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交叉口集聚車輛跟馳模型
本文選題:交通工程 切入點:信號交叉口 出處:《中國公路學報》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驗證優(yōu)化速度模型和廣義力模型在模擬信號交叉口停車跟馳行為方面的適應性,在試驗分析基礎上提出考慮信號燈作用的跟馳模型,分別基于現有優(yōu)化速度模型和廣義力模型構建模擬系統(tǒng)對信號交叉口的停車跟馳行為進行仿真,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采用實測數據標定廣義力模型的參數,分析標定后模型的適應性;通過試驗分析構建信號交叉口停車跟馳模型需考慮的因素并構建1個新的跟馳模型。結果表明:現有優(yōu)化速度模型不適合描述信號交叉口的停車跟馳行為;重新標定的廣義力模型仍存在倒車問題;新提出的跟馳模型能夠避免倒車問題且能夠很好地擬合實測數據。
[Abstract]:In order to verify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optimal velocity model and the generalized force model in simulating the stopping and car-following behavior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a car-following model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ignal lights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isting optimal speed model and generalized force model, the simul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to simulate the stopping and car-following behavior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are analyzed,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generalized force model are calibrated by the measured data.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calibrated model is analyzed. Th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stopping and car-following model are analyzed and a new car-follow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ing optimal speed models are not suitable to describe the stopping and car-following behavior of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The recalibrated generalized force model still has the problem of reversing the car, and the new car-following model can avoid the problem of reversing and fit the measured data well.
【作者單位】: 西北工業(yè)大學陜西省交通安全監(jiān)控網絡工程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1134004) 陜西省自然科學基礎研究計劃項目(2013JQ7014)
【分類號】:U491
【共引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家寶;姚寧波;張玉民;;基于網絡道路交通流仿真平臺的研究與設計[A];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與傳動專業(yè)委員會第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一)[C];2007年
2 王青;雷麗;;基于熵的油耗率相對增量理論模型的建立及分析[A];第二十一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暨第八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兩岸船舶與海洋工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C];2008年
3 項俊平;李書杰;陳宗海;;一種基于強化學習的交通網絡綠波協(xié)調控制方法[A];第13屆中國系統(tǒng)仿真技術及其應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胡中梅;;快速路合流區(qū)上游車頭時距分布研究[A];第一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楊兆升;王彥新;保麗霞;陳昕;劉新杰;;高密度區(qū)匝道控制和誘導在高速公路通道管理中的協(xié)同運作[A];第一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付毅;姚丹亞;;城市信號燈交叉口混合交通問題研究綜述[A];第一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段青;趙建國;丁青艷;潘景山;;城市道路交通狀態(tài)判別方法探討[A];2007第三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曾瀅;楊曉光;;信號控制交叉口動態(tài)車道功能設置模型[A];2007第三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段青;李艷東;;城市道路交通路面車流量擁堵程度算法探討[A];2007第三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楊少輝;馬林;陳莎;;對我國城市交通控制理論研究的思考[A];2008第四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東繁;基于微觀模型的城市道路交通流若干典型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2 董春嬌;多狀態(tài)下城市快速路網交通流短時預測理論與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韓萍;環(huán)形交叉口交通流運行特性[D];吉林大學;2011年
4 吳彪;高速公路作業(yè)區(qū)行車風險與安全控制策略[D];吉林大學;2011年
5 郭偉偉;適應展寬段設置的信號交叉口控制方案優(yōu)化[D];吉林大學;2011年
6 劉昕;基于IPv6的智能交通信息采集與處理方法[D];吉林大學;2011年
7 鄭賢清;基于交通錄像資料的交通流參數測量和模型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張鄰;城市交通與居住地選擇之間關系[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9 賈寧;交通流元胞自動機模型的解析與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10 祝站東;基于道路環(huán)境的雙車道公路運行速度模型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航飛,張建華;上海市平面信號交叉口評價體系研究[J];上海公路;2004年02期
2 王嘉祺,程建川,王昊;信號交叉口增量延誤分析[J];交通與計算機;2005年05期
3 李慶豐;王兆安;楊建國;;信號交叉口不同走向行人延誤的比較[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12期
4 徐良杰;王煒;;信號交叉口左轉非機動車影響分析[J];中國公路學報;2006年01期
5 袁晶矜;袁振洲;;信號交叉口服務水平評價體系指標的分析及應用[J];公路交通技術;2006年04期
6 王京元;王煒;;信號交叉口行人相位配時方法(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6年04期
7 李淑娟;李秀峰;王煒;;信號交叉口車輛拖延行為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03期
8 董玉佩;成衛(wèi);陳月明;;中小城市信號交叉口空間優(yōu)化設計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7年06期
9 付立家;黃葉娜;白云;;城市信號交叉口交通組織優(yōu)化設計方法[J];公路交通技術;2008年S2期
10 王宏哲;朱鳴;;信號交叉口直行與左轉車輛分時優(yōu)化方法研究[J];交通標準化;2009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朱新征;陳永勝;鐘小明;;公路四路信號交叉口事故預測模型[A];第九次全國城市道路與交通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張鵬;常玉林;;信號交叉口機動車飽和度配時方法研究[A];2007第三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周建山;田大新;韓旭;王云鵬;;基于車路協(xié)同的單點信號交叉口自適應優(yōu)化控制方法[A];第七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智能交通技術[C];2012年
4 韋清波;何兆成;林科;;信號交叉口左轉待行區(qū)的交通仿真模型研究[A];2008第四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哈富;韓皓;;基于仿真分析的信號交叉口人行橫道通行能力研究[A];構建生態(tài)人文交通 促進經濟跨越發(fā)展——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都市交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馬建明;信號交叉口優(yōu)化設計及其微觀仿真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1年
2 南春麗;信號交叉口多目標交通組織優(yōu)化模型及面向智能體仿真[D];長安大學;2007年
3 王京元;信號交叉口時空資源綜合優(yōu)化實用方法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4 環(huán)梅;基于生存分析的信號交叉口非機動車穿越行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年
5 郭偉偉;適應展寬段設置的信號交叉口控制方案優(yōu)化[D];吉林大學;2011年
6 蔣海峰;信號交叉口混合交通流干擾機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7 邵長橋;平面信號交叉口延誤分析[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璇;信號交叉口左轉保護/許可控制的安全分析和選擇規(guī)范[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2 張改;考慮一般到達的信號交叉口自適應配時優(yōu)化方法[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3 徐以剛;城市信號交叉口空間優(yōu)化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4 原濤;信號交叉口系統(tǒng)仿真及車輛折算系數的研究[D];長安大學;2001年
5 陶經輝;信號交叉口評價指標體系及對策研究[D];江蘇大學;2002年
6 李飛燕;城市道路平面信號交叉口運行可靠性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張強;非等周期協(xié)調信號交叉口間車輛排隊模式及測算方法[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8 李元元;信號交叉口公交優(yōu)先控制策略研究[D];長安大學;2007年
9 王鐵成;信號交叉口間路段上的車輛排隊模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李美玲;信號交叉口交通組織優(yōu)化方法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6217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621775.html