黃小國;李建中;郭磊;;地震作用下獨塔斜拉橋合理約束體系[J];結構工程師;2008年06期
6 蔣偉;李洞明;李楊;;塔梁間縱向彈性約束對斜拉橋抗震性能的影響[J];現(xiàn)代交通技術;2007年05期
7 程軍;車輛動力學控制的模擬[J];汽車工程;1999年04期
8 熊堅;汽車制動過程的計算機模擬分析[J];汽車技術;1995年03期
9 葉愛君,胡世德,范立礎;斜拉橋抗震結構體系研究[J];橋梁建設;2002年04期
10 徐利平;超大跨徑斜拉橋的結構體系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鄔U喕,
本文編號:18989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89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